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醉翁操·琅然 |
释义 | 作者为苏轼,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醉翁操·琅然,沈遵创作,苏轼始创为填词。此作是为琴曲《醉翁操》所谱写的一首词。醉翁,即欧阳修。 作品名称:醉翁操·琅然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词 作者:苏轼 概况【作品名称】醉翁操·琅然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轼 【作品体裁】词 原文醉翁操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的,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注释⑴琅然:谓声音清朗响亮。琅,音郎。 ⑵娟娟:①明媚貌。②姿态优美貌。③长曲貌。 ⑶蒉:音愧,草筐也。《论语·宪问》有“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⑷童颠:谓山无草木,如童稚之首也。 ⑸徽:琴徽,系弦之绳。后亦指七弦琴面十三指示音节之标识。 词牌【醉翁操】 琴曲,调属正宫。沈遵创作,苏轼始创为填词。双调九十一字,上片十句十平韵,下片十句七平韵一仄韵。另载《词学全书》内《醉翁操》虽与上苏轼词同但词谱却不一样,有注:“怨字叶平”字样,全部押平韵。上片十句十平韵,下片十句八平韵。苏轼词集原不载。同时郭祥正效作一首,序云:“予甥以子瞻所作《醉翁操》见寄,以为未工也。倚其声作之。”此后,辛弃疾作一首,始编入集中,即正式沿用为词调。又,楼钥二首,其一和苏氏韵。宋人所作,合五首。 格律(○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琅然, ⊙△ 清圆, 谁弹, 响空山。 无言, 惟翁醉中知其天。 ⊙⊙○△ 月明风露娟娟, 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 ⊙●●○△ 曰有心也哉此贤。 ⊙●○●○●△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同部仄韵,亦叶平韵) 山有时而童颠, ⊙○△ 水有时而回川。 ⊙●○⊙○△ 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 ⊙⊙○○△ 此意在人间, 试听徽外三两弦。 另载<词学全书>内(醉翁操)虽与上苏轼词同但词谱却不一样,但有注:"怨字叶平"字样,句式也有出入。 此本琴曲,所以苏词不载,自辛稼轩编入词中,复遂沿为词调,在宋人中,亦只有辛词一首可校。此词以元、寒、删、先四韵同用,辛词以东、冬、江三韵同用,犹遵古韵,填者审之。 按,辛词,前段第六句“人心与我兮谁同”,我字仄声;第七、八句“湛湛千里之江,上有枫”,下湛字、上字俱仄声;第九、十句“噫送子於东,望君之门兮九重”,噫字、君字、门字俱平声;后段第四句“或一朝兮取封”,或字仄声;第五句“昔与游兮皆童”,昔字仄声;第七句“一鱼兮一龙”,上一字仄声;第九、十句“噫命与时逢,子之所食兮万钟”,噫字平声,所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 作者苏轼 (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 赏析据苏轼自序可知,此作是为琴曲《醉翁操》所谱写的一首词。醉翁,即欧阳修。《醉翁操》,是太常博士沈遵据欧公庆历中谪守滁州时在琅琊幽谷所闻天籁之声,以琴写之,谱制而成的琴曲。苏轼此词,即是专门为这一天生绝妙之曲谱写的。词中写鸣泉及其和声,能将无形之声写得真实可感,足见词人对于大自然造化之工的深切体验。 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 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