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瓯柑 |
释义 | 瓯柑是瓯海传统特产,宋元明清时均被朝廷列为贡品,其栽培历史约有二千四百年。古人有"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的诗句。上世纪70 年代以前曾大量出口前苏联及东南亚国家,颇受欢迎, 1990 年被北京“亚运会”指定为运动员专用水果。瓯柑耐贮藏性优于其他柑桔品种,果实经过贮藏,“越冬抵黄,色味犹新”。初食时有微苦味,为分析瓯柑苦味物质的成份及其价值,苦味物质的主要成份是新橙皮甙和柚皮甙,这两种 有降压、降温、耐缺氧和增加冠脉流量等有药效作用。 中文学名:瓯柑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无患子目 科:芸香科 属:柑橘属 种:柑橘 分布区域:温州市瓯海区 简介瓯柑(学名:Citrus tangerina)属宽皮柑桔类,柑的一种,温州传统特产水果。温州各地均有栽培,因为温州古称为瓯越而因此得名。成熟的瓯柑扁圆上面略凸呈倒卵形,柑皮金黄,籽少皮薄,果肉多汁,食用时先感觉微苦然后甘甜,有特殊的香味。 瓯柑是温州传统特产,唐宋元明清时均被朝廷列为贡品,其栽培历史约有二千四百年。古人有"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的诗句。目前,温州市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其中瓯海区瓯柑种植面积达2万亩,温州市年产柑5万吨。近年来,瓯柑在众多的新培育和新引进的优良柑橘品种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且分布区域越来越广,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亦在不断上升。集中在瓯海的泽雅、梧田、三垟,乐清白象、清江,龙湾状元,瑞安、平阳、丽水等地。 自古至今,瓯柑曾几经兴衰,特别是近世纪以来,在众多的新培育和新引进的优良柑桔品种中,仍有一席之地,且分布区域越来越广,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亦在不断上升。 上世纪70 年代以前曾大量出口前苏联及东南亚国家,颇受欢迎, 1990 年被北京“亚运会”指定为运动员专用水果。 栽培特性瓯柑树形矮小,适宜密植栽培,是属高产、稳产、抗性和适应性均强的柑桔品种,它以枳壳、朱栾为砧木,用枳壳作为瓯柑砧木,一般嫁接苗定植后3—4年就开始结果,亩产500—1500公斤;成年树亩产2500—3000公斤,最高亩产可超5000公斤。 形态特征小乔木。分枝多,枝扩展或略下垂,刺较少。单身复叶,翼叶通常狭窄,或仅有痕迹,叶片披针形,椭圆形或阔卵形,大小变异较大,顶端常有凹口,中脉由基部至凹口附近成叉状分枝,叶缘至少上半段通常有钝或圆裂齿,很少全缘。花单生或2-3朵簇生;花萼不规则5-3浅裂;花瓣通常长1.5厘米以内;雄蕊20-25枚,花柱细长,柱头头状。果形种种,通常扁圆形至近圆球形,果皮甚薄而光滑,或厚而粗糙,淡黄色,朱红色或深红色,甚易或稍易剥离,橘络甚多或较少,呈网状,易分离,通常柔嫩,中心柱大而常空,稀充实,瓢囊7-14瓣,稀较多,囊壁薄或略厚,柔嫩或颇韧,汁胞通常纺锤形,短而膨大,稀细长,果肉酸或甜,或有苦味,或另有特异气味;种子或多或少数,稀无籽,通常卵形,顶部狭尖,基部浑圆,子叶深绿、淡绿或间有近于乳白色,合点紫色,多胚,少有单胚。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分布产秦岭南坡以南、伏牛山南坡诸水系及大别山区南部,向东南至台湾,南至海南岛,西南至西藏东南部海拔较低地区。广泛栽培,很少半野生。偏北部地区栽种的都属橘类,以红橘和朱橘为主。 瓯柑耐贮性瓯柑耐贮藏性优于其他柑桔品种。 瓯柑的天赋特色之一是贮藏期特长,涉寒暑而不溃,可达200多天。果实经过贮藏,“越冬抵黄,色味犹新”。翌年端午时节甚至七月大暑天,在温州仍能尝到甜如蜜汁,沁人心脾的瓯柑.。 在1964年,原温州市特产部门对瓯柑进行了实地贮藏性能的测定,果实贮藏4个月后,可食部分仍达62.3%,且果内组织没有发生脱水与明显的干枯现象,藏至200多天,坚果率仍达56%,虽质地组织微量干缩,但仍有相当水分。目前桔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使用保鲜剂的处理,更进一步提高了瓯柑的商品价值,对延长瓯柑鲜果供应期,调节市场果品供应有着特殊的意义。 营养成分瓯柑还未成熟时,皮先是青绿色的,随后变成青中带橙,接着变成橙色的。瓯柑风味独特,肉质柔软多汁,清甜可口、经果实分析测定,在100克瓯柑果实中含水份84.7克,钙55.2毫克, 柠檬酸0.34克,还原糖4.13克,总糖9.47克,维生素C 26.7毫克,维生素D 560毫克。 保健价值瓯柑初食时有微苦味,先苦后甜,通常人们也叫它“苦柑”。温州诗人赞道:先苦后甜堪品味,个中三昧似人生。为分析瓯柑苦味物质的成份及其价值,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温州医科所等有关单位的帮助下,经过8年的探索研究,证实瓯柑苦味物质的主要成份是新橙皮甙和柚皮甙,并对动物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 有降压、降温、耐缺氧和增加冠脉流量等有药效作用。据食疗初步临床观察,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有较好的疗效。温州民间素有“端午瓯柑似羚羊”之说,并广泛流传瓯柑可退烧、治咽喉炎、头痛等热性疾病。由此可见,瓯柑中“微苦”对人体确有药效的作用,瓯柑既是传统水果,又是食疗佳品。 瓯柑营养价值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并有祛热生津,化痰止咳,清凉解毒等特殊的医药效能。《本草拾遗》,《随息居钦食谱》等有关古书均有关于瓯柑药用价值的记载介绍,其中清《瓯乘补》曾载:“人之珍瓯柑者,以其能辟煤毒。京御岁除,登荐乃成年例遇柑稀少,虽颗值二三百,必皆求之”。对人体有益的柚皮贰等物质)常多食瓯柑,对治疗咳嗽、麻疹、肝炎、高热、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神经衰弱,增强免疫机能均有很好的效果。 落地果和柑皮则是优良的中药材。 瓯柑除供鲜食外,果实可制柑饼,果汁可酿果酒,果皮可提橙皮油,花可炼香精,又是良好的蜜源。 栽培历史瓯柑种植历史悠久其栽培历史约有2400年,早在南宋淳熙五年,温州太守韩彦直所撰写的世界首部专著《橘录》中就有关于它的记述,文中的“海红”即为现今的瓯柑。公元1060年,北宋欧阳修等人所著的《新唐书·地理志》中载有:“温州土贡柑橘”之句,亦指瓯柑。宋代主要种植在水心、吴桥、南塘一带,尔后逐渐扩移到三垟、梧田、南白象、茶山等地。所以古人有“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的诗句。 瓯柑是我国著名的地方传统柑桔品种,是温州的重要特产,温州民间素有“端午瓯柑似羚羊”美谈,为历史代朝廷贡品。瓯柑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淳熙五年,温州太守韩彦直所撰写的世界首部专著《橘录》中有详细记载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大儿子、永嘉太守韩彦直编著了《永嘉橘录》三卷,详细记载了温州柑桔的品种及其性状,总结了当时柑桔的种治、始栽、培植、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制治、入药等经验,对温州柑桔品质之优,赞誉备至。《永嘉橘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柑桔学术专著,比西方同类著作要早469年,曾先后被译成了英、法、日等国文字,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际植物学界认为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桔类园艺学的著作”。《永嘉桔录·序》载:“桔出温郡,最多种,柑乃其别种。柑自别为八种,桔又别为十四种,橙子之属类桔者,又自别为五种,合二十有七种,而乳柑推第一,故温人谓乳柑为真柑。”《永嘉桔录》还说:“温四邑之柑,推泥山(今苍南宜山)为最。泥山地不弥一里,所产柑其大不七寸围,皮薄而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滓,一颗之核才一二,间有全无者。”说明当时温州柑桔有27种,尤其以泥山出产的乳柑为珍品。《橘录》又载:“海红柑颗极大。有及尺以上围者。皮厚而色红。藏之久而味愈甘。木高二三尺。有生数十颗者。枝重委地亦可爱。是柑可以致远。今都下堆积道旁者。多此种。初因近海。故以海红得名。”书中记述的“海红”即为现今的瓯柑。 宋代,瓯柑中就已出现了少核或无核的“乳柑”尤以平阳泥山(今苍南宜山)。苏东坡在《黄柑陆吉传》中说,黄柑隐于泥山,楚王封之为温尹平阳侯。王十朋《咏温州柑》诗:“根向横阳觅,泥寻斥卤担。”自注云:“温柑以平阳县泥山为最。”《群芳谱》载:“柑出泥山为最,其味似乳酪,故名。其木婆娑,其叶纤长,其花香韵,其实圆正,其肤里如泽腊,其大六七寸,其皮薄而味珍,胍不粘瓣,食不留滓,一颗仅一二核,亦有全无者,擘之香雾噀人,为柑中绝品。”晁朴之有词赞曰:“温江异果,惟有泥山贵。驿送江南数千里,半含霜,轻噀雾,曾怯吴姬。幸赠我,绿桔黄柑怎么比。” 温州蜜柑在东瀛日本生活了四百余年后,才回国定居。据《瑞安文史资料》第九辑载:1911年前后,瑞安务农会曾函托我国旅日留学生许璇引种果树良种。许璇,瑞安人,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科留学,1913年毕业回国时,在东京附近选购了温州无核蜜柑种苗带回瑞安,用以改良瓯柑。这是温州蜜柑首次回故里。1916年至1917年间,平阳县郑楼黄朔初先生从日本回国时,带回来日本兴津园艺场和兵库县川边郡稻野村的温州蜜柑种苗,在平阳郑楼、市郊九山湖畔和将军桥堍种植,以后逐步扩大,成为柑桔中的新品种,据说现在当地还留有第二代老树。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浙江和湖南的种苗商人还陆续从日本引进一些温州蜜柑良种,现黄岩和邵阳等地尚遗有原产母树。1956年,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又先后几次从日本引进了12个温州蜜柑新品系,加以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瓯柑外传到温州蜜柑回故国,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深情厚谊。如今,温州蜜柑已是柑桔大家族中最兴旺的一员。 传说瓯柑在温州栽培经久不衰,不断发展。至今,已名传全球,远销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在国际市场享有较大声誉。 温州人刘伯温的《卖柑者言》,有千古名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是借柑而讽官:官员们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的,也无非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货色。 关于瓯柑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十五世纪初,日本有一位名叫智惠的高僧,渡海前来浙江天台山进香,回国时取道温州。因温州柑桔皮薄核少,汁多味甜,他便带了几篓回到日本九州鹿儿岛长岛村寺院。品尝之后,把种子撒在园子里。不料第二年春天,竟长出了嫩绿的柑桔苗。智惠高兴极了,他想,假如成活的柑桔树苗长大成林,并能开花结果,那是多有意义的事啊!经过几年精心培育,柑桔树苗终于成林结果了。一天,他无意中发现有一株柑桔树结了果实,瓣内都无核,而又果汁欲滴,甜酸适口,吃后余香不绝。智惠仔细观察了柑橘树的这种变异的现象,并用嫁接的方法进行了繁殖,培育了一批新的优良品种。这些珍奇的新品种,因原产地在温州,日本人就称它为“温州蜜柑”。 宫廷贡品《三国演义》记载三国时,曹操曾派使者到永嘉,选取了40担瓯柑,运回都城邺郡。 唐宋时,温州瓯柑以质优味美,誉冠全国,成为帝王元宵佳节分赐群臣的果品。《新唐书·地理志》载,瓯柑和甘蔗、土布、鲛革等早在唐朝就列为朝廷贡品。到了北宋,宫廷中就流传“传柑”习俗,皇帝每年正月十五都要驾临端门,将温州贡柑分赐给文武大臣,谓之“传柑”元林昉《柑子记》载:“唐开元,天子元夕会宰执侍从,餐黄柑拜赐馈遗,号曰:传柑。”《宋史》有“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八月中午罢温州黄柑”的记载,此处的黄柑就是瓯柑。历代帝王将产自温州的“珍品贡果”瓯柑赠送给大臣,因“柑”与“官”谐音,送“大柑”就是送“大官”,后流传至民间,长辈给晚辈送瓯柑,意欲祝愿晚辈早日成才当上大官。瓯柑,温州人又称大桔。温州话“桔”与“吉”同音,长者给后辈送瓯柑含有祝福吉利的意思。 苏东坡《答晋卿传柑》诗:“侍史传柑御座旁,人间草木尽无浆。寄与维摩三十颗,不知檐葡是余香。”达官贵人皆以瓯柑为珍品,相互馈赠,文人墨客竞相传颂。当时都城开封街头也有瓯柑出售。梁章距《浪迹续谈》载:“永嘉之柑,俗谓之瓯柑。其贩至京师者,则谓之春橘,自唐宋即著名。”梅尧臣《和沈文通学士贻温柑桔诗》:“禹贡书厥包,未知黄柑美。竞传洞庭熟,又莫永嘉比。”可见瓯柑自古声名卓著,难怪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发出了“永嘉之柑为天下冠”的感叹!直至元明清三代,瓯柑仍列为贡品。《永嘉闻见录》载:“永嘉土产果品惟柑为最,以底平而圆者为上。岁例进贡,以备正月十五日传柑之用。九十月之间即摘送县中,装桶封送至省,以为贡品。”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永嘉岁贡瓯柑五桶。”每年九月,官府派人到柑园里,选“魁大凤尾”瓯柑,装桶数百担,运往各地。 温州瓯柑作为宫廷贡品已绵延一千多年,历唐宋元明清一直被列为朝廷贡品,一直到清朝咸丰十年,因倭寇祸害,清政府停止了瓯柑上贡,皇宫也停止了每年元宵节“传柑”的习俗。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瓯柑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瓯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6年12月22日起对瓯柑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瓯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政府《关于瓯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划定的意见》(温瓯政[2004]40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一)立地条件。 海拔300m以下,土壤类型为水稻土或红壤土,土层厚度≥70cm,地下水位80cm以下,pH值5.5至7.0,土壤有机质含量≥1.5%。 (二)育苗与建园。 1. 种苗:从瓯柑优株母树上采取接穗,选择枳壳、朱栾为砧木嫁接繁殖。 2. 建园:平地栽植应筑墩定植,栽植密度≤1600株/公顷;山地栽植应筑水平梯地,梯面宽应在3m以上,栽植密度≤1900株/公顷。 3. 栽植时间:春植或秋植。 (三)栽培管理技术。 1. 施肥管理:以有机肥为主,辅加无机肥,每年施用优质有机肥不少于30吨/公顷。 2. 整形修剪:树形采用自然开心形,冬季修剪和夏季修剪相结合,平衡树冠,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3. 花果管理:蕾期疏花,定果后叶果比≥60。 (四)采收贮存。 1. 采收时期与方法:每年11月下旬小雪前后及时采果,用专用剪果刀两剪法采摘。 2. 贮存:采收后须经预贮40天以上方可上市销售。 (五)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果形端正,果径≥50mm,果皮色泽橙黄色或金黄色,果皮与果肉结合紧密,易于剥离,果肉柔软化渣,略带微苦。 2. 理化指标:可溶性固形物≥11%,总酸≤1.0%,可食率≥65%。 专用标志使用瓯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温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瓯海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各地质检部门开始对瓯柑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措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