词条 | 於潜镇 |
释义 | 於潜镇位于临安市中部,地处天目溪流域中段,是临安工业、交通、旅游西进的桥头堡;杭昱高速公路、02省道纵贯东西,16省道穿越南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被称之为临安的黄金腹地。全镇总面积203平方公里,下辖5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4.7万人。 简介於潜镇位于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天目山南麓,地处浙西山区,临安市域的中心地带。北靠绍鲁乡、横路乡,西接太阳镇,南邻堰口乡,东与藻溪镇毗连。杭徽公路横贯东西,宁分公路纵贯南北,两条公路交汇于城区南侧的镇郭头。先后获得杭州市级卫生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生态镇、浙江省环境优美乡镇、浙江省体育强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於潜镇原为於潜县城所在地,是“耕织图”的故乡。镇因系原於潜县治所而得名。早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就建县设治,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民国24年(1935),建镇设治,初名潜阳镇。解放后为城关镇,1956年改称於潜镇。1960年10月并入潜阳公社,1973年重建於潜镇。1984年12月,潜阳乡并入於潜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2年5月,方元乡、凌口乡并入於潜镇。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於潜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总产值2183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97800万元,财政收入5658.5万元,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7288元。 境内有市属工厂40余家,镇村企业达200多家,个体、联户办企业近千家。主要有造纸、酿造、印染、轻纺、丝绸、服装、五金工具、罐头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农业以粮食为主,农林牧全面发展,森林覆盖率76%,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经济特产有茶叶、蚕茧、橘子、白果、栗子等。境内有观政潭、祈祥塔等古迹,北宋苏轼曾登临赋诗。由台湾的余烈先生投资2.5万美元,于1994年建造一座博物馆,陈列书画、文物等。1995年已接待上万名参观者。 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三个文明建设也得到稳步推进。全镇多个村和单位分别列临安市级、杭州市级文明单位,“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先后获得杭州市级卫生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生态镇、浙江省环境优美乡镇、浙江省体育强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等荣誉称号。於潜镇党委政府以创建省级文明镇、生态镇、体育强镇为载体,着力提升全民素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1983年,拓宽於潜大街,形成潜阳路长1500米,平均宽度13.50米;次年建成环城西路长1020米,平均宽度8米的高级水泥路面。 1986年,自动电话开通,1994年完成交换程控化。 1987年,镇人民政府征地42.37亩兴建公园。 1991年,投资1000余万元建造11万伏变电所;兴建浙西丝绸市场,建筑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 1993年,镇人民政府大楼建成;是年,提前消灭荒山,达到全国绿化乡镇。 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达3021元,达到小康镇。 1997年,列入省小城镇改革试点镇,推行户籍制度改革。 1998年,10家企业完成改制工作,投入2588万元,实施技改项目;8.61公里的昔(口)横(岭)村道公路完成油路浇筑;投资770万元的新镇中一期工程于98年底完工。 2006年,杭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东西向穿过於潜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009年,於潜镇第二中学建成并投入使用。 农业发展於潜镇耕地面积约2.7万亩,山林面积约21万亩,竹笋发展资源丰富。现发展各类竹笋面积有5万亩,其中高产、高效雷竹园12630亩。全镇雷竹连年丰产丰收,年产鲜笋13770吨,产值8781万元,其他菜竹和笋干竹产值600多万元,竹笋产值近亿元。全镇涌现出20多个雷竹专业村,年笋收入上万元户1500多家,单项年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成为於潜镇主要的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来源。 於潜镇发展雷竹生产起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发展到九十年代末种植面积稍有规模,大部分在二十一世纪后大面积种植,因此该镇覆盖面积连年递增,生产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覆盖面积5630亩,2006年6700亩,2007年达到8100亩,覆盖率达64%,并且该镇雷竹园土地肥沃,管理精细,竹林退化慢,产量不断增加。还有绍鲁片、方元片、潜阳片约6000多亩的雷竹刚进入生产期,70%以上的雷竹园还未覆盖过,有很大的生产潜力,雷竹在今后若干年仍是全镇的支柱农业产业。 於潜镇在市林业局林科所的指导帮助下,大力推广“雷竹秋季覆盖技术”。建立了观新村“雷竹秋笋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通过“早培管、早施肥、早覆盖”等秋笋生产技术实施,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全镇共覆盖雷竹园2112亩,据统计,产秋笋2765吨,产值2323万元,获得平均每公斤8.4元,平均亩产值1.1万元的好收成。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后渚村建设了占地20亩的镇鲜笋交易市场,云集了全市115个竹笋返销大户和市场来於潜镇经营鲜笋销售,该市场年经销鲜笋46000吨,销售额1.6亿元,有力保障了於潜镇竹笋的市场竞争力、稳定性,从而确保了广大竹农的利益。 工业建设2007年於潜镇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4.07亿元,同比增长20.2 %,实现国地两税5046万元,首次突破5000万元,同比增长21 %,该镇工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该镇创新功能区运作机制,启动“4+1”模式,利用市场化运作创建中小企业“孵化器”,完成内资6000万元人民币、外资380万美元的招商引资任务,新引进、签定协议项目6个,落户破土动工建设项目5个,已签定投资意向项目1个。 於潜镇按照“工业上山、向山要地、承接转移”的工作思路,立足务实早行动,以项目化管理的要求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健全平台管理体制。完善横山、逸逸村、燕村工业区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逸逸村工业区块二期开发;完成平台基础设施投入2000万元,建成标准厂房12万平方米以上,提升项目接纳能力。 於潜镇共有城镇居民及外来人口约2万人,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0余家,开辟了方元和横山两处工业功能区,进驻企业21家,工业的污染治理和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急需建造镇污水处理厂。已着手完成了立项申报、环境评价、方案编制、预算、地址选定等工作。现已进入土地征用、资金筹集阶段,力争尽快动工,尽快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同时对垃圾填埋场实施了治污改造。於潜垃圾填埋场设在近农田的下埠村将军坞,为了使填埋场污水与农田用水分流,已专门挖通了填埋场的污水排放沟,与农田灌溉彻底分离,以保障农业生产。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已着手策划垃圾填埋场的扩容改造或搬迁新建。 发展规划临安市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着力构建“一主两副多镇”的城镇发展格局,按照《临安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於潜镇将建设成为副中心,中部黄金腹地。 城市目标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副级中心,工业西进龙头,区域黄金腹地。力争将於潜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临安市域名副其实的副中心级城市。 发展战略依托“02”省道和“桐千”线等交通干线,发挥镇区的集聚作用和带动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强化城镇整体功能,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空间布局充分考虑镇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状,结合地理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划分五大功能区。一是城北生态人居区,利用“V”形天目溪围合而成的三角地带,沿河流建设公共休闲绿地,并在其周围开发生态住宅,同时分担镇区部分商业、交通、旅游服务等功能。二是城西旅游区,以挖掘历史文化积淀为主线,配套城镇旅游服务功能。三是城中生活区,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完善各类公建配套和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安排商贸、行政办公、居住、医疗及文化娱乐等功能场所。四是城东文教区,潜阳街以东部分,区内有中学、小学和技术学校,将对现有设施进行改善、调整、升级,分担城镇文教功能。五是城南工业园区,位于“02”省道南侧、天目南路西侧、天目溪东侧,以临安市域经济发展中心西移为契机,融合镇东和镇南两处工业区,构筑於潜工业经济强劲发展平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