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韬光 |
释义 | 1 汉语词汇【读音】tāo guāng 【解释】1.敛藏光采。2.比喻隐藏声名才华。3.唐代名僧,蜀人,能诗,住杭州灵隐寺,与郡守白居易为诗友。穆宗长庆年间,于灵隐山西北巢枸坞筑寺,后人名之韬光寺,亦省称韬光。 2 郑板桥所著七言诗◎ 基本信息诗名:韬光 作者:郑板桥 体裁:七言诗 创作年代:清代 ◎ 作品原文韬光⑴ 韬光古庵嵌山谳,北窗直吸余杭县。⑵ 葛洪小儿峰岭低,南屏一片排秋扇。⑶ 钱塘雪浪打西湖,只隔杭州一条线。⑷ 海日烘云湿已乾,下界奔雷作蛇电。⑸ 山中老僧貌奇古,十年不踏西泠土。⑹ 厌听湖中歌吹声,肯来伺候衙门鼓?⑺ 曲房幽涧养神鱼,古碑剔藓蝌蚪书。⑻ 铜瓶野花乌几静,湘帘竹榻清风徐。⑼ 饮我食我复导我,茅屋数间山侧左。 分屋而居分地耕,夜灯共此琉璃火。⑽ 我已无家不愿归,请来了此前生果。⑾ ◎ 注释译文◎ 注释⑴韬光:庵名,位于杭州灵隐山(北山的一部分)北高峰上,相传为唐穆宗时韬光禅师所建。⑵谳(yàn):大小成两截的山。余杭县:县城在杭州市东北约三十千米。⑶葛岭:在杭州北山,相传晋时道士葛洪曾结庐于此,岭上古迹有葛仙翁墓。南屏:为杭州南山的一部分,与北山遥遥相望。秋扇:形容南屏山的姿态。⑷雪浪:指钱塘江潮卷起的白色浪花。杭州在钱塘江口北岸,钱塘与北山之间,正好以杭州为界。从北山韬光庵望钱塘方向,则杭州像一条线一样界隔其间。⑸这两句写在韬光所见到的奇观。⑹西泠(líng):西湖桥名,又名西林、西陵,由北山经此通往西湖。⑺“肯来”句指进城。古时城市听衙门鼓声开闭,故云。⑻蝌蚪书:一种笔画类似蝌蚪的古文字。⑼乌几:黑色的几案。湘帘:用湘竹制的门(或窗)帘。⑽琉璃火:指用琉璃制成的灯盏,暗喻智慧的灯火。⑾板桥原配徐氏,在作者39岁时病殁,次年诗人游杭州作此诗,故云。前生果:指此生。佛家认为今世的结果是由前世所种之因而成。 ◎ 译文韬光古庵座落在山谷间,朝北的窗户正对着余杭县。(从韬光庵望去)葛洪的山岭就在眼下,连绵的南屏山就像一把扇子。钱塘江的浪花拍打着西湖,韬光庵与钱塘中间的杭州像一条线一样界隔开来。日出云上,云在脚下,奔雷时作,电光如蛇。山中的老和尚相貌奇特,十年不曾踏入杭州城。他连西湖中的歌舞声都不愿多听,怎么肯进城来受人管制?在僻静的房屋、幽静的山涧中养着神奇的鱼,剔除古碑上的苔藓,露出很古老的碑文。黑色的几案上的铜制花瓶中插着野花,清风徐徐吹动湘竹的门帘(窗帘)和竹榻。(韬光庵的和尚)给我提供食物而且还在精神上引导我,我的几间茅屋就在山的左边。我们住在不同的房子里,耕种各自的土地,晚上相聚在同一盏灯光下。我已经没有家也不愿回去,我请求在此了却前生的夙愿。 ◎ 作品鉴赏这首诗是1730年(雍正八年),郑板桥40岁游杭州时所作。当时诗人住在韬光庵,受到了众僧人的热情款待,游兴甚欢。然而,纵使在这清静的方外之地,生性放达的郑板桥也时不时产生了悲凉之感。诗中前八句以韬光庵为中心,写它的地理位置和它周围的自然形势。中间八句赞扬庵中老僧远世尘、处幽境,泯灭凡心,精进修行,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愿望。诗歌最后六句写老僧款待作者和作者当时的心境,他甚至希望在此“了此前生果”。诗歌中充溢着一种凄清孤寂的情怀,流露出诗人些许遁世的思想。 ◎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5),即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画竹、兰、石。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他的诗、书、画,人称为“三绝”。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所作诗,如《悍吏》《私刑恶》《逃荒行》《姑恶》《孤儿行》等篇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扬州》《自遣》《游焦山》《野老》等篇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量提画诗都有寄托。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