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梵 |
释义 | 梵〈形〉 (形声。从林,饭声。本义:梵梵:草木茂盛的样子) 同本义 梵,即芃之俗体。――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 梵语Brahmā音译词“梵摩”、“婆罗贺摩”、“梵览摩”之省,意为“清净”、“寂静” 净修梵行。――《妙法莲花经》 又如:梵心(清净之心);梵志(以清静为志);梵门(清净的法门);梵事(清净的佛事) 佛经原用梵文写成,故凡与佛教有关的事物,皆称梵 梵文为古印度书面语,故对印度等地的事物,常冠以梵字,以示与中华有别 梵 fàn ⒈梵文"梵摩"的简称,意义是清静,寂静。 ⒉与佛教有关的:~宫。~刹。 ⒊【梵文】〈古〉印度的一种语言文字。 康熙字典解释 【辰集中】【木字部】 康熙笔划:11 部外笔划:7 【唐韵】【韵会】??扶泛切,音帆。【说文】出自西域释书。【韵会】华言?[净,正言寂静。 又【字汇】梵呗,吟声。 又【广韵】房戎切【集韵】【韵会】扶风切,??音冯。木得风貌。【类篇】风行木上曰檒。或作梵。 又【集韵】房尤切,音浮。义同。 又【唐韵】《汉都鄕正衞弹??》梵梵黍稷。借作芃芃。 梵 整个物质实体是出生的根源,称为梵 佛教大辞典解释(术语)Brahma%,梵摩或勃[口*蓝]摩,婆罗贺摩,没罗憾摩,梵览磨等之讹略,谓梵天也。婆罗门为梵天之苗裔而行梵法,故婆罗门亦云梵志。译作寂静、清净、净洁、离欲等。色界诸天离淫欲而清净,总名曰梵天,其中初禅天中之主曰大梵,一名梵王。智度论十曰:“梵名离欲清净,今言梵世界,已总说色界诸天。”又曰:“梵世界中梵天王为主。”同三十五曰:“色界都名为梵,又梵为色界初门。”法华文句二曰:“梵者,此翻离欲,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欲,亦称高净。”玄应音义六曰:“梵言梵摩,此译云寂静,或清净,或净洁。”法华玄赞二曰:“梵摩,云寂静、清净、净洁,皆同。亦云梵洁也。今唯云梵,但略云尔。”华严疏钞十七曰:“梵是西域之音,具云勃[口*蓝]摩,此翻为净。”慧苑音义上曰:“梵,具云梵摩,此翻为清净。”同下曰:“梵摩,具云跋滥摩,此云清净。”玄应音义二曰:“婆罗贺么,此云净天,旧言梵天,讹略也。”悉昙藏一曰:“梵者,是语略也。具足可云波罗迦摩。”金七十论中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又佛为婆罗门又称梵,清净者之意也。俱舍论二十四曰:“真沙门性,经亦说名婆罗门性,以能遣除诸烦恼故。(中略)佛与无上梵德相应,是故世尊犹应名梵。由契经说,佛亦名梵。”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相关名词【梵经台】 (堂塔)汉明时道释二教烧经决真伪之处也。名义集七曰:“唐太宗梵经台诗: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谷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