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郢书燕说 |
释义 | 成语资料成语郢书燕说 注音yǐng shū yān shuō 解释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用法贬义词;联合式;作宾语。 示例是不必然,亦不必不然,~,固未为无益。(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 成语典故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郢⑴人有遗⑵相国⑶书⑷者,夜书⑸,火⑹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⑺。”云而过书⑻“举烛”。举烛,非书意也⑼。燕相受书⑽而说之⑾,曰:“举烛者,尚明⑿也;尚明也者,举⒀贤而任之。”燕相白⒁王,王大悦,国以治⒂。治则治矣⒃,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⒄此。 注释⑴郢(Yǐng):楚国的成都,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⑵遗(wèi):送给。 ⑶相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楚国以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帮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⑷书:信。 ⑸夜书:晚上写信。 ⑹火:烛光。 ⑺举:举起。把烛火举高。 ⑻云而过书“举烛”:意思是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云:说。过:误。 ⑼非书意也:不是原来信里要说的意思。 ⑽受书:收到书信。⑾说之:即解释它的意思。 ⑿尚明:崇尚光明。尚:重视、崇尚。 ⒀举:推举。 ⒁白:禀白,告诉。 ⒂国以治:国家因此治理的很好。 ⒃治则治矣:治理是治理好了。 ⒄类:像。 18.说:通“悦” 翻译楚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在信上写:“举烛”两字。其实,“举烛”并非写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理解为:举烛的意思就是,追求光明;所谓追求光明,就是要推举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燕国的宰相于是告诉了燕王,燕王十分的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很多也是这样的。 寓意 燕国的宰相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作者意在讽刺当时一些学者望文生义的浮躁的治学态度,并告诫人们: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郢书燕说”后来成为成语,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