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斑头大翠鸟 |
释义 | 斑头大翠鸟(学名:Alcedo hercule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的鸟类。上体主要为黑褐色,渲染蓝绿色,背部中央具一亮绿色纵线,耳羽蓝色,胸和腹栗色,头和颈黑色。斑头大翠鸟栖于多树的河溪、低地以及小山丘。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有时兼吃一些植物性食物。 中文学名:斑头大翠鸟 拉丁学名:Alcedo hercule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佛法僧目 科:翠鸟科 属:翠鸟属 命名时间:Laubmann, 1917 英文名称:Blyth's Kingfisher 外形特征斑头大翠鸟与普通翠鸟极相似,只是个体较大。身长22 cm。上体主要为黑褐色,渲染蓝绿色,背部中央具一亮绿色纵线;耳羽蓝色;胸和腹栗色。头和颈黑色,每枚羽毛端部翠蓝色,具反光;背、腰、尾上覆羽亮蓝色,背、腰较浅,尾上覆羽较深,尾上覆羽较长,达尾羽端部;尾羽黑褐色,端部深蓝色。翼黑褐色,次级飞羽和所有覆羽的外羽片均具绿蓝色羽缘。眼先黑色;眼下白色;耳羽翠蓝色。颏、喉蛋黄白色;前颈、胸、腹、尾下的覆羽深棕色。虹膜血红色;嘴黑色,雌鸟下嘴基部淡红色;跗蹠和趾珊瑚红色。 个体比较大,特别头部。耳后没有橙色耳羽。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分布范围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中国有分布。 生活习性栖于多树的河溪、低地以及小山丘。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有时兼吃一些植物性食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叫声似普通翠鸟叽叽作叫但声较深沉。在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海南岛为留鸟,偶至900米海拔。 生长繁殖营巢于土崖壁上,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 保护目录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