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兖溪村 |
释义 | 兖溪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阳湖镇东南部,距中心城区——屯溪2km。东面与紫阜村为邻,西面、南面分别与许家棚、三充村相接,北至柏山。共辖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山头、下窑、上河、上坦、山上、上呈、下呈、花园)。 村情概况全村国有土地面积3.11km2,其中:农业耕地98.8ha、园地31.91ha,林地61.59ha,交通用地46.35ha,水域23.51ha,未利用地3.2ha。 兖溪村处于黄山余脉和白际山余脉间的屯溪盆地,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兖溪村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时有低温和连绵阴雨,夏季梅雨量集中易发洪涝,伏秋降雨量偏少易干旱,冬季时有前强冷寒流,年均气温15~17℃。 村域内主要水系为佩琅河:佩琅河发源于歙县的冷水坳和休宁的母石山,是横江和率水汇合成新安江后的第一支流,集水面积144km2。 根据《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确定,阳湖镇地震裂度6度以下,属非设防地区。 村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005年末,全村总户数425户,总人口1418人,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57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02万元、工业产值3689万元、其它经济产值2581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6:56.1:39.3。在经济结构上,第一产业以种植业(毛竹)为主,第二产业主要是建筑业和以新型材料、电子产业为主导方向的工业,第三产业为运输业及相关服务业。村组集体经济收入20.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 1989年,兖溪村开办的集体企业轮窑厂为集体资产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05年,村集体资产累计达800万元。集体经济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很多实惠,实行联产承包制后,从1991年起,农户应缴税款都由村集体代缴,农田灌溉由村里全包,农民实现零负担。两年来,兖溪村共投入近67万元实施了村组道路硬化工程,完善了水利设施。2003年,兖溪村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竹产业,目前,全村670亩山场种有250亩雷竹,近200亩毛竹和200多亩松树、果树。两年来,竹产业的发展为村民人均增收近300元。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新建的兖溪村村委会办公大楼已正式投入使用;新建的康乃馨医院占地面积达460m2;村内现有一所中心小学,占地面积1200m2,2005年在校学生260余人;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100%,90%以上的农户安装了住宅电话,移动电话户均一部以上;区域内道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主干道全部完成硬化,组间道路硬化率50%;电力、电讯、邮政设施有一定基础。 阳湖工业安置小区一期工程已初具规模,并已引进和安置企业7家,其中黄山鑫汇实业有限公司已建成厂房3幢、安装生产线4条,于2005年9月投入生产;2005年10月,汽车电子电器厂、天钢构有限公司相继开始生产;今年3月同成食品公司建成投产,富达印刷厂、筱苏州食品有限公司厂房已全部建好,不日即将投入生产,良业阀门有限公司第二栋厂房正在施工中。至今为止,工业小区内累计完成投资超过8000万元工业小区。二期工程已经进入征地、招商阶段,用地规模600亩。三期工程规划测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投资130多万元的帅鑫大桥,已开工建设,年底前有望建成通车。 自然资源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002.88亩(其中:田1701.28亩,地301.6亩),人均耕地0.72亩,主要种植水稻、包谷等作物;拥有林地3722.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273.8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18亩,主要种植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630亩,其中养殖面积0亩;草地316亩;荒山荒地73.82亩,其他面积500亩。 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 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604户通自来水,有105户饮用井水,有10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7.38%)。有709户通电,有48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5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68.83%和92.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3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53户(分别占总数的89.7%和49.79%)。 该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2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4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6辆,拖拉机14辆,摩托车0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701.28亩,有效灌溉率为6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1701.2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1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98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5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89户。全村有5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5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61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15.3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85.52万元,占总收入的67.87%;畜牧业收入17.57万元,占总收入的2.4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497头,肉牛12头,肉羊0头);林业收入18.27万元,占总收入的2.55%;第二、三产业收入194万元,占总收入的27.12%;工资性收入100.51万元,占总收入的14.05%。农民人均纯收入1481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外出劳务收入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6.1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87人(占劳动力的41.24 %),在省内务工225人,到省外务工462人。 人口卫生截止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709户,乡村人口2864人,其中男性1401人,女性1463人。其中农业人口2768人,劳动力 1666人。该村以汉族、彝族为主(是汉族、彝族、白族等族混居地),其中汉族2742人, 彝族97人,白族8人,其他民族17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364人,参合率85.4%;享受低保5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5公里。该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218户,占农户总数的30.75%。 文化教育截止2006年底,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490平方米,拥有教师13人,距离中学0.55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57人,其中小学生252人,中学生105人。 村务公开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70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560.34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 ,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64850元(人均23.43元),一事一议筹劳2920元(劳均1.05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政收支、民政救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