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炅姓 |
释义 | 炅[炅,读音作guì(ㄍㄨㄟˋ),不可读作jiǒng(ㄐㄩㄥˇ)]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末期东周王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江西上饶《桂氏家乘》的记载,周王的后裔季桢,在战国末期出任秦国的博士。 秦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后,廷尉李斯与丞相王绾、太尉冯劫等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出有关的礼仪制度。后由李斯出任秦朝丞相,他建议秦始皇拆除六国原郡县的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他反对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及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统治。由此,发生了著名的“焚书坑儒”的事件。季桢为众儒者之昭,在其期间也被坑杀(活埋)了。 季桢之弟季桂为了躲避株连的命运,携季桢的四个儿子举族逃亡,并按自己名字的读音,将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了姓名:长子叫桂奕,居住在幽州(今河北范阳)守季桢的坟墓;次子叫昋突,迁居到济南朱虚(今山东临朐);三子叫炅奖,迁居于齐国历山(今山东济南);幼子叫炔奘,移居至河南阳城(今河南濮阳)。从此,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氏。 炅氏、炔氏、昋氏、桂氏这四个姓氏,字虽然不同,但在古代时读音却都是相同的,为姬姓嫡宗同源。到了五代的时候,四氏族人为了躲避战乱,一同南渡到今广东省的广信、江西省的上饶等地区生息繁衍。 本书按:在南朝宋史学家何承天所撰写的《姓苑》一书中,将该事件记录为:汉朝末年阳城有一名叫炅横的人被诛杀,他有四个儿子,一个儿子以亡父名字“炅”为姓氏,留在阳城守灵,其他三子都跑出去避难了。其中一个儿子到幽州避难,改姓“桂”;另外一个儿子跑到徐州避难,改姓“昋”;还有一个儿子跑到华阳,改姓“炔”……另外在《唐韵》、《集韵》、《康熙字典》等史料、典籍中都有类似的记载,皆为受《姓苑》之影响。 本书认为,《姓苑》所载有误。因为到了东汉末年,炅、昋二字已经发生了极大的音变,这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出。另外,人们在史籍《前汉·儒林传》中即可读到“齐炔钦幼卿为文学”的记载,难到历史事件还未发生,就有人提前二、三百年就得了因祸而改的姓氏?另有人反且推认桂氏源出炅氏,显然不符历史。 因此,老衲认为《桂氏家乘》所记载的炅氏姓源,似乎更为真实一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