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柘枝引
释义

柘枝引唐教坊曲名,用作词调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有“健舞曲”其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铃,旋转有声,其来也,藏二莲花中,花拆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宋史·乐志》曰:“小儿舞队,有《拓枝》。”宋沈括《梦溪笔谈》云:《拓枝》,旧曲,遍数极多,今已不传。此调为单调四句24字,一、二、四句,均平声韵。

中文名:柘枝引

定义1:唐教坊曲名

定义2:词调名

词牌格律

,●●●○△。

,○○●●●○△

(注:○=平●=仄△=平韵=▲=仄韵◎=本为平声韵,亦可用仄声⊙=本为仄声,亦可为平声韵)

词牌源考及变异

《乐府杂录》:健舞曲。《乐苑》:羽调曲。 按,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铃,抃转有声。其来也,于二连花中藏花坼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按,《宋史·乐志》:“小儿队舞有柘枝。”又沈括《梦溪笔谈》:“柘枝旧曲,遍数极多。”今已不传,存此(唐无名氏)以志其概。

段安节《乐府杂录》记当时教坊乐舞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之别。健舞曲有棱大、阿连(《教坊记》作阿辽)、柘枝、剑器、胡旋、胡腾;疑俱属胡舞。日本石田干之助《胡旋舞小考》(见《史林》十五卷三号)谓胡旋舞来自康国;又以胡腾为石国舞;其说甚确,无烦辞费。唯健舞中之柘枝舞,亦屡见于唐人书,或谓为胡舞,而未能确指所出。

按,柘枝舞,晏殊谓系胡舞(见《晏元献类要》),《乐府诗集》卷五十六《柘枝词·小引》,以为疑出南蛮诸国。其说云:一说曰,柘枝本柘枝舞也。其后字讹为柘枝。沉亚之赋云:“昔神祖之克戎,宾杂舞以混会。柘枝信其多妍,命佳人以继态。”然则似是戎夷之舞。按今舞人衣冠类蛮服,疑出南蛮诸国者也。

《因话录》(《图书集成·乐律典》卷八十八“舞部”引)又谓柘枝一辞,由拓跋氏而得名,以为:舞柘枝之本出拓跋氏之国,流传误为柘枝也,其字相近耳。刘梦得《观舞柘枝》(《刘梦得文集》卷五)诗云:“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泛云胡服,未言何国。今按以柘枝为由拓跋氏之传讹,固属猜测之辞;出自南蛮诸国,亦未深考。余以为柘枝舞之出于石国,盖有二证。石国,《魏书》作者舌,《西域记》作赭时,杜还《经行记》作赭支。《唐书·西域传》云: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时,汉大宛北鄙也。《文献通考·四裔考·突厥考》中记有柘羯,当亦石国。凡所谓者舌、赭时、赭支、柘支、柘折以及柘羯,皆波斯语Chaj一字之译音。柘枝舞之“枝”为之移切,柘支国之“支” 为章移切,同属知母字。故柘枝之即为柘支,就字音上言,毫无可疑也。

复次,薛能《柘枝词》(《乐府诗集》卷五十六引)三首俱咏柘枝舞,而第一第二两首乃咏征柘羯事。其第一首云:同营三十万,震鼓伐西羌。战血黏秋草,征尘扰夕阳。归来人不识,帝里独戎装。此词末两句之故事,传说不一,兹不赘。唯就“伐西羌”一语而言,则柘枝词所咏乃西域事也。

第二首又云:悬军征柘羯,内地隔萧关。日色昆上,风声朔漠间。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所云“柘羯”,据《唐书·安国传》,犹中国言战士也。唯案《文献通考·四裔考·突厥考》云:颉利之败也,其部落或走薛延陀,或走西域。而来降者甚众。……唯柘羯不至;诏使招抚之。柘羯亦为地名。自隋末乱离,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于突厥。至颉利,更委任诸胡,疏远族类。所谓诸胡,指部族中之西域种人;柘羯,即石国也。天宝九载,高仙芝将兵征石国,平之,获其国王以归。十一载,仙芝兵败于怛逻斯城(Talas);怛逻斯城亦属石国。薛诗之“悬军征柘羯”,盖指仙芝此役而言。柘羯、者舌、赭时、赭支、柘折,皆为一地之异译,而或以名地,或以指人,卒乃以为乐舞之名,亦如隋唐时九部乐之故事耳。

薛诗第三首云:意气成功日,春风起絮天。楼台新邸第,歌舞小婵娟。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末二语,为柘枝舞舞终时之姿态。咏柘枝舞而及西域,而及昭武九姓中之柘羯,则其与石国之关系,从可知矣。柘枝舞舞者之服饰,舞时之容态,今俱不传;兹唯从唐宋人书中籀绎一二,述之如次。

代表作品

柘枝引

唐·无名氏

将军奉命即须行,塞外领强兵。闻道烽烟动,腰间宝剑匣中鸣。

【原文注释】

①柘枝引:原唐教坊曲名,后田作词调名,单调,四句,二十四字,除第三句外,其余各句均{甲平声韵;

②宝剑匣中鸣:晋王嘉《拾遗记·颊顼》:(颛顼)“有电影之剑,腾空而纤;若四方有兵,此剑即飞起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本以指宝剑的神通,后转而以剑鸣匣中喻急切的赴敌之情.

【诗文赏析】

这首词作以紧凑的结构、激昂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歌颂了守边大将威武刚强、慷慨报国的英雄本色;作品开篇,即直入主题,通过正面叙述展现了将军为国戍边.雷厉风行的豪情,三、四句紧承前意,描绘了一个具有夸张色彩的腰间剑鸣意象.这种构思显然体现出“强将手下无弱兵”的观念,因而也反映出了将军盼望开赴沙场、奋勇杀敌的急切心情,以刀剑写英雄,这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在五代词中出现这样的描写,应该说还是很难得的、借物写人,作为此词最大的特色,形象而又生动,同时也渲染出烽烟弥漫的战争气氛,使整首作品具有了雄壮、阳刚的气势÷在大量以愁苦为主题的边塞词中,它无疑以独特的抒情角度谱写出大唐声咸赫赫的新篇章,为我们展现了那一时代人们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怀。

经典欣赏

柘枝引

西湖十景

(1956—1957年)

苏堤春晓六桥一线北南通,柳绿映桃红。

天阔飞虹影,青山初沐更娇慵。

【原文注释】

苏堤:自南至北,横切西湖之长堤,为苏东坡所建,故名苏堤。

六桥:堤上由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相连。

柳浪闻莺黄鹂集柳叫声喈,此落彼还来。

清音传湖上,繁弦竟奏亮歌牌。

【原文注释】

1、柳浪:在清波门外一片小洲上,柳树成荫,黄莺穿织其间,叫声婉转。

2、“繁弦”,急骤的琴音。。歌牌”,曲调。

曲院风荷岳湖别院沐春风,摇曳玉芙蓉。

相对霓裳舞,娇羞映得粉腮红。

【原文注释】

1、“曲院”,在岳庙和岳湖之间。院中方池,广种荷花,因此得名。

2、“芙蓉”,荷花的别称。

三潭印月

迷蒙暮霭绕三潭,玉兔上东山。漂渺云烟里,蜃楼海市水晶帘。

【原文注释】

1、“三潭”,在西湖中小瀛洲之西,近湖心亭。

2、“蜃”,海中的大蛤蜊。

花港现鱼南湖堤畔凿瑶池,万尾紫鳞嬉。

衣袂天香染,嫣红姹紫尽芳菲。

【原文注释】

1、“花港”,在里西湖、南湖之间,与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呈鼎足之势。

2、“瑶池”,喻指花港内之养鱼池。

3、“天香”,指牡丹。花港侧畔有牡丹园、牡丹亭。

双峰插云高峰南北两青葱,雾绕岳腰松。

相顾娇西子,云生月没总从容。

【原文注释】

1、“双峰”,指南、北两高峰。

2、“岳腰”,岳为险峻的山峰。雾在山腰缭绕,故为插云之势。

3、“云生月没”,南高峰南俯钱塘江,云生于水。北高峰偏西,群山环绕,月落于西。故浙人有南高看云生,北高看月没之说。

南屏晚钟夕阳彩月忽成岚,僧诵正呢喃。

钟磬相辉映,余音缭绕翠峰间。

【原文注释】

1、“南屏”,西湖南山路和玉皇山路之间的南屏山。

2、“钟磬”,均为古代响器,也是寺庙乐器。南屏山有著名净慈古寺。故有撞钟击磐之声。

雷峰夕照南屏支麓俏雷峰,盘折入穹中。

朝夕烟霞染,苍松翠竹郁葱葱。

【原文注释】

1、“雷峰”,原名中峰、回峰。宋代有雷就者居此,故又名雷峰。

2、“穹中”,指穹苍,苍天。

3、“烟霞”,朝霞和暮霭。相传吴越王曾于此建塔,共七级。元末失火,只存塔基。在晚霞映照下,仍郁郁葱葱。

平湖秋月秋光冷气听新蛩,浩月正天中。

湖阔波平静,长空嘹唳过征鸿。

【原文注释】

1、‘‘平湖”,在北里湖和西湖之间的白堤一侧。

2、“嘹唳”,声音凄清高亢。

断桥残雪长堤冻柳万千条,难见絮飘摇。

湖冷孤山寂,游鞍怕过画栏桥。

【原文注释】

1、“断桥”,西湖白堤起始处。传说许仙与白素贞断桥相会即指此桥。2、“孤山”,在西湖断桥与西冷桥之间。过断桥可至。为林和靖隐居处。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