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睾丸癌
释义

睾丸癌发生于睾丸组织,病理来源复杂,临床上相对罕见,在所有男性恶性肿瘤中占1%左右。发病人群主要为生育高峰期的年轻男性,因此对社会的影响比较大。但睾丸癌治愈率很高,生存率可达95%甚至更高。所以在肿瘤学领域,睾丸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恶性肿瘤。

西医学名:睾丸癌

所属科室:外科 - 泌尿外科

主要症状:睾丸肿胀,沉重感或疼痛

传染性:无传染性

疾病转归

睾丸癌目前是临床上治愈率最高的恶性实体肿瘤,即使已发生转移的睾丸癌患者,通过手术和联合放疗及化疗,也有很高的临床治愈机会。因此,需要特别强调,对于睾丸肿癌治疗目标就是要达到治愈,而不是缓解或延长生存时间。

临床表现

好发人群

睾丸癌好发于15-35岁的男性。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差异很大,较高者可见于许多欧洲国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较低。发病率为每年6人/10万男性,但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隐睾和病毒感染是发生睾丸癌的危险因素。

疾病症状

大多数睾丸癌患者因睾丸肿胀就诊。伴随症状包括沉重感或疼痛。剧烈疼痛罕见。因为睾丸癌患者通常导致精子数量减低,偶尔患者会以不育就诊。约25%的患者由于肿瘤转移所引起的症状而就诊。转移灶的临床表现包括背部疼痛,气短,胸痛,或咯血等。

疾病危害

睾丸癌发病人群为青壮年,虽然治愈率高,但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很大。睾丸肿瘤的治疗过程需要切除患侧睾丸,其后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手术、放疗或者化疗等治疗会带来相应的不良反应,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育功能。比如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可能会导致射精障碍、肠粘连,化疗可能会带来肺纤维化。总体上化疗和放疗可以使生育能力下降约30%,其中放疗的影响最大。此外,少数(约2-3%)的睾丸癌患者为双侧病变。

诊断鉴别

疾病诊断

睾丸癌的诊断包括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和病理诊断:

实验室诊断:主要为血清β-HCG、AFP和LDH检测,这些血清肿瘤标志物对治疗、随访和预后有重要意义。β-HCG是由合体滋养层细胞合成,血清半衰期为24-36小时,在绒毛膜癌、胚胎性癌和精原细胞癌患者血中升高。AFP升高见于纯胚胎性癌、畸胎癌、卵黄囊肿瘤和混合性肿瘤,但纯绒毛膜癌和纯精原细胞癌不合成AFP。AFP的血清半衰期为5-7天。LDH升高可见于睾丸肿瘤,但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并不高,其升高程度可用于提示病变严重或广泛程度,治疗后的升高还可提示复发。LDH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可预示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对中危患者,降至正常的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影像学诊断:阴囊B超可帮助确认睾丸内的肿块,是临床首选方法。腹部盆腔CT用于了解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胸部平片和CT用于评价是否存在肺转移。因此,腹部/盆腔CT是所有患者分期分级的重要依据。在治疗后的随访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对治疗后残余肿瘤评价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病理诊断:对睾丸肿瘤进行穿刺活检虽然可以明确诊断,但有发生肿瘤种植转移的风险,因此应禁止行经阴囊睾丸穿刺活检。

鉴别诊断

睾丸癌的鉴别诊断包括睾丸内表皮样或皮样囊肿、睾丸扭转、附睾炎、附睾-睾丸炎、鞘膜积液等。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睾丸癌患者在进行血清学化验、胸片、腹部或盆腔CT等检查后。应接受腹股沟入路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续治疗主要依据临床分期、肿瘤组织学特点和肿瘤标记物状态来进行。下表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分期。

表 生殖细胞肿瘤的分期

Skinner/Walter Reed TNM

A/Ⅰ 限于睾丸内 T T1 限于睾丸内

B/Ⅱ 仅转至后腹膜腔 T2 侵犯出白膜

B1/Ⅱa <6个阳性转移淋巴结,且均<2cm T3 侵犯睾丸网、附睾

B2/Ⅱb >6个淋巴结,或任一个>2cm T4a 侵入精索

B3/Ⅱc 大量转移,>5cm T4b 侵犯阴囊壁

C/Ⅲ 病变转移出后腹膜腔 N N0 无淋巴结转移


 
 N1 一个同侧淋巴结,<2cm


 
 N2 多发淋巴结转移或任一个>2cm


 
 N3 转移淋巴结>5cm

治疗方式

睾丸癌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睾丸根治性切除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辅助放疗、静脉化疗等。

疾病预后

睾丸癌治愈率很高,通过综合治疗,生存率可达95%甚至更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1: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