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百笑灸
释义

百笑灸系列产品是根据中医传统艾灸理论和原理,采用芳香疗法及经皮吸收等技术研制的新型艾灸产品。百笑灸以安全方便、环保天然、重现传统为宗旨,克服了传统灸法操作繁杂、易致烫伤、环境污染等缺陷,使艾灸疗法更安全,更有效,更舒适,更便捷。百笑灸适用于多种急慢性病症的治疗及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及日常养生保健。

说明书

【品名】百笑灸

【型号】BX-A002

【规格】灸筒:4cmx8cm 灸芯:1.5cm x1.5cm 包装盒:30.5cmX21.5cmX5.8cm

【产品配置】灸芯32个,灸筒4个,医用胶布32个,小镊子1个,合格证,干燥剂,使用手册

【生产企业】重庆百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生产许可证】渝食药监械生产许20100033

【批准文号】渝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2270051号

【国内专利号】ZL 2009 2 0152348.7

【国际专利号】PCT/CN2011/079148

【有效期】五年

【市场统一零售价】215元/套

【作用和原理】

百笑灸是以经络学说为原理,采用中药配方,通过温热和药理作用,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功能,起到调节机体阴阳平衡,防治疾病的作用。

在使用百笑灸进行灸疗时,药物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相关穴位,使局部皮肤机理开放,药物成分渗透达相应穴位内,起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等作用。

产品特点

灸药结合,疗效更佳

除传统艾灸成分,本品还配有多种药物成分,大大提高灸疗效果。

调节灵活,运用广泛

可通过升降旋转筒体,调节高度及进气孔调节火力和热度,适用于不同人群不同部位的治疗使用。

节省材料,绿色环保

本产品灸筒主体为纸质材料制成,环保无污染;与传统艾灸相比,可节省艾灸材料六倍以上。

灸感持久,舒适少烟

与传统艾灸相比,艾柱燃烧缓和充分,烟雾生成少,灸感温和舒适热久。

简便安全、节时省力

百笑灸可直接固定于体表穴位处,避免了手持操作,不受体位限制。艾柱位于封闭的盒内燃烧,不漏明火,不掉灰滓,安全简便。

适用范围

百笑灸的适应症很广泛,对多种疾病都有良好的治疗功效,尤其适用于虚寒慢性疾病,也可用于日常保健,预防多种疾病。百笑灸适用的部分常见病症:

痛症:颈椎病、肩周炎、风湿关节炎、半月板损伤、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三叉神经痛、胃痛、腹痛、头痛等;

内科病症:感冒、气管炎、哮喘、消化不良、便秘、腹泻、中风后遗症、失眠、胃下垂、心悸、抑郁等;

妇科病症: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不孕症等;

男科病症:不育症、阳痿、早些、前列腺炎等;

儿科病症:消化不良、发育迟缓、脑瘫、遗尿等;

美容养颜:祛斑养颜、乌发美发,健康美容等;

养生保健:调节血脂、血压、血糖,预防感冒,亚健康调理,补肾强体,预防老年痴呆等;

其他: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产品结构及操作说明

【产品结构】百笑灸产品是由灸筒盖、灸芯、医用胶布、灸筒组成,灸筒盖为调温旋钮。

【操作说明】

使用时将百笑灸用医用胶布粘贴在欲灸的穴位上,然后拔开灸筒盖,安装好灸芯,点燃灸后扣合在灸筒上(如图B)。左右旋转筒身,通过调节进气孔大小,使灸温度适中,(一般温度为42℃)。升降灸筒盖也可调节灸温度,以皮肤感到明显的灼热感为度。

每个灸芯可施灸30分钟左右,待皮肤热感消失,灸筒壁凉,灸芯中灸柱燃烧完毕。拔开灸筒盖。取下灸芯,将灸芯按压熄火或放入盛水容器中,以确保灰烬完全熄灭。

如果续灸,在灸筒盖中重新安装新的灸芯,重复上述操作。施灸结束后,请将灸筒内的艾灰倒入盛水容器中,以确保无火后再行处理。请勿将艾芯直接扔在垃圾桶内,以免引起火灾。

禁忌及注意事项

【使用禁忌】

1、极度疲劳、情绪不安、大汗淋漓、酗酒者不宜施灸。

2、妊娠妇女腰骶部、下腹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施灸。

【注意事项】

1、 急症重症应去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急性扭伤在24小时以内局部肿胀明显者、外伤有皮肤破裂红肿者不宜使用。

2、 对于局部知觉迟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注意勿灸过量,避免过分灼伤,引起不良后果。

3、 面部施灸时以温热为度,温度不宜太高,以免烫伤起泡。

4、 发热性疾病或其他疾病伴发热症状,如疼痛伴发热、咽喉疼痛者,月经病经量过多伴有烦热者,不宜施灸,或在医生指导下施灸。

5、保健灸时,足三里穴最后施灸。

6、施灸后应避风寒,建议饮用约300毫升温水,长时间施灸应避免烈酒、浓茶及咖啡等兴奋性较强的饮品。

7、施灸后,待艾灸处皮肤温度降至正常即可正常洗澡;若有灼伤,请先处理创面,洗澡时不要让水浸湿创面。

8、施灸过程中偶见头晕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发冷、甚至晕倒等情况,属晕灸现象。应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饮温开水,休息片刻多可缓解。多为初次施灸、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等原因所致。

【郑重声明】

1、注意火灾

2、请认真阅读说明书,小心使用,防止烫伤

3、在有毛发处施灸,应先剃掉毛发后施灸

盒内装有灸筒、艾粒、说明书、干燥剂、合格证、胶布(艾粒底部)。

与同类产品比较


 普通艾灸 百笑灸

方便程度 不方便:受体位限制,手持操作,需要他人协助施灸;同时只能对一个穴位施灸,温度控制不方便 方便:可同时灸疗几个穴位;避免了手持操作带来的不便;不受时间、地点、体位的限制,穿着衣服也可以灸;可调节温度,携带方便

安全程度 操作不慎易烫伤,有明火,易造成火灾隐患 安全方便,不漏明火,不掉灰滓,不易烫伤

温度高低 较低,热量和药物成分容易散发,不易控制 较高,灸芯在灸筒内燃烧,热量集中,温度容易控制

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较大,烟雾缭绕,刺鼻 较小,烟雾封闭在灸筒内,烟雾不会扩散。

作用效果 一般,普通艾灸成分为艾绒,仅是通过热量起到活血化瘀功效 非常好,含中药保密成分,热能和药物双重功效,治疗深层病灶,效果更佳

主要穴位名称及位置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是指在保健和治疗时,选取患者身体上的某些压痛点或疼痛局部作为施术部位,这些部位即可称为阿是穴。

头面顶部穴位名称及位置

1、百会:在头部,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2、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3、下关:闭口,由耳屏向前遁摸有一高骨,其下有一凹陷(张口时则该凹陷闭合突起),此凹陷即是下关穴。

4、印堂: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5、颧髎(Quanliao):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6、风池:风池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7、天柱:在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腰背部穴位名称及位置

1、颈百劳:在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上旁开1寸。

2、大椎:在后正中线上,低头时,用右手摸到脖子后方最突出的一块头,就是第7颈椎,该处下方的空隙处就是大椎穴。

3、至阳: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让人低头,颈后隆起的骨突即为第七颈椎,由此往下数到第七个骨突即第七胸椎,其下方凹陷处就是至阳穴。

4、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第2胸椎即为从大椎穴向下数第2个椎体,其余胸椎以此类推),旁开1.5寸(背部后正中线到肩胛骨内侧缘水平连线为3寸,此线中点即为胸椎旁开1.5寸)。

5、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即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一个骨性的突起,这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往下数三个这样的突起,这是第三胸椎棘突,再往两边1.5寸处就是。

6、身柱: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从大椎穴下数第三个骨头)棘突下凹陷中。

7、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8、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9、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0、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1、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12、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与肚脐在同一水平处,与命门穴相平。

13、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4、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15、腰眼:位于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16、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胸腹部穴位名称及位置

1. 膻中:在胸部,前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2.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3. 神阙:脐中央(如图9)。

4. 天枢: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5.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6.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7.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8.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9. 子宫: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上肢部穴位名称及位置

1.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间,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处。

2. 肩髃:上臂外展90度,当肩峰前缘的凹陷处。

3.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

4.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5. 外关:在前臂背侧,手腕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尺骨与桡骨之间。

6. 内关:手和手腕之间有一个界限,叫做腕横纹,将并拢的手指头的无名指放在腕横纹上,这时食指和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7. 阳池: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8. 阳溪:屈肘,掌心向胸,阳溪穴在腕关节桡侧,拇指向上翘时,当拇段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下肢部穴位名称及位置

1. 膝眼:在髌骨尖两侧凹陷中,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2.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3.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内与条口相平,当外膝眼(犊鼻)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4.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5. 风市: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自然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6. 委中:腘横纹中央。

7.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当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处。

8. 悬钟: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9.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10.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11. 复溜: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12. 环跳: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13.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14. 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15. 丘墟: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16. 昆仑: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17. 申脉:外踝下缘凹陷中。

18. 照海:内踝下缘凹陷中。

19. 公孙: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20. 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1: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