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拜什托格拉克乡 |
释义 | 拜什托格拉克乡位于洛浦县城东北33公里。东靠策勒大戈壁,西与多鲁乡欧依曼央塔克村为邻,南接阿其克山前戈壁,北濒塔克拉马干大沙漠。绿洲部分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5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33个自然村(村民小组);共5839人,由维吾尔、汉、藏、回4个民族构成,其中维吾尔族5534人、汉族303人、藏族1人、回族1人。乡人民政府驻英艾日克村。柏油公路通县城。 得名来源“拜什托拉克”一名系维吾尔语,意为“五棵梧桐”。因此地长有五棵古老的大梧桐树而得名。 历史1959年先有红旗公社各队迁移社员来此垦荒造田。1960年其它公社也陆续迁移社员来此开荒,建立生产队。1960年--1962年县人民政府安排了两批来疆的汉族群众在此安家。当时统由红旗公社管辖,名称为红旗公社荒地农场。1965年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从江苏接支边青年千余人来此定居,连同原有社员正式成立和田国营红旗农场(县兼管),编为十个连队、一个林场,并附设地区农校。1973年1月经自治区批准,撤销国营红旗农场,改设东方红公社,下辖十一个大队。1979年改称拜什托格拉克公社。1984年12月政社分设时建拜什托格拉克乡人民政府。 环境该乡属山前冲积平原,因地处大沙漠戈壁之中,四面被沙漠包围,境内多沙丘。气候干燥,风沙大,全年盛行西北风,降水量极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1℃,七月份平均气温26℃,一月份平均气温零下7℃。沙性土壤,境内植被多红柳、胡杨、白杨、沙枣等,野生动物有野猪等。 现有耕地1.81万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兼作油料、瓜类、畜牧。2006年粮食总产3906.5吨;棉花总产853.6吨;牲畜存栏25059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278元。由于本乡气候、土质的独特条件,出产的瓜果品优质高,居全县首位。全乡现有红枣经济林近万亩,生产的红枣以个大味甜而闻名于全疆内外,2004年注册“沙林”牌红枣商标。有红柳大芸0.3万亩。 拜什托格拉克远离水源,水利资源缺乏。1968年修筑了65公里的引水渠,横穿大戈壁,引来了玉龙喀什河水,但渗透量大,利用率小。近年来兴修水利,建防渗渠,阿其克河、洛浦县水库、总闸口河水为主要水源,水资源条件大为改善。 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有很大发展,建成主干渠2条,各类渠道198条,道路14条,林带39条,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乡各村之间以简易沙石公路为主,柏油公路还未实现村村通。 规模全乡现有各类汽车43辆,各种拖拉机140辆,各种农用、加工机械320台;乡巴扎集中了饮食、百货、缝纫、汽修等各类服务业店铺共45家。乡建中学1所(初中),乡中心希望小学1所,村小学4所,共有教师66名,在校学生1104名;乡建卫生院1所,村级保健站12个,另外有文化站、广播站等。 全乡共有清真寺16座、麻扎1座,麻扎位于斯亚维西拉村,有近千年历史,名为斯亚维西拉麻扎。 特色农业2003年来, 拜什托格拉克乡针对本乡没有地缘和资源优势这一实际。立足实际,不断探索,为农牧民寻找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他们坚持从现有土地上做文章,全面实施以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年收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民脱贫步伐为中心的“双培双带”工程。以建设发展特色农业为起点,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培养村干部、党员致富明星、致富能人和农产品经纪人四支队伍,把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与发展壮大乡村经济相结合、与发展品牌产业相结合、与建设农业规模化经营相结合以及与基层组织建设争创活动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利用地处沙漠可开垦土地多、草场资源丰富这一唯一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和乡村发展规划,支持鼓励农牧民大力发展家庭畜牧业,通过不懈努力,现全乡人均占有牲畜5头(只),仅此一项就实现了全乡集体脱贫。 为解决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制约农民增收的难题,拜什托格拉克乡先后协调解决资金100万元,凭借拜什托格拉克乡红枣在疆内外小有名气的品牌优势,通过移沙造田,新增耕地2万多亩,建成起了万亩红枣基地。以此打破了拜什托格拉克乡有市无货的局面,并与农户签订了定单合同,真正形成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2003年全乡已改良见效的400亩优质红枣产量达30余吨,所产鲜枣在收获前已被客商抢定一空,远销广东、香港。仅此一项,户均收入就达2000多元。 拜什托格拉克乡还紧咬棉花生产不放松,把棉花生产做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来抓,这些年在棉花价格不断下滑的情况下,这个乡在注重提高棉花生产科技含量的同时,不但没有减少面积,而且播种面积年年有所增加,并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农民放开种植棉花。农业技术人员从种到收,一直跟踪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乡政府在每年提前垫付现金为农民购买化肥、农药的同时,每年年初乡党委就与棉花收购企业联系协商,收购企业、乡政府和农民三方签订棉花订单合同,让农民吃了定心丸,农民种棉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2003年棉花价格一路上涨的情况下,农民才真正偿到了甜头。2003年全乡仅棉花一项人均收入达1097元。比全县棉花人均收入311元高出700多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