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鲁故居 |
释义 | 吴鲁故居吴鲁故居在晋江市池店乡钱头村,计有两处:一处是一座“五间张”砖木混构的大厝,为祖上所建。厝坐西朝东,红砖墙面,二进五开间布局,占地面积约有500平方米。房屋正前面大石埕,埕左右两侧树立花岗岩石旗杆夹,左旗杆夹现已毁。门前悬挂有一方木匾,镌有“状元第”鎏金大字;两旁硕大的木柱上有一对楹联曰:“瑞腾天马峰前至,人蹑金鳌顶上来”。走进大门为厅堂,最醒目的仍然是堂前这幅对联:“富贵无常处世勿忘贫贱,圣贤可学立身谨记读书”,继而为天井,再进则为大厅堂,厅堂高敞富丽,气派非凡。 I 厅中两幅联句曰:“积德最当先不愧大名垂宇宙,造福亦难缓何须果报问儿孙”。“不由慈孝谦恭安得随时造福,只此文章庆典云便到处皆春”。另一处为吴鲁高中状元后所构筑。坐西朝东,砖木混构,红墙门面,三座大五间并排呈一字形,屋前有一大石埕,占地面积约有5000平方米。石埕右前方,有当年树立的花岗岩石旗杆夹。大门顶上悬挂“状元”金字木匾,落款书“光绪庚辰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在大三落吴鲁故居的左排护厝,门额上镶嵌一方石匾,上书“东壁图书”字样。据说这里亦为吴鲁第四子、清进士吴钟善读书之处。故居一度曾作为农会会址、合作社、生产队等办公地方,文革期间,作为红卫兵总部,吴鲁文物遭到破坏,许多遗物流失。1980年,吴鲁海内外族裔集资对故居进行修缮。2001年,吴鲁故居列为晋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吴鲁擅长书法,尤以行楷见长,留世作品甚多。2001年初,吴鲁的曾侄孙吴授育先生将收集珍藏的吴鲁墨宝,捐献给晋江市博物馆 人物简介吴鲁(1845—1912),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清泉州晋江池店钱头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生。 同治十二年(1873年)登拔萃科,入国子监。第二年授刑部七品京官。任满升刑部主事,充秋审处总办。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军机章京;光绪十四年顺天乡试中举;光绪十六年殿试状元及第,授翰林编修,为福建科举时代最后一个状元。历任陕西典试(主考),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已任,把兴学育才当作施政的第一要义。督学安徽太平府时修复翠螺书院,他捐俸5千金倡导,并为书院作记,勉励后学力求上进,任吉林提学使时,又捐俸5千金措办提督学政公署(时吉林初设提学,吴鲁为第一任提学使),继又捐资1.6千金改建文庙。督学云南时,他从云南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功课不能强求与其他地区一致,提出 此地之要,务精其化学,冀开农矿之利源。以中学为普通,以西学为专门,应兼者兼之,应分者分之。吴鲁主张兴学要注意因材施教,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 兼修博览,终恐一艺无成;即使聪明特出,卓越寻常,学成之后,亦不能以一人而兼数职。 为了振兴教育,他特上《请裁学政疏》,提出建议: 一在广筹经费,遍立学堂;二在严督各府厅州县,实力奉行;三在遴委道府精于学备者,认真考察;四在鼓励本籍绅士协力相助。凡此四端,皆宜统归督抚经理,方能确著成效。 他督学吉林时,倡办《吉林教育官报》,大力提倡教学研究与学术讨论,以促进教育改革。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推行。在废科举、兴学堂新风兴起之后,许多有识之士出国留学。吴鲁认为对这些留学东洋的莘莘学子,要加以重用。他建议在经 考试及格,当轴者破格用之,或量其才而授之以事,或分发各省学堂以为人师,或入官诏糈出其所学以襄理新政 。吴鲁因兴学育才卓著成效,而诰封为资政大夫。吴鲁关心国家命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