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枧槽高山苗--川滇黔交界处民族散杂区社会文化变迁个案研究
释义

这是一项关于我国民族散杂区的研究工作,工作中关注川滇黔交界处苗族社会文化发展变迁诸多表现和内容,力图多角度发掘和考察各民族在大杂居、小聚居居住环境下文化问的互动和影响,及其在此前提下民族文化的自我调适功能和作用。同时也深切地关注少数民族生活现状,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基本信息

作者:刘芳

ISBN:10位[7811082578]13位[9787811082579]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定价:¥40.00元

作者简介

刘芳,1965年生,苗族,四川省叙永县人。1983—1987年就读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获学士学位。1998—2000年云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脱产)研究生班。2000年云南省中青年高级职称评审破格晋升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民族学、民族与宗教问题的研究。读博士期间,田野调查报告入选“2004年度全国博士生论坛”,论文获“2004年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毕业论文获2002—2005年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奖”。现于云南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工作。

目录

前言

上篇田野工作

第一章枧槽民族乡

第一节何谓“枧槽”

第二节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

……

书摘

第四节新中国成立后高寒山区民族

教育的前进与曲折

新中国成立后,从全县的文化教育来看,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推动了少数民族教育的飞速发展。1951年至1953年期间,政府拨款800万元(旧币,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的比值沩10000:1),先后在枧槽、文化(现合乐)乡兴办两所民族学校,入学学生全部免费,供给书籍、文具、医药,贫困的学生还发放助学金和伙食费。同时于1952年,选送苗族青年3名到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1名到华西医学院,13名到泸州医士校,9名到师资培训班,53名到干部训练班学习。他们在解放初期的政权建设中,起了很大作用。先后在苗族较聚居的地区,建立了文化民族小学、枧槽民族小学、大坝乡的平寨民族小学、水潦乡的大洞民族小学、共和乡的胜光民族小学等。人民政府对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发给伙食、寒衣、医疗、书籍、文具等,配备足够师资,使这些学生安心读书。1953年到1983年,叙永县政府对苗族较散居的区乡,每年在全县教育经费中专门划有用于少数民族子女的教育经费,使叙永5个民族乡的1285人的苗族学生得到扶持。为了使苗族学生学习较规范,效益更显著,1958年政府在叙永一中开设民族初中班,第一届55人,60年来毕业人数虽不多,但也培养了一批人才。为了更好地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的问题,1981年至1998年又在叙永城郊中学举办了民族班。宜宾地区和叙永县政府划拨了专项经费,给予民族班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1981年开始月贴9元,到1987年调为15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