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柘城新城 |
释义 | 柘城新城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所筑造。当时农民起义军领袖师尚诏作乱,睢州知州于文徵,知县姜寿,改旧城南关修筑新城,周长四里,高二丈,城墙宽一丈余,并在城外开凿了无水城壕,绕城一周,深一丈,宽三丈。建有四门,东为迎熙门,南为向明门,西为望汴门,北曰拱辰门。四门修筑城楼,旧南门处建县衙,用于署衙办公。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兵备道董文采因为睢州农民曹贡叛乱,知县刘田重修四门城楼,将女墙改为砖墙。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冯榛重修东,西二门,建八处敌台,十五处警备通道,并在四门城楼外用叠砖修建了吊桥,以防流寇入侵,甚为壮观。 明崇祯九年(1636年),知县冯鸣玉与县内知名人士杜齐芳,刘心乾等创修砖城,改南门外为向巽寅阳门,且将城壕挖深。崇祯十五年(1642年)县城再次毁于流寇。崇祯十六年(1643年)知县朱用溱进行了修缮。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县张绎再次对城楼进行修复。在城墙上建敌楼十二座,垛口九百九十七处,并加固了四门吊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北城被洪水冲塌,知县史鉴捐赀修缮。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周梦龙同县内知名人士一道捐款修缮。 柘城县的城池自清乾隆二十八年知县周梦龙倡修后,城内居民的安全得到保障。但至咸丰四年(1854年),城池被捻军摧毁。咸丰五年(1855年)春,知县王元绪到任,巡视城墙,甚为担忧,这时恰有匪徒作乱,则召集城内乡绅窦钵等商议。王知县以身作则,首倡义举,带头捐献白银二百两。众乡绅被感动,也争相出赀,募集白银一千七百两;又于城墙周围挖掘荒废的庙宇等旧建筑,集砖30万块;聘请为人公正的长者监工,对坍塌的城墙,城楼等作了维修。 民国以来,城墙渐渐失去其保境安民的作用,再没有作过维修,直至渐渐推平,不见遗迹。我们所见到的北湖西侧的一段旧城墙,不过是柘城的旧城城墙。 从以上考证我们可以看出,柘城古城是由黄河决堤,加之大雨连绵,城墙被洪水冲塌,大水灌注县城所致。黄河决堤能够淹没柘城县城的原因,是因为黄河在明朝以前途径柘城。黄河十年九涝,我们这里的地势为尘沙淤泥逐年抬高,使县城形成外高内低的特殊地势,大水灌城在所难免。于是便造成了嘉靖年间的那场灾难,于是我县便有了旧城和新城,于是便诞生了有关柘城旧城是"蜇"下去的一系列优美的传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