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搬打狮子 |
释义 | “搬打狮子”源于唐开元初年,是流传于川南民间庆贺丰收而举行的一种文艺活动。初为一些民间能人展示绝技,经千年演变,逐渐成为集武术、杂技、戏剧于一身的艺术形式。演员多为农民,平时务农,演出时集中。有武术、地游舞狮、高台舞狮、猴子爬竿、钻刀圈、钻火圈等数十种,颇惊险刺激。 简介所属地区: 四川 ·泸州 · 纳溪区文化遗产名称:搬打狮子 遗产编号:Ⅵ-2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泸州市纳溪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遗产级别: 省 内容历史川南泸州纳溪的“搬打狮子”,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相传130个春秋,流行于川南各地民间,是四川狮舞的一个优秀流派。“搬打狮子”是融武术、杂技、歌舞于一炉,集文狮、武狮于一体的无任何安全防护设施的纯民间高空艺术,其中有“大脸子”、"小脸子”、“耍狮子”三个重要的基本角色,表演者必须具有身轻如燕,臂力、腰力过人及下盘稳健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表演以表演者在方寸间演绎险象环生的悬念而独具魅力。 龙车镇狮舞队相传已久,是“搬打狮子”的优秀代表。著名的美学家王朝闻观后也曾撰文大加赞赏。由于“搬打狮子”技艺传承单一,需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加之近年电影、电视的普及,这一曾广泛活跃于民间的艺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处在濒临失传的边缘。 传人年愈七旬的李西明12岁时,就与“搬打狮子”结下不解之缘,并以“耍猴”(小脸子)以长,艺名“李二猴子”。尽管一生务农,但以前过年过节,或遇谁家红白喜事,李西明总要带领“搬打狮子”前往一展绝活,先后在泸州、成都、纳溪演出多次。六十多年来,“与狮为舞”成了李西明一直守望的精神家园,并有发扬传承的愿望。今年,龙车“搬打狮子”先后被评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西明为此十分振奋,他自己投资近千元,购置了狮子皮、锣鼓等行头,并在龙车中学挑选了李刚、雷霞、袁剑飞、张勇、何雨、陈思海等几个愿意学的孩子作为自己的传人,到了周末或假期,老人就把几个徒弟叫到家中,免费教他们练起了基本功,在大山深处,真正建起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家庭艺校。但愿李西明的“搬打狮子”技艺后继有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