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迤萨镇 |
释义 | 迤萨镇国土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为3平方公里,辖3个村(居)委会、5个自然村、1个居民点、2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1条街道,3条路。最高海拔1634米,最低海拔300米,年平均气温在20℃——22℃之间,年平均降雨量 800mm——1000mm之间。共有3000余人华侨居住在老挝、越南、缅甸、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有名的侨乡之一。 经济发展(1、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农业科技措施全面落实 3、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4、林业工作有了新发展 5、水利建设取得新突破 6、道路交通建设更加完善 7、劳务输出成效显著 8、招商引资力度加大 9、扶贫开发力度加大) 人口数量2000年末共有1833户,7073人(不含县属机关单位人数),其中农业人口1332户,4922人,占总人口的69.6%。辖区内居住着汉、哈尼、彝族等15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分总人口数的93%。2003年末迤萨镇有4561户、13986人(含驻社区单位),其中非农业人口11173人。 自然资源迤萨镇属亚热带气候,适宜多种热区经济作物生长,稻谷播种面积1300亩;蔬菜种植面积1046亩,产量1004800公斤;甘蔗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8868吨,香蕉面积909亩;产量1201000公斤,荔枝面积60亩,产量1000公斤;芒果面积800亩,产量40500公斤;龙眼面积200亩,产量1500公斤;石膏储量1.19亿吨,每年开采7万吨;铜矿储量为12648个金属吨,年开采矿石30000吨。 迤萨镇有耕地面积3299亩,其中水田743亩、旱地2557亩。矿藏以石膏最为丰富,蕴藏量1.19亿吨,其它矿有铜、铅等。2003年,迤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64万元、粮食总产量72万千克、肉类总产量43.3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12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1718元。迤萨镇实现了通电、通公路、通电话,实现了农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人畜饮水问题全面得到解决。迤萨镇共有小学2所、卫生室3所,闭路电视覆盖率达95%。 历史文化早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迤萨的先人们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识,勇闯南路出国门,一批批、一队队马帮,开赴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经商,现有1152户5984人侨居老挝、泰国、加拿大、法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还有港澳侨胞20 户 100人,归国华侨19户32人,侨眷及港澳眷属1124户5303人,故有“侨乡”,为云南省第二大侨乡,人马同行的壮举缔造了斐声南滇的马帮文化,驮出了一座座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的山城。精巧构架的中西合璧式和城堡式建筑,使山城的空间幅度得到了曲尽人意的铺排。 明末清初,汉族开始由石屏、建水迁入,清乾隆年间,随着炉坊铜矿的开采和元江水运贸易的发展,人口骤增,清末开辟了通往越南、老挝、缅甸、泰国以马帮运输的民间国际贸易渠道,经济迅速发展,迤萨开始形成初具规模的商业集镇。1950年建县后,为县人民政府驻地。1964年红元公路建成通车,1949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10支队红河护乡团建于昆南林泉寺,2008年11月12日,红河县迤萨镇昆南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成立。1971年以后,利莫电站、勐龙泵站、小河底电站、虾洞泵站相继建成,解决了迤萨地区交通闭塞,能源、水源严重缺乏的困难,促进了经济繁荣,城镇建设日益发展。 经济发展2007年,迤萨镇实现国民经济三个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480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21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48万元,贷款余额 2391万元;粮食总产574万公斤,人均有粮328公斤,人均纯收入1934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7380万元,实交税金352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541万元,从业人员1700人。 1、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4227亩,完成任务数13422亩的105%;蔬菜栽种面积2240亩,产量574万公斤;水果面积7500亩,产量6420万公斤(主要是香蕉、芒果);种植木薯13700亩,甘蔗面积20900亩。 2、农业科技措施全面落实杂交水稻种植面积3310亩,产量159.54万公斤;杂交玉米种植面积1500亩,产量31万公斤;病虫防治6750亩;“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全面完成。 3、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肉类总产量达1580吨,完成任务数1549吨的102%;禽蛋产量达20吨,完成任务数2吨的100%。实现生猪存栏10620头,为计划数10294头的103.2%,出栏15680头,为计划数15500头的101.2%;大牲畜存栏11442头,肉牛出栏4290头;山羊存栏2600只,出栏2230只;家禽存笼45510只,出笼36220只;肉牛冻精改良1711头;猪杂交改良1222头;优质牧草种植推广360亩;猪瘟免疫注射9410头;口蹄疫免疫注射21193头;禽流感免疫注射42703只;发放能繁母猪补贴款12550元。 4、林业工作有了新发展重点抓好千户村千亩膏桐示范基地建设,协助县林业局搞好6万亩膏桐种植工作;美化、绿化镇机关周边环境;狠抓全镇8200亩退耕还林地的补植补造工作;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做到连续1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扎实推进。 5、水利建设取得新突破实施了勐甸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牛皮寨新农村小型水利示范点建设,协助县水利局实施安邦、莲花塘、齐心寨等8个自然村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新增灌溉面积1400亩,完成任务数的100%;解决勐龙大寨、小新寨、勐龙街、玉学庄、人畜饮水困难162户632人、200头大牲畜,治理水土流失1.1平方公里,完成任务数的100%。 6、道路交通建设更加完善完成了小河沙石路和底丕沙石路建设;顺利实施了昆南公路通达工程建设。 7、劳务输出成效显著输出富余劳动力1840人,完成任务数1830人的100.5%,实现收入1647万元,其中有序输出57人,完成任务数55人的103%。 8、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个,完成任务数的100%;到位资金4000万元,完成任务数4000万元的100%。 9、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实施了千户村1-6组、南洞、底丕、昆南等温饱示范村建设;实施了小黑公、曼冒、哈龙等整村推进上海援建项目建设。解决特困人口温饱100人,返贫人口温饱300人,完成任务数的100%;发放小额信贷10万元;进行科技扶贫、劳务输出等技能培训12期2000余人次。 文化教育迤萨镇建有小学校21所,校舍建筑面积10021.83平方米,教师127人,在校学生5976人,其中小学生4289人,中学生1687人;有私立幼儿园3所,有专业学校毕业的幼儿教师25人,有幼儿150余人。 迤萨镇业余文娱、科教宣传队9个,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金秋艺术团、大山艺术团,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迤萨镇已基本实现通公路 、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水。迤萨镇有73个自然村3518户通自来水,其中大黑公村委会万年青自然村18户、小河村委会曼坤自然村53户不通自来水,有48个自然村2447户还存在水质未达标;有73个自然村3554户通电,其中土台村委会拉扎自然村12户、小河村委会小寨自然村23户不通电;有75个自然村已通路;有7个自然村已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446户(占农户总数的70%);有75个自然村已通电话,安装固定电话511户,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376户(分别占总数的56%和77%);有5个自然村已通路灯。 迤萨镇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72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3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39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迤萨镇建有集贸市场5个,建有公厕68个,建有沼气池农户1088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57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