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洧川镇
释义

洧川镇是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辖镇,位于尉氏县的西南边陲,总面积55.3平方公里,共辖37个行政村。洧川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千年历史文化名镇。

中文名称:洧川镇

所属地区: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

下辖地区:南街、东街、北街

面积:55.3平方公里

人口:46406人

区域概况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洧川镇位于尉氏县的西南边陲,东连朱曲,西接岗李,北邻大马,南与长葛市隔双洎河相望,镇政府驻地洧川距县城25公里。镇境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面积5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39人,耕地面积62948亩,人均耕地1.36亩。

洧川镇是千年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城镇建设重点镇、河南中州名镇,河南省小城镇建设先进集体,河南省乡镇发展百强镇,开封市十八强乡镇(排名第三),河南省科技示范乡镇,河南十一五建设成就十佳名镇等荣誉。

历史沿革

洧川,因处于洧水下游一片平川地带而得名。

战国时分属郑、韩、魏三国。

隋唐置洧州,唐贞观元年州废,宋因唐旧制。

金置宋楼镇,设惠民仓于此。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以宋楼镇置洧川县。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河患北迁十里于今址。景太二年(公元1451年)修土城,周长九里四十步。

清沿明制。康熙十年洧川辖区由原来的四坊二十四保均并为八保,以后额定为编沿袭之,故过去洧川有八保小洧川之称。

民国时期洧川县辖六区,洧川称城厢镇。

建国初期洧川仍设县。1954年6月2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洧川县,并入长葛县,洧川称区属长葛县。1965年原洧川县部分地区又划归尉氏县,洧川公社划归尉氏,1983年改人民公社称乡,1988年改乡称洧川镇。

行政区划

洧川镇现辖南街、东街、北街、西街、北关、枣陈、丁庄、纸坊、湾里河、王庄、翟胡同、陈庄、宋庄、桑树庙、刘春桃、养马寨、过庄、沙沃、仝庄、英内、英外、张庄、花桥刘、四合、仓刘、仓李、董庄、许寨、东三赵、大三赵、西三赵、老庄王、鲁湾、湾李、关庄、裴寨、兴龙岗37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226个村民小组,10217户,46406人。除回族406人外其余均系汉族,共有52个姓氏。

地理特征

洧川属尉氏西南部的高平地地带,大部为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北部岗陵区到东南部大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及土壤结构较为复杂,北部为沙岗属风沙土类,西部为低洼平川多为粘土,东、南部平原多为两合土。境内最高点在卜庄北岗海拔高度为90米,最低点在刘春桃村北海拔高度为70.3米。这里属大陆暖温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672.11毫米,无霜期218天,水质良好,土壤肥沃,是农业稳产高产区。双洎河为境内最大河流,又是洧川与长葛县的分界河,流经镇境长度17公里,但在境内流域面积不大。杜公河横穿镇境北部,过境长15公里,其流域面积约占洧川总面积的80%。

经济发展

工业强镇

首先是按照“龙头带动、集团推进、股份突破、规模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点抓骨干,立好台柱子,培育好“龙头”。围绕五大区域八大行业,相继建成了“四开两个集团”,组建了以开封拖拉机制造厂、开封宇通机械公司为轴心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四开两个集团”为纽带,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团带企业、企业带农户、公司加农户的新格局,推进了乡镇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今年1—7月,全镇乡镇企业完成产值3.97亿元,利税达3332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6%、22%。

其次是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领导。镇里成立了私营经济工作领导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经济工作的副职具体抓,10多名干部专门负责解决个体私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镇党委、政府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听取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汇报,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他们还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提高全方位服务能力。南街村村民何建民从镇党委、政府提供的信息中,选办了开封市中天预应力设备厂,镇党政主要领导同他一起多次前往立项,办理生产许可证,使该厂顺利投入了批量生产。

其三是按照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指示精神,以“三个有利于”为准绳,强化明星企业,带动八大行业快速发展。通过一抓干部群众思想解放;二抓发展乡镇企业环境优化;三抓龙头企业的整体提高;四抓招商引资为企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乡镇企业发展位居开封市之榜首。被列为“全国乡镇企业200强”、“全国乡镇企业100强”的开封拖拉机制造厂,去年产值达3.5亿元,创利税2500万元, 上交税金超200万元。今年上半年,该厂生产四轮拖拉机4.1万台,实现产值2.9亿元,利税超600万元,在全国84家中小型拖拉机厂排序中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南街翻砂铸造、丁庄、纸坊有色冶炼、湾李工业区的金属加工等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封宇通机械公司自投产以来所生产的三轮、两轮摩托车很快占领国内市场,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为该镇乡镇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去年以来,全镇共引进东西合作项目3个,新上项目12个,其中新上投资在1000万元的企业4个,新上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8个,引进县外资金2200多万元。

工业强镇战略成效显著 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上级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全镇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加工冶炼、农机配件加工生产、翻砂铸造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依托非公有制经济强镇富民的路子。全镇民营企业数量发展到1654家,从业人员9480多人,16家企业成为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超100万元以上的企业8家,金属冶炼加工行业成为中原地区有名的加工销售集散地,主要产品有粗铜、铜带、铜锭、铝板、铝箔、氧化锌、钼酸氨、镍、碱式碳酸锌、钼铁合金、硅铁合金等,产品广泛用于化工生产、金属材料、钢铁冶炼、电气设备、食品医药等行业。机械配件产品有电气开关、提升器、变速箱、刹车毂、预应力锚具、机壳等,其中提升器获国家专利,预应力锚具获ISO9000质量认证,产品畅销全国机械制造厂家。

农业基础产业稳步发展

强化特色高效,着力优化农业结构。洧川镇辖37个行政村,5.4万人,6.5万亩耕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全镇粮食初步跨入了高产阶段,但是一些主要农产品却出现了结构性、暂时性过剩。为此,他们确立了“发展区域优势,面向市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思路,采取“大户带动、典型引路、区域发展、政策激励、资金扶持、强化科技”等措施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拓宽创收渠道,学会发“先手财”。去年,该镇先后发展了在当地有示范性的种养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全镇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目前,全镇已初步搭起以湾里河、纸坊、翟胡同、老庄王等村为主的特色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框架,为我镇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树立了样板。 强化骨干龙头地位,着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镇党委、政府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加快镇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是必由之路。

洧川镇经济

地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是全县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镇党委、政府按照“发挥区域优势,面向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思路,采取政策激励、资金扶持、典型引路、科技指导等措施,积极推广适宜农村发展模式的种、养、加项目。全镇形成了湾里河、湾李两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种子基地1.3万亩,订单农业面积1.7万亩,粮经比例达51:49。各种养殖专业村10个,英内养殖小区通过省“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牛、羊肉类屠宰加工发展迅速, 农业结构稳步调整速,真空包装五香牛肉市场供不应求。

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劳务经济,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以非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面粉加工、豆制品加工成为农村群众的致富产业,老浆豆腐、锅盔馍已打出洧川运往大都市,走进小超市。全镇每年都有计划地输出近万人外出务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农民群众基本上达到了有活干、有钱挣的标准。

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得以完善。经过努力,目前这个镇的城镇建设框架已经形成,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同步进行,市场商品交易额明显增加。城区内有90%以上的单位、住户用上了自来水;拓宽新建公路3公里;程控电话发展到3000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城区绿化、路灯架设正在实施;使城区面貌大为改观,为洧川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镇党委、政府严格执行城镇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加大城镇管理力度,城区整体呈现出“整、洁、亮、绿、美、畅”的特色,城区建设“三纵三横”格局基本形成,行政区、生活区、商贸区、服务区、工业区建设已成规模,城区人口膨胀到2.3万人,城区供电、供水、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城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不断加强,实现了城镇建设与招商引资、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正在逐步成为辐射周边县市最具发展实力的中心城镇。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工程,村级公路通车里程达48.6公里。全镇三分之二的村庄通上自来水,基本实现了“六通一气”,人民群众正在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

招商引资政策优惠

洧川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素以中原重镇远近驰名,自古有“水旱码头”之著称,历代商贾云集,百业俱兴,古往今来,引无数客商云集洧川经商开店,誉为物华天宝的一方圣地。全镇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发展经济环境宽松,群众发展经济意识强烈。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金属冶炼加工行业,吸引了上海、浙江、、山西、山东、栾川、洛阳铜加工厂等一大批客户合资办厂,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互惠互利的发展目的。 为了促进洧川经济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招商引资使用土地、上缴税收、办证服务、奖励纳税企业大户等一系列政策,保证为前来投资办厂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一切优质服务,职能部门全力保驾护航,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历史文化名镇热忱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及各界朋友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合作,共谋发展大计。

交通运输

很早以前洧川交通就比较便利,这里曾为水旱码头,建国后政府又大抓了公路交通建设,开封至许昌公路贯穿洧川境内6公里,洧川——新郑,洧川——古桥,洧川——朱曲,洧川——大马4条柏油路贯穿东西南北,加之乡间土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 分别距(北)京—珠(海)、日(照)—南(阳)高速公路和新郑国际机场20公里,开(封)—许(昌)、永(兴)—刘(合集)公路交叉穿镇而过,为这里的经济腾飞提供了优越条件。

文化

文化生活

1978年政府投资28万元建成能容纳1700人的影剧院一座,购置了两台大型放映机和大型投影设备。原乡电影队已改为电影管理站,下属16个放映队,年放映电影2500场次。县文化局在洧川设置文化分馆一个,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滑冰场等文体活动场所,藏书3000多册。唢呐、龙灯、高跷、狮子等民间传统节目在洧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节日汇集演出,文化生活非常活跃。

现今一年一度的南城门烟花会,加上了东街的盘鼓队,西街的龙灯会,以及南街的舞狮会,吸引不少人前来观看,城内城外人山人海,异常热闹。

洧川书画院

3月18日,洧川书画院挂牌仪式暨书画展在河南博物院举行。

洧川书画院经省文化厅、民政厅正式批准成立,旨在挖掘、保护、研究、宣传中原文化,弘扬民族书画艺术。该书画院以中州古文化名镇尉氏县洧川镇而冠名,该镇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经有一大批艺术家诞生于此。洧川书画院以董豪为院长,特聘请王成喜、张海、陈天然、方照华、马国强、宋华平、唐玉润等书画名家为本院的名誉院长、艺术顾问。

洧川镇位于开封尉氏县,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为挖掘、保护、研究中原文化,弘扬民族书画艺术,在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洧川书画院正式成立。我国著名书画家王成喜、张海、陈天然、龚柯等为书画院名誉院长。在当天的展览上,260余幅书画作品不但展示了书画院书画家们的精心之作,而且也展出了王成喜、张海、陈天然、方照华、宋华平等一批名家大作。现在洧川书画院有60多位书画家。刘焕章任院长兼秘书长。

教育

历史

清朝末年,洧川只有小学十余处,1927年始设高等小学堂,后又增设女子学校,1935年开设洧川中学,建国后随着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各级学校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尉氏县第三中学(原洧川中学)1978年二被教育部定为全国重点中学。1984年被河南省定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尉氏三中

尉氏县第三高级中学创建于1903年秋。历史沿革为:1903年为洧川县高等学堂,1916年为洧川县高等小学堂,1919年为洧川县高等小学,1923年为洧川县立第一完全小学,1932年为洧川县立初级中学,1951年为河南省洧川第一初级中学(校址在洧川东街路南),1953年迁入新校址(即今校址洧川东关路北)。1954年长葛、洧川两县合并,改名为河南省长葛第三初级中学。1965年洧川归属尉氏县,更名为尉氏县第三中学。1996年更名为尉氏县第三高级中学。2005年11月10日,尉氏县第三高级中学与尉氏县第一高级中学合并,合并后称尉氏县第三高级中学。

尉氏三中创建于1903年。早在1958年就以办学有特色、学生升学成绩好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表扬,《人民日报》为之发表了题为《两个好榜样》的社论而闻名全国。1978年被教育部定为国家级重点中学,1981年被河南省确定为首批办好的省级重点中学。尉氏三中洧川校区师生员工在各级各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发扬学校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探索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为国家各类高等院校输送合格学生6000余名,其中考入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南开、武大、西安交大、华中科大等重点大学800余名,尉氏三中洧川校区的毕业生遍及全国。学校曾获得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国家级绿色学校、省级文明学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为人师表,育人楷模”先进单位、省体育卫生双优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3年10月成功举办了百年校庆活动,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2005年11月在市县领导的指导下,尉氏三中和原尉氏一中,一中分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尉氏三中,原尉氏一中为尉氏三中南校区,原一中分校为尉氏三中北校区,原尉氏三中称尉氏三中洧川校区.2005年12月,尉氏三中被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从此尉氏三中洧川校区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特别是现任三中洧川校区领导班子正率领全体教职工励精图治,上下同心,依靠雄厚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准备努力铸造尉氏三中新的百年辉煌,为新时期中原教育史书写更为灿烂的新的篇章!

卫生

洧川医院创建于1950年为洧川县医院,1954年长洧合并后为长葛县第二人民医院,1965年划归尉氏县后为洧川公社卫生院,1988年经省卫生厅批准改为尉氏县第二人民医院。现全院有医务人员130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6人,医师35人,医士35人,内设24个科室,111张病床,并配有300毫安X兴机,A、B超声波诊断仪、脑血流图机、电光比色计、万能手术床等设备,能作较大的外科手术及治疗较难病症。另外全镇有乡村医生114人,基本达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良好卫生医疗条件。1988年底,县组织卫生部门在洧川进行了防氟改水试点工作,改良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

地方特产

洧川镇历史悠久,地方特产数年采享誉省内外,风味小吃堪称一绝。洧川锅盔上下十八层,正面松软可口,背面黄焦酥脆,放置长年不坏;常湾村的豆腐能用麻绳串起来,可用秤钩挂着称,烹炸煎炒风味各异;拢单热豆腐细白、嫩软,为营养之佳品,老少皆宜。洧川羊肉烩豆腐亦是开封名吃之一,其味感浓香,鲜嫩羊肉配以正宗的洧川豆腐,以醇香顺口而文明方圆数百里。

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

洧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双洎河、杜工河、黎明河三河围城而过。城北有周灵王故陵、柏岗寨、韩国鸿台宫故址,城南有著名的牛脾山 、司马墓、陈里故里,城西有隐山岗,魏征庙里,城东有桐子产故居、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故里,城内有宏伟的明代建筑城隍庙、洧阳书院、培风书院、奎文书院,并曾存有汉代著名碑刻“尹宙碑”等。

名人雅士辈出。如名臣司马懿、魏征、吕蒙正,名氏阮籍、阮咸,名书法家钟繇,状元刘理顺,当代著名画家石泊夫、王成喜,著名豫剧艺术家唐喜成、牛得草等

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有兴龙岗村裴李岗文化遗址,城皇庙古建筑群,占地六亩,房屋50余间,为明代建筑;洧川城大南门,明代建筑,更为奇特的是,在北荫城门洞上方砖缝斜刺生长一株500寿龄的古柏,枝繁叶茂,枝形奇异,堪称中华一奇,凡到洧川之人无不叹为观止;另有唐魏征庙;宋张载墓及大批碑刻。

洧川城南门

洧川县城垛为柿花形状,传说只有出过状元的县才允许建柿花形的城垛,这是吕蒙正、刘理顺两个不同朝代的状元留给家乡人的特殊荣誉。南城门建后在城门通道顶端的正中央,从墙缝里顽强地长妯一棵柏树,至今已是五百余岁的高龄,枝繁叶茂,象一只金凤凰亭立城楼,俯睱全城,堪称奇景,她与北门(已毁)城楼顶的榆树遥相呼应,故有洧川南门到北门,百(柏)里有余(榆)的典故。

洧川城墙为明朝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所筑,墙高二丈六尺,周长九里四十步,开五门。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知县张恭复修,在五门各建门楼。明、清之际曾十二次复修扩建,女墙,楼垛、驶道全以砖砌,整齐坚固,高大宏伟,曾有“八保洧川,固若金汤”之称。

建国前洧川城屡遭兵火,城毁门倾,仅有大南门幸存,该门东西宽7米,进深13.5米,高10米,内外壁均系大砖砌成,底部青石铺基,顶部为半圆形拱券门,建筑古朴,雄浑壮观,这座城门之所以得以保留,很可能托福于顶端的一颗奇特的古柏。

洧川护城河

500多年前,雄伟的洧川城池竣工了,一只小鸟嘴里衔着一枚熟透的柏树籽要去喂它的孩子,当它从洧川南城门上空飞过时也许是惊叹于城池的雄伟壮观,一不小心柏籽从嘴里滑落下来,不偏不斜正巧落在南城门洞正上方的一个砖缝里。小鸟失望地飞走了,柏树籽快乐的在温暖的砖缝里生长起来,它的根牢牢的抓着砖缝深深的往里钻,斜探着身子顽强的生长。小柏树500年的时间变成了大柏树,胸围有三尺多,像一只展开翅膀的凤凰站立在城头,俯视着洧川城,目视着洧川城的历史变迁,见证着洧川城的水患战火与荣辱兴废。500年的岁月只是历史的一瞬间,柏树500年的造化修炼成仙,早已具有了灵性,人们在城门上柏树前为神灵建起了简易的祭台,燃起了香烛,画上了字符来祈求平安,祈求五谷丰登,祈求健康长寿。

有意思的是洧川护城河,许多城池护城河都在城外,可从没见过像洧川这样的护城河。洧川的护城河不在城外,而在城内,敌人即使攻破了城墙也难于逾越宽100多米的护城河。还真说不清是河护城还是城护河。而如今的护城河在南城门附近只残留了一部分,这宽阔的水面已成为洧川一道美丽的风景。

洧川城隍庙

洧川的城隍庙规格很高,是正五品,话说朱元彰在这里打仗转败为胜了,登基后亲自御封正五品。

城隍为城市保护之神,城隍庙即城隍办公并接受香火之地也,洧川城隍庙位于洧川镇城中心路北据《洧川县志》载:该庙建于明初,正统五年重修,在明嘉清和清顺治年间又曾多次重修。庙内原有大殿五间,拜殿五间,东西廊房各二十五间,戏楼一座,寝殿六间,大门三间,大门外有明弘治年间石狮一对,整个城隍庙占地约15亩,解放前为洧川县旧政府所在地,已将原东西廊房改建为东西排房。解放后洧川县人民政府设在这里。尉、洧合县后,洧川县撤消,现在城隍庙为尉氏县人民文化馆洧川分馆所使用。

洧川城隍庙庙内现存大门三间,拜殿五间,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丈,硬山顶花叠脊(原为琉璃脊剪边)拜殿梁架结构独特,殿中横排四根内柱直达屋脊,由柱身平伸出四架横梁,梁上立柱,架梁托檩,檐下出飞椽,有沿檩,大小额枋和平板枋,枋上施以彩绘,檐下有方形明石柱,每面四根,共八根,柱上刻有楷书对联,中联为:“泽沛人寰御灾捍患神功大灵著阴府彰善惩凶圣鉴真”边联为:“赫赫明明赏罚世间善恶,昭昭耿耿扶持宇内人民。”在拜殿内自第一架横梁之上置,透雕木格棱,正中三间分别置隶书扁额,中为“公正堂”右为“负责任”左为“守纪律”九个大字,拜殿两旁有东西廊房各六间,虽已改造过,但其木架结构未变,拆除砖墙即可恢复原来本色。

洧川隍庙原有三门高大雄伟,为楼阁式,不幸于大跃进年代被毁,现在的大门虽经改造,但仍是原三门木架结构,有明柱,大小额枋,平板枋,拆除砖墙即可显现出原中门及左右偏门,仍不失雄伟之气。特别是大门两侧的一对石狮,通高247厘米,东西长77厘米,南北宽58厘米,其中座高107厘米,狮高140厘米,石狮雕刻圆浑古朴。东边石狮狮座前额刻有铭文共62字,大都横糊不清。铭文竖排十行,可认出“口口治十七年口在甲子孟春口口洧川寅口口口口募财男口口公海等协口口口口镇威口口 口口恭者 兴定府石匠梁文口梁文口鄢陵县张口口”。经考证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所刻,故此对石狮已近五百岁了,实是一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石雕艺术品。

如今洧川城隍庙是洧川镇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一九八五年被尉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零年划定了保护范围。

洧川鸿台寺

鸿台寺在洧川西北,与花桥刘村毗邻,距洧川城约略三华里的路程,建在高高的鸿台岗上。小青河从寺脚下迤逦东去,绕过裤腿坡,南注杜公河,至南曹西黄庄,并入由大桥镇过来的康沟河,是淮河的一个小支流。关于寺庙的历史沿革,《洧川县志》记载简略,仅说寺院占地十三亩零一分,余者不详。《洧川沧桑》里有附带提及。

“鸿台听月”指的就是鸿台寺 它与“大沼捧莲”、“陈里清夜”、“吕祠爽秋”、“阮林竹啸”、“郑隧柏荫”、“双洎流霞”、“灵冢夜雨”合称洧州八景。

洧川豆腐

尉氏县洧川人制作豆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人民安居乐业,其孙刘安落户古镇洧川,他聪明伶利,深得刘邦喜爱。一次刘安为刘邦办了一件大事,被高祖封为淮南王。他为了感谢封赏,招揽天下方士,聚于本地牛皮山炼丹,寻求长生不老药,以献给高祖。一次,一方士用黄豆腐后加入卤水,炼起丹来。谁知灵丹妙药没炼出来,却奇迹般地将白嫩细腻的豆腐给“炼”了出来。

洧川豆腐与众不同,其表面呈琥珀色,刀口纯白,质地坚硬,手拿斤把块往地上甩,不出水、不毛边、不变形,该豆腐可用秤钩挂,也可用麻绳穿提,放到锅里炖不变形,煮不化,并且越炖越筋。

洧川豆腐的吃法可谓多种多样,由香油、花椒、辣椒作佐料制作的麻辣豆腐,含在嘴里麻麻的、辣辣的,并有极重的香味,还不等你细嚼便已浸透心扉。而把一小块一小块(约2公分见方)的豆腐放在沸水里煮透,而后蘸着辣椒油吃的豆腐又别有一番风味。它给你的感觉是极其绵软和鲜嫩的,你会想到柔柔的细纱、绵绵的花絮。当然,这里的豆腐好,只有你处在异地他乡,托起外地那水渍渍、松散散的豆腐,食之淡然无味时,才体会更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