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般若寺
释义
1 吉林省长春市般若寺

般若寺,寺庙名,有吉林省长春市般若寺、辽宁省沈阳市般若寺、四川省内江市般若寺。

基本信息

般若(拼音:bō rě ),佛教词语,亦作“波若”、“钵罗若”等,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或“般若波罗蜜”。为巴利文 Paññā 的音译,梵文是Prajñā,意为‘智慧’。不是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指洞视彻听、一切明了的无上智慧。为了跟普通的智慧相区别,所以用音译而不用意译。鉴于此,寺庙的名字应该是般bō若rě寺,而不是人们经常叫的般bān若ruò寺。

吉林省长春市般若寺

简介

般若寺在长春市中心雄伟壮丽的人民广场东北角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寺院,这就是长春般若寺。这座寺庙始建于1922年,1923年,佛教天台宗大德释倓虚法师(湛山大师)来长春讲“般若心经”,随后创建寺庙,取名为般若寺。般若寺最初建在南关区西四马路。1931年迁到西长春大街现址重建。 1934年命名为“护国般若寺”。该寺占地七千二百平米,是长春市最大的佛教寺庙.寺院的山门为并列的三座拱门组成,门楼檐角飞翘,错落有致,建工精巧,门侧红墙写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寺内殿堂耸立,树木成荫,蔚为壮观。进门左右有鼓楼和钟楼,正面为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像,两侧有四大天王脚踏八怪塑像,栩栩如生。殿后塑有护法韦驮菩萨立像.大雄宝殿建在天王殿后面,是整个庙宇的中心,宝殿外观庄严雄壮,斗拱交错,檐于高啄,画栋雕梁,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主,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后供奉观世音菩萨佛像;再后便是藏经楼,收藏着大量佛教经典。殿前苍松翠柏,古树参天,与宝殿红绿相映,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寺院还建有东西厢房数十间,分别为禅堂、斋堂、起居室等。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信徒们在这里举行庙会,届时来这里游览观光的人们常达数万,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建筑

般若寺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是长春市最大的华教庙宇。进入山门,东有钟楼,西有鼓楼,这两座建筑设计奇特、工艺精巧,遇重要节日,这里就会钟鼓动齐鸣。

整个庙宇进深三层。第一层是弥勒殿,殿内供奉弥勒佛坐像,殿前有一座汉白玉石碑,碑文记载着建庙的详细经过;第二层是大雄宝殿,这是整个庙宇的中心,也是最大的一座建筑;第三层是西方三圣殿,该殿为二层歇山式建筑,楼上为藏经楼,楼下供奉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三圣像。西方三圣殿的两侧是大雄宝殿的后院配殿,其中东配殿是观世音菩萨殿,西配殿是地藏王菩萨殿。与前两个院落相比,这里松柏参天。鸟语绕梁,营造出一种古朴、玄远的宗教氛围。

西方三圣殿的后院,是般若寺的尽头,墙外就是纷扰的马路和街市。这个小院内有三座塔型建筑物:前面一座是倓虚法师七十寿辰的纪念幢;后面两座分别是倓虚法师和本寺首任住持澍培法师的舍利塔。

般若寺自建成以来,就是长春佛教的中心,现在是吉林省和长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题诗

寻佛声——邱猛

般若寺里寻佛声,几人入佛心坎中。

众佛盘坐看世事,凡人佛前诉人生。

2 辽宁省沈阳市般若寺

简介

位于沈河区大南街8号。由高僧古林禅师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建。宣统元年(1909)、民国13年(1924),曾两次重建。20世纪60年代中期遭到破坏,1979年后进行了维修,重修塑像。在1984年10月建寺300年时,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1985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

寺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积2037平方米。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建筑,是我市保存较好的佛教建筑群。该寺是比丘尼庙。具有布局严谨、中轴明显的特点,在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两侧的配房,是住持室、僧舍、厨房、斋堂及接待室等。东院是祖师堂,东西配房是僧舍。

整个庙宇进深三层。第一层是弥勒殿,殿内供奉弥勒佛坐像,殿前有一座汉白玉石碑,碑文记载着建庙的详细经过;第二层是大雄宝殿,这是整个庙宇的中心,也是最大的一座建筑;第三层是西方三圣殿,该殿为二层歇山式建筑,楼上为藏经楼,楼下供奉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三圣像。西方三圣殿的两侧是大雄宝殿的后院配殿,其中东配殿是观世音菩萨殿,西配殿是地藏王菩萨殿。与前两个院落相比,这里松柏参天。鸟语绕梁,营造出一种古朴、玄远的宗教氛围。般若寺(读音:勃勒寺),位于沈河区大南街般若寺巷8号,系佛教寺院。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高僧古林禅师创建。古林禅师祖籍长沙,据说是大明朱氏之后,最初在四川出家为僧。大约清初被发配来到盛京,并在此修建寺庙,已便修行。此寺初建之际规模不大,后经多次扩建后修缮,特别是1924年(民国十三年)高僧炎虚接管般若寺之后,进行一次大规模修建。当时此庙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炎虚为修此庙,四出募化游说,并得到军政各界的资助,奉天省省长翟文选捐修藏经楼;军政要员杨宇霆亦提供支持;居士王琅川修山门、大殿及配殿等等。以至有今日的规模。寺宇占地3600余平方米,做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座院落。前为天王殿,供四大天王、弥勒佛、韦驮,殿两侧有角门,院内正殿曰大雄宝殿,内供三世佛、观世音、文殊、普贤菩萨。殿后有东西配殿和藏经楼。东院,有祖师堂三间、东配房三间、门房两间等建筑。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青砖灰瓦,朱红地仗,檀枋彩画,古朴典雅。

般若寺系佛教名僧十方丛林,海内外颇有名气。1981年沈阳市政府拨款对其进行维修,历时三载完成。1985年公布为沈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长春市中心雄伟壮丽的人民广场东北角座落着一座美丽的寺院,这就是长春般若寺。这座寺庙始建于1922年,1934年命名为“护国般若寺”。该寺占地七千二百平米,是长春市最大的佛教寺庙。寺院的山门为并列的三座拱门组成,门楼檐角飞翘,错落有致,建工精巧,门侧红墙写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寺内殿堂耸立,树木成荫,蔚为壮观。进门左右有鼓楼和钟楼,正面为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像,两侧有四大天王脚踏八怪塑像,栩栩如生。殿后塑有护法韦驮菩萨立像。

天王殿

殿两侧是山门。正面大门上悬挂着一块由著名书法家冯日庵先生书写的“般若寺”三个金字的匾额,后门上的横匾题字是“三洲感应”。两边有对联,上联是“圣迹召垂任从劫火洞然炉宛在”,下联是“神功叵测深信金刚不怀杵犹存”。殿正中供奉泥塑贴金弥勒菩萨(又称布袋和尚),弥勒背后有手持降魔宝杵的护法韦驮菩萨。两侧有四大天王塑像。即东方持国天王(焚音多罗吒)手持瑟琶;南方增长天王(焚肓毗琉璃)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焚肓毗留博义)手持一蛇;北方多闻天王(焚音毗沙门)手持宝伞。威武庄重的四大金刚,镇守山门,保护佛、法、僧三宝。大殿后院正中,屹立着铁铸宝鼎一尊,是1984年般若寺主持和众弟子所铸,上面铸有“般若讲寺”四个大字。

大雄宝殿

位于天王殿之后,正殿上方高悬著名书法家霍安荣题写的“大雄宝殿”四个金字,东侧有“诸法空相”匾额。殿门左右红柱上有对联一付:“如是妙相庄严主伴斋彰灵山会俨然未散;本来佛清净圣凡一体菩提道当下圆成”。殿内透雕刻花供奉泥塑贴金的三如来佛坐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坐像,右侧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左侧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像前,左右站立着弟子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佛前灯、花、幢、幡罗列庄严。殿内东西两侧山墙上绘有十六尊者的画像。三如来佛像后面的迎风屏上,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彩绘画像,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大雄宝殿建在天王殿后面,是整个庙宇的中心,宝殿外观庄严雄壮,斗拱交错,檐于高啄,画栋雕梁,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主,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后供奉观世音菩萨佛像;再后便是藏经楼,收藏着大量佛教经典。殿前苍松翠柏,古树参天,与宝殿红绿相映,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寺院还建有东西厢房数十间,分别为禅堂、斋堂、起居室等。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信徒们在这里举行庙会,届时来这里游览观光的人们常达数万,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般若寺(读勃勒寺),位于沈河区大南街般若寺巷8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古林禅师创建。该寺初建成之时,规模并不大,后经多次扩建和修缮才有了今日的规模。寺院坐北朝南,占地3600多平方米。前后两进院落,从前,人们以为感性认识对应宇宙的表象,理性认识对应宇宙真相,认为感性不如理性可靠,后来才发觉其实理性也不是那么的可靠。人的理性智慧不断进化的同时,感性智慧却在某种程度上退化甚至落后于动物,很难进入到古人所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那种超感超觉的状态,这大概是因为长期被理性压抑埋没所致吧!窃以为左脑功能主导的理性智慧力场和右脑功能主导的感性智慧力场,此二者乃是摩诃般若统一场在左右脑分工下的次生场,只有在那无滞无着的虚空中方能阴阳相济发挥出摩诃般若统一场的威力来;否则,即生无明,且为无明力场所干扰导致阴阳失济、天人隔绝,是为脑残!感性智慧力场的作用是由潜意识来主导的,并把感性知觉传递到显意识层面。而理性智慧力场作用的全过程基本上都是在显意识层面完成的,主要是针对知识、经验和感性知觉等信息的统合整理,加工成理性成品(如果理性智慧力场紊乱,不但无法进行正常的理性思考,就连感性智慧力场也如脱了缰的野马,以致感觉散漫,思维奔逸)。于是有其次生场——理念场,而对应于感性智慧力场的次生场有感觉场(诸如各种情结、情感、情趣等心理作用),其与理念场通常是相纠缠的,所谓“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再细数的话还有知识场、经验场、信仰力场、愿景力场(人的愿景只要不是太离谱,则必定对应着某个时空下的现实场景,愿景力场就是导引人的未来向那个时空坍缩的力场)等不一而足,我统称之为相场。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有诸多不同功能和不同色调的相场所以才变得井然有序且异彩纷呈的。但人们总有执迷于相场的倾向,而不体诸相无常本空之妙谛,这是基始无明在作祟的缘故,诸多无明由此而生,是有无明力场。在该力场的影响下,各相场、感性智慧力场、理性智慧力场乃至摩诃般若统一场的功能和作用都将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干扰与破坏。不过想想佛陀能在摩诃般若统一场的感召下领悟出专破无明的佛相场,便知无明终究是耗不过般若的。但不可否认无明力场的干扰会一直存在,只是大小的问题。

藏经楼

在二进院内,是一座青砖青瓦的二层楼房。楼内收藏“三藏十二部”佛经。

祖师堂

位于寺庙的东院,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76)。正殿供奉佛教28祖。殿内曾埋有唐代面釉瓷坛,上绘绿叶红牡丹。内装般若寺创始人古林禅师之遗骨。

相关

车并不到般若寺,去般若寺还要自己翻一座山,山看起来不高,有很多滚石,滚石长满青苔,不小心就要滚到悬崖下去。啪激,脚下一滑,摔了一跤,天悬地转地滚下来,幸好山石多,抵住了下落。路上摔了很多跤,过山顶路更滑了,干脆躺在地上向下出溜。快到山脚时,两头狮子跑过来,嗷嗷狂吼,叼住林风的裤管直拖。小美,小花,快回来。林风站起来看,啊,真像晓月,只是剃了光头。三个女尼走过来,其中一个不用说,是晓月妈水净法师。跟她们打招呼说明来由。水净说,善哉善哉,晓月跟我打过电话,这丫头佛缘广结,把你这位大护法引来了。原来般若寺只是山谷中的一座木屋,山风吹来,林风感到身上无比清凉,他说,这里真清净,我还以为般若寺是座大庙呢。水净说,生死事大,我们只在这里隐居禅修。林风说,我以前喜欢儒释道基回的书,比较起来,觉得佛学更贴近内心的探索。但很多佛书,好像讲得多多是道,却不知作者们是不是真的学到了家,对各种危险是否真能做到不动心。水净淡然地说,居士刚才被小美小花咬时动没动心。

林风说,我一直在想佛陀到底是个什么人,他解决了什么问题。说句笑话,可惜当时没有留下原始的电影资料。水净说,人心相同如佛心。林风说,佛陀不像孔子,沉醉于人伦秩序的安排,他不当太子,抛妻别子,放弃权势地位荣华富贵,甘心隐没丛林,与乞丐似的修行者为伍。也不像老子,耽于清净无为和以弱胜强的兵法。更不像耶酥基督和穆罕默德,宣称自己是上帝或真主的使者。佛陀的独到之处在于,认为众生平等,人人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觉悟,脱离生死。不过,佛陀也照样死去,他的肉身并没有脱离生死。我觉得佛陀不再因为生老病死而恐怖,解决了烦恼问题。他本来是要解决怎样脱离生死,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的问题,生死虽然没有解决,附带着消灭了所有心理问题,没有了生死的苦恼。

水净说,说的有道理,但佛陀的境界不是凡人能思量的。而佛法的大义,三法印,缘起性空,凡人都可以了解。水净说着喊徒弟,如痴,如醉,去把小美小花叫来。小美小花乖乖地趴在木屋中,舔着如痴如醉的手指。水净说,你看它们多听话,如果一直在野外,就是凶猛的狮子。把它们从小驯化,没了野性就成了狮子狗。如果佛陀一直呆在野外,一麻一麦地生活,也没有后来的佛教。话说回来,如果佛陀没有开悟,没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即使回到社会,也不能说服几十种外道。你看我们住的是小木屋,我们看却住在水晶琉璃世界。你闻闻是不是有曼陀罗的花香。林风吸吸鼻子,真的,清淡幽雅,有股花香。告别水净师徒,从般若寺出来,林风踏上归途。踩在圆圆滑滑的滚石上,他没有像初来时那样心急,巧妙地寻找着重心。虽然不像水净说的看到水晶琉璃世界,但是在滚石上散步也很美妙,前面也许还有很多危险,危险来了就反抗。反抗如果没用,危险也是一件可以欣赏的事。般若寺,位于沈河区大南街般若寺巷8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古林禅师创建。该寺初建成之时,规模并不大,后经多次扩建和修缮才有了今日的规模。

寺名由来

什么是般若?般若就是法界实相的智慧——行者亲证如来藏,并且能去体验领受它的自性而发起的智慧,这就是般若。般若并不是讲无常空与缘起性空,如果用无常空、缘起性空来解释般若,那表示这个人没有开悟,没有般若。般若有三种层次——般若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就是参禅破初参明心,找到自己的真如,而也可以从别人身上看到他的真如。知道真如是什么、以及它的体性,这就是般若的总相智,称之为大乘“真见道”。2别相智,就是在证得真如,有了总相智以后,要从真如的各种法相上面去加以观察、现观,从三界九地来看这个真如,从自己、别人、天主、蚂蚁蟑螂乃至地狱众生来看这个真如,这就是别相智,称之为“相见道”。

这个别相智是相见道位的菩萨所作的悟后思维修。真如的总相智和别相智就是二转法轮般若经所说的般若智慧。3种智,也就是菩萨证得般若之后,佛再为他开示我们这个真如之中有无量无数的种子,证知一切种子的智慧,名为种智。因为种子有功能差别,所以种子又称为“界”。譬如眼识能看色尘但不能听声音、触知冷暖,所以眼识的功能差别叫做眼识界,只能对色尘有用。我们所证的真如里面有无量无数的种子,这一切的种子称为一切种;对一切种具足了知,就是一切种的智慧,称“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只有佛才有,初地到十地的菩萨也分证这种智慧,因为只有知道部分种子,所以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与一切种智都称为种智,也就是了知如来藏中的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这也是般若;这就是三转法轮唯识诸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性经》《无上依经》……等三转法轮所讲的经,统统属于种智的唯识学。

唯识即增上慧学,唯识种智是实际上可以修证的法,是证悟的人才能修学的。换言之,尚未证悟第八识真如的人,没有办法如实亲证般若经的空性总相与别相,便无法如实证解唯识增上慧学.这三种智慧: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以及种智,这三种智慧不共二乘,所以称为别教;前两智是人无我智。后面的百法明门种智就是法无我智,是禅宗证悟者悟后所应修学的。总相智是根本基础,没有总相智就不能证得别相智,没有别相智就不能证得种智;证得种智能知别相智,证得别相智能知总相智,这是三智之间的差别相。

佛像介绍

作为佛教名词的波罗蜜完整的发音音节是波罗蜜多(paramita),梵音“波罗”汉译“彼岸”,“蜜”译“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译成汉文合起来是“到彼岸了”。在汉语使用中,也常省掉尾音,就成了波罗蜜.“波罗蜜多”是有很多的意思,即是度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在小乘佛教有十个波罗蜜;在大乘佛教比较常说的是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亦称为六度,这种翻译,意含六种度我们到彼岸的方法、道路的意思。它们是布施波罗蜜度悭贪,持戒波罗蜜度毁犯,忍辱波罗蜜度嗔恚,精进波罗蜜度懈怠,禅定波罗蜜度散乱,智慧波罗蜜度愚痴。

般若普通话念(borou),广州话念“波野”。这是梵文panna的音译。可以译为“甚妙的智慧”。(如果译为智慧,往往就把它与我们自己所体会的智慧混淆起来了。世智辩聪对于学佛说起来,不是好事,是坏事。佛法把聋子、瞎子、哑巴、精神病,加上世智辩聪列入难于学佛之列。)佛法把智慧分为: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后者才是般若之智。佛法又将出世间智慧分为闻、思、修三慧。闻慧是从听闻佛法得来;思慧是闻解后,再于自己心中详审观察,如是深一层认识;修慧是思后更依方法去修禅观,于定慧双运中仔细观察宇宙人生真理。中国佛教把闻、思、修三慧,安在般若上来说,就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般若波罗蜜,就是以智慧到彼岸。5)般若心经

要尝一点般若佛法的滋味,推荐读心经。这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很多人能终生持诵。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陀从开悟成道,到入灭,说法49年,全部的经论被后人分门别类编辑成《大藏经》。在《大藏经》中的般若部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总共有640万字。而268字的《心经》,就包含了整部《大般若经》的精华心要;所以有群经心藏的意思。读《心经》有大概两种读法。一种就是文字解读,因为它是由佛教重要的般若名词撰写而成,如果顺藤摸瓜深究义理,广释《心经》,就串出整部640万字的《大般若经》了。另一种,就是不用脑去想,思考其中理论。只是用“心”去读。就是把它背下来,常念。这是我们中国所说的读书百遍,自解其义的做法。在佛教来说,叫熏习。象常点香,身上就有香味了。总有一天,心开慧解,“开窍了”。南无阿弥陀佛的含义南无阿弥陀佛尘世间有很多人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却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老人虔诚地念了几十年"南无阿弥陀佛",竟然也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不知"南无阿弥陀佛"表示什么,可称得上迷信;而那些自己不懂"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就说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迷信的人,同样也是迷信。其本质是相同的--盲目相信。"佛"是指觉悟者。有觉悟的人就是佛。你有了觉悟,你就是佛。因此,佛不在天上,佛在人间,佛在心中;佛不是迷信者的化身,而是觉悟者的称号。阿弥陀佛是一个"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名字,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一个符号,一个为了区别于他人而起的代号、代码。

寺内佛经

阿弥陀佛,又简称"阿弥陀"或"阿弥",均指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如来",也即"释迦牟尼"。因而,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如同人有别称一样,阿弥陀佛共有十三个称号,其中有十二种与"光"方面有关,一种与寿命方面有关,前者总称"无量光佛",后者称"无量寿佛"。"南无"是归向于、礼敬于……之意。南无阿弥陀佛的通俗语解释是:向阿弥陀佛致敬(向如来佛致敬)!然而,南无阿弥陀佛除了狭义的解释之外,在广义上是指:向一切有觉悟的人致敬。般若:大智慧;波罗蜜多:度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度人到彼岸的大智慧。南无:皈依;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如来;南无阿弥陀佛:皈依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如来。为佛教名词的波罗蜜完整的发音音节是波罗蜜多(paramita),梵音“波罗”汉译“彼岸”,“蜜”译“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译成汉文合起来是“到彼岸了”。在汉语使用中,也常省掉尾音,就成了波罗蜜。“波罗蜜多”是有很多的意思,即是度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在小乘佛教有十个波罗蜜;在大乘佛教比较常说的是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亦称为六度,这种翻译,意含六种度我们到彼岸的方法、道路的意思。它们是布施波罗蜜度悭贪,持戒波罗蜜度毁犯,忍辱波罗蜜度嗔恚,精进波罗蜜度懈怠,禅定波罗蜜度散乱,智慧波罗蜜度愚痴。4)般若普通话念(borou),广州话念“波野”。这是梵文panna的音译。可以译为“甚妙的智慧”。(如果译为智慧,往往就把它与我们自己所体会的智慧混淆起来了。世智辩聪对于学佛说起来,不是好事,是坏事。佛法把聋子、瞎子、哑巴、精神病,加上世智辩聪列入难于学佛之列。)佛法把智慧分为: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后者才是般若之智。佛法又将出世间智慧分为闻、思、修三慧。闻慧是从听闻佛法得来;思慧是闻解后,再于自己心中详审观察,如是深一层认识;修慧是思后更依方法去修禅观,于定慧双运中仔细观察宇宙人生真理。中国佛教把闻、思、修三慧,安在般若上来说,就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般若波罗蜜,就是以智慧到彼岸。般若心经要尝一点般若佛法的滋味,推荐读心经。这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很多人能终生持诵。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陀从开悟成道,到入灭,说法49年,全部的经论被后人分门别类编辑成《大藏经》。在《大藏经》中的般若部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总共有640万字。而268字的《心经》,就包含了整部《大般若经》的精华心要;所以有群经心藏的意思。读《心经》有大概两种读法。一种就是文字解读,因为它是由佛教重要的般若名词撰写而成,如果顺藤摸瓜深究义理,广释《心经》,就串出整部640万字的《大般若经》了。

另一种,就是不用脑去想,思考其中理论。只是用“心”去读。就是把它背下来,常念。这是我们中国所说的读书百遍,自解其义的做法。

人文景观

在佛教来说,叫熏习。象常点香,身上就有香味了。总有一天,心开慧解,“开窍了”。南无阿弥陀佛的含义南无阿弥陀佛尘世间有很多人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却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老人虔诚地念了几十年"南无阿弥陀佛",竟然也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

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不知"南无阿弥陀佛"表示什么,可称得上迷信;而那些自己不懂"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就说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迷信的人,同样也是迷信。其本质是相同的--盲目相信。"佛"是指觉悟者。有觉悟的人就是佛。你有了觉悟,你就是佛。因此,佛不在天上,佛在人间,佛在心中;佛不是迷信者的化身,而是觉悟者的称号。阿弥陀佛是一个"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名字,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一个符号,一个为了区别于他人而起的代号、代码。阿弥陀佛,又简称"阿弥陀"或"阿弥",均指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如来",也即"释迦牟尼"。因而,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如同人有别称一样,阿弥陀佛共有十三个称号,其中有十二种与"光"方面有关,一种与寿命方面有关,前者总称"无量光佛",后者称"无量寿佛"。"南无"是归向于、礼敬于……之意。南无阿弥陀佛的通俗语解释是:向阿弥陀佛致敬(向如来佛致敬)!然而,南无阿弥陀佛除了狭义的解释之外,在广义上是指:向一切有觉悟的人致敬。般若:大智慧;波罗蜜多:度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度人到彼岸的大智慧。南无:皈依;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如来;南无阿弥陀佛:皈依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如来。

佛经介绍

般若:中文的意思是智慧,但智慧一词难以表达“般若”的蕴含。法身: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

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感性智慧力场和理性智慧力场乃是摩诃般若统一场在左右脑分工下的次生场,通过相互纠错和校准,力求同频到事实和真相。然而,因为无明力场的干扰以及信息不全等缘故究竟还是有误差的。如果无明力场干扰严重,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越纠越错,越校越不准的情况。所谓“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最理想的状态是顺其自然的回归于无滞无着、玄妙空灵的自然心境(这等于断了无明力场的粮道,把干扰降到最低),在摩诃般若统一场的统合调度下,感性智慧力场与理性智慧力场以及各相场高效而近乎完美的协作,自动同频到摩耶之幕下的真相,犹如被一股强大的磁力所吸引,而这股磁力正是摩诃般若统一场感召下的终极智慧牵引力。

经中多处校量功德,把持经与布施等来做比较。但其中以下文一段比较最深刻。是拿舍生命来做比较。一个人最难舍的是生命,世人贪生怕死,谁不爱惜生命。但经中说:一个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上午是初日分,中间是中日分,晚间是后日分。)恒河有多少沙,以恒河沙那么多的生命,早上以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都舍了,布施了。而中午还这么做,晚上还这么做。‘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劫这个时间就很长了,一块几十里的大石头,天人以极轻的纱轻轻地在石上飘拂一下,几百年一次,等把这块石头磨光了,这个时间叫一劫。这个时间的数位已经大得不可说了。但还不是一个劫,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一个人无量百千万亿劫,每天三段时间都拿恒河沙这么多的生命去布施,这个功德真是不可思议的。另外一类,‘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若人闻此经典,能生正信,心中没有抵触,所得的福报胜过前面无量劫以无量身命布施的人。这实是众生情见所不能相信的事。但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哪里能够有丝毫不真实啊。‘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更何况你还可以写经、印经,自己信受奉行,念经背诵与为人解说,功德就更加不可思议了。从以上的校量就可以知道金刚般若经的不可思议,也就是般若的不可思议。

3 四川省内江市般若寺

简介

般若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三溪乡松柏寨,寺始建于唐朝,被誉为“川中胜景”,因曾珍藏全国仅三部《般若经》之一而得名。历史上的般若寺,规模宏大,庄严清净,寺庙原有七殿四廊,僧人多达百余人,后因战乱、历史原因,寺庙损毁严重。

历史

松柏寨·般若寺被誉为川东圣景之一。系清朝咸丰年间甲辰科举人张德元、郭肇林、李世猷等倡建,属高桥镇般若村管辖,其寨墙周长十里三分比当时的内江县城九里三分还略高一筹。寨内以七山、七堰、八景闻名。寨墙、寨依然遗迹犹存,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般若寺位于松柏寨东北面,始建于唐肃宗和代宗年间,经过宋咸淳时的扩建,明万历的重修,直到清代才具有七大殿、两偏殿的雄伟规模。现存藏经楼部份已修缮为大雄宝殿,寺庙四周还有大量的石刻作品。其中石门寺现存69尊造像,最高一尊释迦牟尼造像高约4米,脚踏莲花,线条丰腴肥美,形象生动。另有30余尊高约1.5米造像,头部全数不存,只留下一排排断石痕与众多神州传说成为一桩“无头菩萨案”而令人称奇。灵芝岩岩石凸出,形成近一华里的天然石棚,“佛耳岩”62尊造像雕刻于石壁之上,保存完好,多数成于唐代,高的达6.5米,小的仅数寸。

相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落实党的宗教政策,1989年东兴区政府决定开放般若寺,该寺开始了修复工作。经过数年的复修,般若寺初具规模,92年1月3日,区政府以内东区府发(1992)001号文件批准般若寺为正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庙成立了寺庙管理委员会,步入了正常的宗教活动轨道。现在,般若寺山门正前方有一座紫红色石砌照壁,书有“佛”、“福”。正门中上方有全国书法家晏纪元书写的“般若寺”三个大字。两边对联是书法家李果青用隶书书写。进入寺庙第一殿是天王殿,迎面接引众生的是大肚慈颜弥勒菩萨,背面是手执金刚杵的护法韦陀菩萨,相貌威严肃穆。

建筑

大雄宝殿是原藏经楼改建而成,楼房简瓦宝顶、红漆柱子,黑漆正门。正中塑金光闪闪的释迦牟尼佛;背后是西方三圣,文殊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两旁是十八罗汉,表情自然,栩栩如生。

寺庙东边是金碧辉煌的观音殿,塑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像;西边是祖师殿,塑有地藏王菩萨,济公和尚、丈雪祖师像。

寺外还改建了灵芝崖,亮出了原来的造像、石刻。

4 四川省都江堰般若寺

简介

蒲阳镇花溪村境内般若寺,是都江堰城北胜境之一。

般若寺在丹凤山南麓。两山环抱如凤翼,一岭高如翠屏。寺建于“丹凤”背上,颇擅形胜。“般若”是梵文praina的音译,意即“智慧”。印度语系中含清净无为、智慧深广之意,佛教用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

般若寺占地300余亩,寺前松竹参天,浓荫夹道,清幽静谧。寺址在两山合抱之中,依山势而建,前后四殿一殿高过一殿。寺基全用石墩砌筑,备极雄峻规宏。寺内有客房舍数间,清洁幽静,翠帐映窗,俯临清谷,游人住此尘念顿消,心舒气适。

历史

该庙建于明代宣德4年(1429),民国10年(1921)修观音殿,民国16年(1927)建药师殿,1944年又整修大殿,寺前后丘顶上各有一亭,故称“般若迎松风”。近年,古寺边扩建大雄宝殿,新建“般若寺”山门,建筑面积达到20余亩。

般若寺属禅宗“天台宗”,明末为兵火所毁。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僧海林自陴县金龙寺来开山修葺,又得僧东影于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前后殿宇。其后僧福海、胜怀胜知等相继来寺,后又有僧昌圆、隆印相继主持。后寺渐颓败,僧能清发愿修复,于1921年至1942年间先后建成多重大殿。同时,能清还着手改造寺周环境,植松种竹,于适当地点修葺,使般若寺香火鼎盛,声誉雀起。据说,当年能清师昼出耕耘,夜卧隘口,几与林木同生死,才使今天的般若寺绿荫蔽天,蓊郁苍翠,蝉鸣深树,幽鸟相逐。我一到般若寺,就深深喜欢上了这里寺在山中,院在林中,房在景中,僧在画中的优美环境,听着空谷传来的一声声悠扬柔情、千转百肠的佛号声,心都醉了,我内心明白,自己想要的皈依处找到了。

特色

般若寺现有主殿五重,依山势叠落布局在一条中轴线上,寺前有亭名“松风”,寺左丘顶有亭名“迎晖”,古人 “三岛惊神秀,般若迎松风”之句即出于此。寺境风光秀丽,古人概括为丹凤朝阳、晕亭远眺、平桥天籁、石锣流韵、金桂飘香、红梅吐艳、铁甲千秋等十二胜景,号称“小青城山”,也许都江堰著名风景太多,不事张扬的古寺就不那么出名了。

现在般若寺集静修与专修净土念佛法门于一体,道风纯厚,学风淳正,是用心办道者一处修学的好去处,难觅的清静正法道场。寺内关房常年都有闭关静修的僧人,大殿都有共修的僧众居士。自1982年批准作为佛教活动寺院对外开放以来,寺里年复一年举办各种固定佛事活动。山上寺里有大片菜园,长年自产自销绿色生态疏菜,凡到寺里吃过素餐的人无不赞不绝口。

文物

寺内文物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铸焚鼎一架,三足两耳,高1.5米,重200多公斤,鼎壁铸有铭文,鼎放于大殿正中;二殿尚有铁钟一口,高2米,重1000公斤,铭文为铸者之姓名,康熙六十一年(1722)铸;现唯有观音殿前的铁甲松二株,枝繁叶茂,威武天成。此外,有明蜀王妃用银末粉书的《金刚经》一部,绝世珍品,存于市文物局。

目前,连接川西旅游环线的蒲莲路已经直达山门,寺外建筑群已初具规模,前来朝山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特别是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游人如织,人山人海,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

般若寺建庙时间长,影响深远,环境幽静,空气清新,被誉为“川西名刹”独具整体开发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