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浣花溪记 |
释义 | 作者在游览浣溪杜工部祠后,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浣花溪一带清幽曲折的景色;文章融写景、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多用比喻,寓意深远,从而也体现了作者抒写性灵、幽深孤峭的文风。 作品名称:浣花溪记 创作年代:明代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钟惺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浣花溪记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钟惺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1)。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2)、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沈瓜(3),窈然(4)深碧、潆回(5)城下者,皆浣花溪委(6)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7)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8),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9)。水木清华,神肤洞达(10)。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11)。舁夫云通灌县(12),或所云“江从灌口(13)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14)。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15)。桥尽,一亭树(16)道左,署曰(17)“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18)。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19),乃睹“浣花溪”题榜(20)。过桥,一小洲(21)横斜插水间如梭(22),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23),始为杜工部祠(24)。像(25)颇清古,不必求肖(26),想当尔尔(27)。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28)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29)。 钟子(30)曰:杜老(31)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32),各不相袭(33)。严公(34)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35)!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36)。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37),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38)。 时万历辛亥(39)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40)。使客(41)游者,多由监司郡邑(42)招饮,冠盖稠浊(43),磬折喧溢(44)。迫暮趣(45)归。是日(46)清晨,偶然独往。楚人(47)钟惺记。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1)万里桥——在今四川成都市南。旧名长星桥。传说三国时蜀国费祎(衣yī)出使吴国,诸葛亮在这里替他饯行说:“万里之行始于此。”因此改称万里桥。 (2)玦(jué)——似环而有缺口的玉佩。规——画圆形的工具。这里指圆弧。 (3)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chén)瓜——颜色像镜子,像美丽的石头,像绿沈瓜。鉴,镜子。琅玕,美石。绿沈瓜,一种深绿色的瓜,史载梁武帝西苑食绿沉瓜。 (4)窈(咬yǎo)然——幽深的样子。 (5)潆(营yíng)回——水回旋的样子。 (6)委)水流聚的地方。 (7)少陵——杜甫自稳定少陵野老(少陵原,地名,在陕西西安市南)。浣花居——在浣花溪的住宅,就是草堂。 (8)青羊宫——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浣花溪附近。传说是老子与关尹喜相约会见的地方,明初蜀王朱椿重建。 (9)平望如荠——平望过去,树木像荠菜一样。 平望:平视 (10)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水光树色清幽美丽,使人感到神清气爽。 (11)这句说:自青羊宫向西,所流经的桥有三座,距离都不到半里路。 (12)舁(鱼yú)——抬轿子的人。灌县——今四川灌县。 (13)江——指锦江。锦江发源于郫县,流经成都城南,是岷江的支流。岷江发源于岷山羊膊岭,从灌县东南流经成都附近,纳锦江。故上文说“通灌县”。灌口——灌县古为灌口镇,西北有灌口山。 (14)稍断则复见溪——稍有空缺,就又能看见溪流。 (15)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溪边的人家)编起柴竹做门户墙篱,很是整齐。 (16)树——建立。 (17)署曰——写着。 (18)武侯祠——诸葛亮的庙祠,在成都市南百花潭上。 (19)复以水槛——此语连上文的意思是说:板桥两帝有栏杆,上复顶盖,像走廊一样。 (20)牓——匾额。 (21)小洲——水中的陆地。 (22)横斜插水间如梭(所suō)——横在水中,像任插着的梭子一样。梭,织布用的梭子。 (23)梵安寺——在成都市西南五里,与杜甫草堂相连。原为桃花寺,隋文帝时改为梵安寺,俗称草堂寺。 (24)杜工部祠——在浣花溪上,宋朝吕大防所建。 (25)像——杜甫的像。 (26)肖——相像。 (27)想当尔尔——凭主观想象,认为如此。 (28)别驾——明代州府副长官通判的别称。署华阳——代理华阳县令。署,代理官职。华阳,今四川华阳。 (29)碑皆不堪读——碑文已风蚀得不能读了。 (30)钟子——作者钟惺自称。 (31)杜老——对杜甫的尊称。 (32)东屯——夔州(今四川奉节)东瀼溪,据说后汉时公孙述在这里屯过田,所以叫做东屯。766年四月,杜甫从成都迁移到这里居住。险奥——形势险要、地方僻远。 (33)相袭——相同。 (34)严公——指严武。严武做剑击节度使时,经常照顾杜甫的生活。 (35)这句说:如果严武不死,杜甫可以一直在浣花溪住下去,在患难中朋友的帮助太重要了。 (36)夔门——夔门峡,即四川省东部瞿塘峡西口,为四川东面门户。这句说:但这也是天意让杜甫来到夔门,使那里增加一些胜迹罢了。 (37)暇整——安详不烦乱。 (38)司城贞子——春秋时陈国的大夫,姓名不祥,死后尊为司城贞子。孔子流亡到陈国时,曾经住在司城贞子的家里。这句意思说:在飘泊不得意时,能够洁身退隐在风景幽胜的地方,心怀安详镇静,随时可以出来救世济民,正像孔子避居在司城贞子家里的时候一样。 (39)万历辛亥——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这是这篇文章作者写明游浣花溪时间。 (40)顷之——不久。霁——天晴。 (41)使客——朝廷派来的使臣。 (42)监司郡邑——按察使(一省司法最高长官)和府、县长官。监司——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 (43)冠盖——仕宦的代称。稠(愁chóu)浊——繁乱。 (44)磬(庆qìng)折——打躬作揖,弯腰似磬,指热衷于官场的人。喧溢——声音噪杂。 (45)迫暮——傍晚。趣(促cù)赶快。 (46)是日——这一天,指十月十七日。 (47)楚人——竟陵古代是楚国地方,所以钟惺自称楚人。 作品译文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走尽了桥,路的左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惟妙惟肖,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碑文都没法读了。 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幽远,在夔州东屯的,地方险僻,两者互不相同。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服装、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像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象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楚人钟惺记录此篇。 作品赏析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冬天,杜甫由同谷(今甘肃成县)流亡到成都,借住在浣花溪边的草堂寺里。第二年春天,才在寺旁的一块荒地上盖了一所草堂居住下来。诗人住在这里虽然不满四年,却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因此这个地方,一千多年来,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相传自唐朝末年以后,每逢四月十九日,成都人民都要到草堂来瞻仰这位热爱祖国的“诗圣”住过的地方。 对诗人在穷途困境中仍能择胜而居的安详镇静胸怀寄以敬意。 浣花溪在成都西南,景色秀丽。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曾在浣花溪畔的草堂中住了四年。本文记述了游览浣花溪和杜甫草堂的经历。作者就像一名出色的导游,让我们身临其境,“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连用七个比喻称赏浣花溪。“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浣花溪的山光水色如此清幽秀丽,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此胜地而居,这样阔达的襟怀实在让人钦佩不已。文末用自己“偶然独往”同“使客游者”的冠盖喧哗相比照,表达了作者对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的嘲讽和鄙视,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现出作者对杜甫的敬仰和对浣花胜地的热爱。 作者简介钟惺(1574~1624) 明代文学家。字伯敬,一作景伯,号退谷、止公居士,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钟一贯任武进(今属江苏)学训。万历三十八年中(1610)进士,授行人,掌管诗诣及册封事宜。次年,他以奉节使臣出使成都;后又出使山东。万历四十三年(1615),再赴贵州,主持乡试。后迁工部主事,又由北京调往江南,任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迁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在南京时,钟惺简淡自持,于秦淮河畔租一楼屋,伏案读史至深夜,每有所得辄记之,撰成《史怀》一书,评论古史,“多所发明,有古贤所不逮者”。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喜游名山大川,曾与林古度同登泰山。天启初年,钟惺升任福建提学佥事,他在闽中仍倡幽峭诗风,并且参以禅旨,令人莫测高深,有“诗妖”之名。江南张泽、华淑,闽人蔡复一等,倾心附和,把钟惺奉为“深幽孤峭之宗”。不久,钟惺因丧父,回家守制,竟于天启五年(1625)病逝于家,享年五十二岁。卒葬天门县城南鲁家畈(今天门县李场公社)。至今墓碑尚存。明清时,县内立有“钟谭合祠”,坊题“天下文章”四字。遗址在今天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之东。 后人将他的诗文辑为《隐秀轩集》。 他与同里谭元春评选唐人诗,作《唐诗归》;又评选隋以前的诗,作《古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