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骊山 |
释义 | 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游览胜地,曾营建过许多离宫别墅,吸引着各代游人。这里有被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纪念西安事变的兵谏亭;纪念女娲补天的老母殿等。 公路改建(骊山皇陵 鸡上架 牡丹沟 达摩洞 秤锤石 饮鹿槽 金沙洞 日月亭 翠荫亭 舍身崖 兵谏亭 烽火台 老母宫 老君殿 三元洞 晚照亭 石瓮谷 遇仙桥 举火楼 明圣宫 石瓮寺 长生殿遗址 三元洞坡下碑林) 骊山名称由来骊山(Líshān),位于西安临潼区城南,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靠着兵马俑博物馆,最高峰九龙顶海拔 1301.9米,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而得名。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每当夕阳西下,骊山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 骊山传说上山有台阶路3200多米,先来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过后,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内。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蜗而建的。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当犬戎攻入骊山,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各诸侯却无人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即到东绣岭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据传,该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桥”。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 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此桥由此名“遇仙桥”。 骊山风景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1982年4月基建开挖地基时发现唐华清宫御汤建筑遗址。经考古专家发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积内发现5个汤池遗址,并确认它们分别是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和星辰汤,分别为皇帝、贵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遗址。在这些遗址上建成“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于1990年10月正式开放。华清池内的五间厅是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蒋介石住地。 唐代鼎盛时期的华清宫在“安史之乱”(8世纪中叶)后规模大为缩小。今天的华清池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础之上经过多次修缮、扩建以及发掘复原唐代遗址后形成的。它只相当于唐华清宫的核心部分,占地面积85560平方米,分为东区、西区和中区。现在骊山加强了植树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遗址也得到保护。现在山下建有华清池公园 ,温泉疗养院,山上有缆车连接老母殿和烽火台,山中景色可尽收眼底。 名称由来骊山是省有名的风景区之—,山上四时有不凋之树,三春有飘香之花,景色迷人。这里山形秀丽,峰峦起伏,远远望去,好似一匹凝神远眺,跃跃欲奔的苍色骏马。 相传在很早的时候,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间只听得轰隆隆一阵巨响,天的一角塌了下来, 日月星辰也都失去了光亮,使得好好的一个人间,一下子变成了昼夜难分、混混浊浊的一片。天火烧着了所有的山林村舍,一些毒蛇猛兽也都乘机跑了出来,到处残害生灵,人们遭受到一场严重的灾难。当时有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骊山老母,见此情景,就想拯救这些受难的人们,便不顾一切离开天宫来到了人间。她首先施展法力,端来了东海的水,浇灭了大地上的火。可是由于天的一角塌了下采,使天上出现了一个大窟窿,风雨雪电便从这个窟窿里不断地袭击着人们, 怎么办呢?后来她想出了个炼石补天的办法。可是这又得多少石子呀!她跟前有两个女儿都很聪明能干,也都很有一些法力,她们听说母亲到了人间,也追了下来,一同帮着母亲,四方奔波,从大江大河里拣来了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彩色石子,放在骊山这个地方炼了起来。火光烧红了天,烧红了地,这些火光后来被日月星辰吸收去了,才使得日月星辰又恢复了光亮。这样一直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把所有的石子都都炼成了石浆,他们又把炼好的石浆取出来,擀成一个又一个薄薄的石饼,然后再趁热一片一片地补到天上去。这样来来回回的奔波多费事呀!聪明机智的小女儿,为了争取时间和减轻母亲和姐姐的劳累,就把自己变成一匹美丽的飞马。这样一来,就方便得多了,她可以驮着母亲和姐姐,把擀好的石饼飞快地补到天上去。一片、两片,不知道来回奔跑了多少次,也不知道补了多少片,直到把炼好了的石浆都擀完了,补完了,才算把天补住了,使天又变得和原来一样好看。这时她们的心里好像吃了蜂蜜一样高兴,就随便躺了下来,准备歇息一会儿,这一歇息就都睡着了,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当她们醒过来时, 向四周一看,只见大地上白茫茫一片,什么也分辨不清楚,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她们把天并没有完全补好,还有一些缝子。 这些纷纷扬扬的雪花,就从那些破缝子里钻了出来,撒向人间,覆盖了大地。一急之下,她们便就地挖起一把把的雪来,攥成雪球,又骑着飞马,向着破了的缝子,使劲的扔去,一些破缝子便被堵住。了。她们不断地擦着,扔着,又费了好大的力量,总算把天孙好了。经过这样几次紧张的奋战,她们确实太劳累,便又倒下来睡着了,这一回就睡得更香甜了。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突然她们又被一阵巨大的怪叫声惊醒了,急忙睁眼一看,只见遍地洪水滔天,一些森林树木冲倒了,一些房舍被淹没了,人们都变成了鱼虾海物,这时候水借风力,风助水威,发出了阵阵怪叫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由于天的一角塌了下来,把地的一角也给塌坏了。她们补好了天,却没有补地,地下的水,便从这些塌坏了的地方涌了上来,横冲着大地,水势越来越大。这时有一个凶猛的黑龙也跑了出来,推波助澜,行凶作恶,趁着水势,在水里追食着人们。她们便又和这个黑龙展开了搏斗,由水里一直打到天上,又由天上打到水里,后来女神又遣来了一些天兵天将才把这个黑龙降服了。降服了黑龙以后,这个勇敢的飞马,便又在水里寻找着人们,把仅剩下来的一些人,又一个一个驮到高埠的地方,给他们找来东西吃。接着她们又把炼石子剩下来的灰烬,一掬一掬的向着地上塌了的地方填去。填呀,填呀,灰烬填完了,而地却仍然没有填起。这可怎么办呢?她们就按照原来补天的办法,又从江河里拣来了五色石子,仍放在原来这个地方炼了起来,又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把石子都炼成了石浆,又照样一块一块地擀成石饼,然后由飞马驮着,又一片一片趁热飞快地补到地上去。 可是这一次,因为拣的石子少了一些,把炼好的石浆擀完补完,地仍然没有补好,水仍然不断地向上涌着。这时候大女儿一急之下,就把身子躺了下去,化成一条长堤,才挡住了洪水,使得大地又恢复了平静。飞马看见姐姐躺了下去,还以为是姐姐疲劳过度歇息了。这时,她确实也有些太累了,便也躺在骊山这个地方歇息起来,这一歇息就又睡着了。女神知道女儿太疲劳了,想要叫她多歇息一会儿,不愿意去叫醒她。可谁知这个飞马醒来以后,睁眼向四面一看却只见大地上山清水秀, 花红柳绿,风和日丽,燕语莺鸣,一派美丽景象,便有了留恋之心,再也不愿意回到天官去了,就一直躺在这里,凝神注视着大地,天长日久,就化成一座大山。这个飞马长得特别俊秀美丽,人们都很喜欢她,都亲昵地叫她“骊马”,所以,以后人们把座山也就叫做骊山了。 公路改建临潼区骊山镇至蓝田县蓝关镇公路将改建,路线全长60.4公里,将于2012年8月前完成工程建设和交工验收等工作。 该公路是西安市公路主骨架的组成部分,现有道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增长的需要。为促进县域经济、区域旅游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省发改委同意实施临潼骊山经铁炉至蓝田公路改建工程。 路线起自临潼骊山砖房村(与310国道相接),向东经秦俑博物馆规划区北侧、代王、南陈村、马额镇至铁炉乡后路线转向南,经冯杜村、小金乡、金山镇、三官庙乡南、秦家寨、杨坡头止于蓝田县蓝关镇北窑村。路线全长60.4公里,同步建设三官庙乡连接线1.4公里。 全线(含连接线)按照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其中,起点至铁炉乡段约24.5公里,设计时速80公里;铁炉乡至终点段约35.9公里及三官庙乡连接线,设计时速40公里。 省发改委要求有关方面优化路线方案设计,处理好与兵马俑专线和沪陕高速的交叉,抓紧完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2012年8月前完成工程建设和交工验收等工作。 又讯 省发改委近日批复同意实施高陵姬家至临渭辛市公路改建工程。 据了解,拟建公路是西安市公路主骨架的组成部分,为完善区域交通骨架网络,给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和保障,省发改委同意实施高陵姬家至临渭辛市公路改建工程。 该公路路线起自高陵县姬家管委会南高刘村,向北经张市村至湾子乡后转向东,经香王村、高陵县城、药惠、新市乡、安屯、交口镇、油槐镇,止于渭南市临渭区辛市镇西侧(与现有108国道相接),全长60.4公里,其中西安市境内约53.9公里,渭南市境内约6.5公里。 全线设计时速60公里,工程估算投资3.97亿元,将于2012年8月前完成工程建设和交工验收等工作。 目前已全面动工,正在积极改建中! 景点介绍 骊山是中国名山之一,她是唐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森林景观独具特色,有千亩侧柏林、骊山拧拧柏、八戒显形树等。其山势峻峭断层地貌别具一格。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骊山均留下烙印,古迹遗址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离宫别墅皇家风范、地热温泉极具魅力。“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先生的这两句诗恰到好处地向人们诉说着骊山的历史。这里已构成了一处殊堪神往的旅游胜地。 骊山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 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嬴姓,赵氏,名政(注:虽然秦始皇因为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而叫做赵政。不叫嬴政。但他是姓嬴的,而不是姓赵或姓赵氏),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国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王朝——秦朝。“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赵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舒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鸡上架从石瓮水潭处攀援西行,到鸡上架。这里是从东绣岭通往西绣岭的一段险道。游人到此,手足并用,盘旋而上,如同鸡上架一般,故而得名。 牡丹沟从饮鹿槽向西,即是一条深沟大壑,当地人叫它牡丹沟。沟中有泉,名曰“美泉”。据说,用这股美泉浇灌的牡丹,花色特别娇艳。唐玄宗喜欢牡丹,他曾在牡丹沟开辟牡丹园,由当时精通园艺的花师宋单父培植。据《花经》记载:“种花万本,色样各殊。” 达摩洞烽火台北面约200—300米处,有一深5米,高2米,宽3米的洞穴,这个洞相传乃是印度佛教达摩的弟子镇山王在此凿洞苦修,人称达摩洞。 秤锤石从石瓮谷遇仙桥下行的途中,有一块高5米左右,上小下大,状如秤锤的大石头,千百年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大洪水,它却稳稳地站在谷底,岿然不动。传说此石为“二郎神杨戬”称骊山的秤锤,故称之“骊山秤锤石”。 饮鹿槽在今朝元阁西一片平地上,有一长300厘米、宽92厘米、高56厘米的大石槽,相传为唐时驯鹿饮水的地方。老子的坐骑是长生鹿,按此说,或为当年老君饮鹿的石槽,或为后人附会传说所造。《津阳门诗》有“长生鹿瘦铜牌重”句,“饮鹿泉边春露”句。 金沙洞是唐玄宗和杨玉环在骊山的一个秘宫,俗称幽洞,是他们避开众人独自秘密会聚的一个山洞。明朝英宗正统年间,书生刘瑞五探奇冒险,从而揭开了金沙洞的秘密。洞中有唐玄宗、杨贵妃及众宫娥的白玉雕像,杨贵纪腼腆羞涩,唐玄宗含情脉脉,无不栩栩如生。 日月亭位于兵谏亭与晚照亭之间,取国共合作日月同辉之意。内檐彩绘骊山各主要景点图案,让游人在休息的同时,感悟骊山深厚的文化内涵。 翠荫亭又名翠云亭,唐华清宫著名景点。宋朝李埏有绝句赞誉“一别骊山岁已深,林花依旧绣岭岑,归寻当日新开路,隐约苔痕下翠荫。 舍身崖在东侧山谷中,有一座孤立的山峰,顶部为6平方米的平台,寸草不生。山峰四周峻峭,犹如刀削一般。其上刻有“舍身崖”三字。清人周灿《游驱山东绣岭记》云: “敬虚和尚易其名曰护生崖。” 兵谏亭“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后,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易名为“兵谏亭”。 烽火台是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设施。相传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来从未开言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纳了奸臣虢石父的计谋,无故点燃狼烟,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 当众诸侯汗流浃背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烽火台上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于是愤然离去。这时,褒姒看见众臣的狼狈样,果真“扑哧”一声笑了。为此周幽王大大奖励了虢石父。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却无人来救,西周至此灭亡了,从而留下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 老母宫位于骊山西绣岭第二峰,这座庙宇在历史传说中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创始人女娲氏而修建的,相传女娲“攥黄土做人”,创造了人类, 三皇五帝均为其子孙,她又在骊山炼石补天,劳苦而功高,后世人尊称她为“骊山老母”。她死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今蓝田县境内),又在骊山上修女娲祠纪念。据载,女娲本为骊山附近一名杰出的氏族首领,每当农历六月十三日,四方群众携床单干粮,夜宿骊山,祭祀老母,这个风俗沿续至今。 老君殿老君殿始建于唐代, 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为道教始祖,认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认作先人,上了封号,相传唐玄宗游幸华清宫时,两次在此梦到老君降临阁内,因此称为 “降圣阁 ”又称 “朝元阁 ”殿内原供奉着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像家元迦儿的杰作。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原是敬奉老子的地方。殿内原有的老子石刻像,艺术价值很高,现存于陕西博物馆内。玉像造型细腻,刀法简练,神态逼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丰富想象力。 三元洞北临华清池,上通老君殿,是由骊山西门登山的第一景点,也是一处自然奇观。这里有几孔清静幽雅的空洞,洞内奉祀着道教所尊的“天宫、地宫、水宫--(玉皇大帝、土地爷、大禹)”三元,其最奇特之处是窑内有5个茶杯口粗细的天然通风圆洞,深不知底,昼夜生风,春夏风向外吹,秋冬风向里吹,故称为三元洞。游客登山来至洞口,顿感微风吹拂,凉爽舒适,人们谓之神风,多有以此治病者。骊山属于大倾角断层岩,断层之间的空隙遥遥相通,于是形成自然风洞,成为天造地设的一大奇观,远近有名,近年来经医疗卫生部门对自然风洞排风进行采样化验,风洞排出的气体,具有脱敏、镇静、止痛作用,对多种疾病确有治疗价值。 晚照亭位于西绣岭老君殿东,取“骊山晚照”之意。建于1981年,是一座重檐钻尖顶方亭,站在晚照亭北侧,可鸟瞰华清池、东花园、临潼全景和渭水。骊山晚照是“关中八景”之一,据说,每当雨过天睛,云开雾散,骊山似一匹青色的骏马,青翠欲滴,清晰可见,在夕阳下披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更显得琉光溢彩,抚媚动人。 石瓮谷是骊山东、西绣岭之间一处秀丽幽深的峡谷, 山势险峻,沟大谷深。古语云:绿阁在西,红楼在东。下有剑悬瀑布千尺,水声淙淙,击石飞溅,天长日久冲蚀所就,其形似瓮,故称石瓮谷。谷长深邃,上下曲折,幽谷奇景乃骊山奇险迷人之处。据说为八仙上天入地之通道,称登天道,有一天门、二天门和三天门等。 遇仙桥位于骊山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瓮谷中,这是一座长5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明朝一书生赴京赶考,行至此谷感其风景幽美,宿于石瓮寺观景,第二天在此桥上遇到了前往蓬莱的八仙,求得指教,金榜题名,封为翰林,此桥由此得名,据有关资料考证,遇仙桥可能是唐代所建,距今已千年历史,然而坚固异常,站在桥上,仰望骊山,水幔悬挂,可观赏到石瓮寺、举火楼、鸡上架等景点。 举火楼位于石瓮寺西侧,骊山西绣岭烽火台下,其结构是砖木建造的两层古式楼房,与东绣岭石瓮寺隔谷相望,远眺举火楼悬于绝壁之处,壮观雄伟。相传这是周幽王所建“离宫”,与褒姒避暑之处,也是周幽王发布军令, 以举火为信号,命令烽火点燃的指挥台,故得名举火楼。 明圣宫位于骊山西绣岭老母殿南侧,始建于1992年,是台湾道教徒,著名爱国人士颜武雄等人为报答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此修建一座大型道教观,表达了台湾同胞认祖归宗,渴望回归的爱国之情。明圣宫占地面积60余亩,共有殿堂房屋300余间。宫内有三清殿、仙祖殿、灵观殿等景观,分别奉着道教的三清始祖、四御天尊、三宫大帝、谢映登仙祖和护法神王灵宫。明圣宫现有常住道人32名。均是北京道教学院毕业的高素质道教人才。明圣宫是我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型纯木古建筑群,是西北规模重大的道教宫观,堪称道教的又一洞天福地。宫内所用汉白玉为北京房山汉白玉,建筑木材选用东北红松,神像采用江西小叶香樟木,神龛供桌采用南非进口红木,整个建筑风格为明清建筑,古香古色。明圣宫宛如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风景秀丽的骊山上。 石瓮寺从石瓮谷瀑布东上,即到石瓮寺。石瓮寺原名福崖寺,是骊山东绣岭的佛教名刹。石瓮寺为唐玄宗所命名并提写寺名,始建于开元年间,天宝七年以建造华清宫余材修缮,属皇家佛刹。唐玄宗崇道,营建华清宫时,在西绣岭建造了长生殿、朝元阁;杨贵纪信佛,便在东绣岭修缮建造了佛阖石瓮寺。寺内佛像,全是当年国手所造。寺内原供有雕塑家杨惠之手雕白玉佛像,与西绣岭朝元阁白玉老君像同日由幽州运来骊山。 “精巧无比,叩之如罄”,斗转星移,如今白玉雕像早已毁于战火,不复存在,唯有寺内宋代沙石成皿,其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 长生殿遗址也叫集灵台,在晚照亭东是唐华清宫的主要建筑之一。本来是王宫、大臣们去朝元阁朝拜前,斋戒和沐浴的地方,后来成为唐明皇与杨贵妃休闲避暑之地。它的驰名也在于《长恨歌》中记述了唐明皇和杨贵纪那段天宝爱情遗事。 三元洞坡下碑林是1998年为日本已故著名汉学书法家石桥犀水。藤田赞阳,石田泉城等九人所建书法石碑。碑林共有九块石碑,有行、草、隶、篆、楷等字体。碑林的建立为中日两国书法艺术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场所, 而且可以看出, 中日两国人民的交往和友谊,是多么源远流长。 节庆活动六月会 又叫"骊山老母女媒节"、"善嗣会"、"传子会"、"禅子会"。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女娲通神媒"。古历六月十五日(6月13日-6月15日),相传骊山老母(女娲氏的生日),又传女娲氏炼石补天拯救人类,定婚嫁。女媒节即是几千年来流传在临潼地区的原始风俗遗迹,同时,也是劳动人民在夏收大忙后休闲上山避暑的节日。 会期,四方祈子求福者,约定俗成,不远千里而来求神问卜、还愿献礼。相传,人文初祖女娲氏,她与伏羲氏兄妹成婚,在骊山留下了圣迹;她在灵水之滨抟土造人,给人间流传下许许多多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圣功,在其发祥之地-骊山修建庙宇,尊为"骊山老母"。会日,骊山东、西绣岭上的大小寺、观、庙、院,不分佛、道,都是香客盈门,香烟缭绕,钟声阵阵,求子还愿者不惜钱财,或献花、或献果、献油、献面或赠衣、赠钱或挂匾、竖碑等。更有趣的是:祈子者向骊山老母祷告求子,殿中老道竟以红绳拴铜钱付之,人言"心诚则灵",或言之"有求必应"。会期三天三夜,山上山下,城内大街小巷,游客云集,鞭炮之声隆隆,古乐戏曲之声充耳,食堂饭馆供不应求,大小旅舍满员,通宵达旦。 这种古老的民间庙会,文化源远流长,在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兴旺发达的今天,更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古老的祈子活动渐渐被新文化风尚所代替。 补天补地节 临潼一带有个风俗,农历正月二十前不准烧干锅,要到这天才开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烙干馍,馍烙好后,先给房上扔一块,是谓"补天";再往地上撂一块,是谓"补地"。 中国神话传说中有共工与祝融之战,共工败而怒触不周山,遂使天柱折坏,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人间遭受了一场可怕的灾难。女娲端来东海之水,浇灭了大地上的火,又从大江大河捡来了彩色石子练成石浆,擀成一个又一个薄薄的石饼,首先补好了天,接着又用同样的办法,正好二十日补好了地。 由于这位女神补好了天,使得天地之间恢复了原来的美丽,也使得这次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得到了拯救,并能繁衍生殖,传宗接代,并有了以后的美丽的世界。 人们为了纪念女娲补天补地拯救人类的丰功伟绩,便把她尊为"老母"。并在农历正月二十吃烙馍,过"补天、补地"节。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