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组织传播学:结构与关系的象征性互动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月1日) 丛书名: 传播学创新系列教程 平装: 335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1163955 商品描述内容简介《组织传播学:结构与关系的象征性互动》以综合交叉的知识视角,梳理了组织传播理论发展的思想脉络,讨论了组织传播学的主要范畴,研究了潜藏在组织传播表象背后的深层规律,建构了以结构与关系象征性互动为内涵的组织传播学理论体系。 《组织传播:结构与关系的象征性互动》可以作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为组织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理论线索;对党派、政府、工商企业及学校等机构和部门的各类管理者、从业者了解组织传播学原理、做好组织传播与沟通工作也会有所帮助。 编辑推荐《组织传播学:结构与关系的象征性互动》:传播学创新系列教程 作者简介胡河宁,中国传播学会组织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温州医学院组织传播研究所所长、人文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组织传播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组织传播研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界》、《学术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为《新华文摘》、《中国新闻年鉴》、中国社科院《学术动态》(学术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或介绍。2006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组织传播》。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与省、部级多项科研任务。曾获安徽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或部门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励。 目录第1章 作为研究领域的组织传播学 第一节 组织与传播 第二节 组织传播学的定义 第三节 组织传播学的研究视角 第四节 组织传播学的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2章 组织传播学的知识增长 第一节 组织传播学研究历程与学派 第二节 古典学派与组织传播 第三节 人际关系学派与组织传播 第四节 行为科学学派与组织传播 第五节 批判学派与组织传播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3章 组织传播的结构理论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组织结构的形成理论 第三节 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论 第四节 组织结构的传播理论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4章 组织传播的关系理论 第一节 关系问题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组织关系理论八 第三节 组织关系分析理论 第四节 组织中的关系传播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5章 组织传播的象征性互动 第一节 象征理论 第二节 互动理论 第三节 象征性互动理论 第四节 组织传播中的象征性互动过程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6章 环境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环境结构理论 第二节 生态环境理论 第三节 文化环境理论 第四节 环境结构的传播思想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7章 群体、团队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理论 第二节 团队理论 第三节 群体与团队的传播理论 第四节 团队争论与冲突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8章 信息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对组织信息的多学科理解 第二节 信息与组织传播 第三节 信息与组织决策 第四节 信息与组织变革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9章 权力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权力理论 第二节 权威理论 第三节 组织政治与应对策略 第四节 组织传播中的权力影响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第10章 领导者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一般领导者理论 第二节 超凡魅力型领导者理论 第三节 领导者的传播模式 第四节 领导者的象征性传播理论 [本章要点回顾] [本章关键概念] [对话与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人类有历史,教材也有历史。中国出版传播学教材的历史非常短暂,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但教材的种类和数量却累积了不少。从1992年传播学获得国家确认的一级学科地位以来,教材出版进入了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到2009年,我国主要有17家出版社,共出版新闻传播类教材26套,计244种,而且出版市场还在不断地扩大。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有了多元,其应不穷,多了就有选择了,万事万物,才好各得其所,这也是当今我国教材写作与出版的主要模式。 出版一套好的传播学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们写作者的努力方向。所谓的好,不在于我们能否提供传播学的普适理论。传播学通过与生活世界的丰富联系,不可能只有单一的、固定的、统一的、已经完整的理论及其理解,出版与写作的多元与开放,主要在于为读者提供通过传播学去思考的不同途径。然而,能达到好的出版写作质量,能贯通多元脉络的,必是一个朴素而简单的道理,这就是,多元之道,创新而已。 创新不在于大小,也不在于多少,但略去创新的含义,只求多元的丰富,人的选择便会不知先后,少了这种偏重,即便种类再多,名目再繁,也会失去存在的真实意义。因此,在众多的传播学教材中,增加整体视角和创新元素,成为我们这套教材所追求的鲜明特征。 “传播学创新系列教程”是一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所传播学研究室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策划与主编的传播学本科教材。从2004年开始,传播学研究室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后记本书是作者涉足组织传播十年的研究小结。十年来,虽然作者专心于组织传播学领域的探微索赜,然而,面对组织传播这一复杂的现象,认识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想要较好地描述它,更是一项困难而微妙的工作,需要经受各种各样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的艰辛。修改完本书最后一页,夜深人静,掩卷而起,作者感悟良多。其中最大的体会是,这项研究得到了众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虽然很难厘清这些帮助从何时开始,也很难知道这些帮助会在何处结束。在此,需要对许多帮助过作者的朋友们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首先要感谢的是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的王怡红研究员。2007年,是她邀请作者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传播学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并参加传播学创新系列教程的撰写。这套教材也是在她主持下产生的。在作者为确定研究框架和写作内容举棋不定的时候,远居在纽约的王怡红研究员不断与作者讨论,在质疑和交流的过程中,作者的研究和写作不断得到改进、澄清和扩展。 很多人影响了本书的写作。他们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对作者试图描述的组织传播形成了帮助,作者从他们的思想成果中受到很多启发。虽然在书末已将参考文献一一列出,然而肯定还有许多虽未列出,但其论述对酝酿本书主题特别有影响的人。对于作者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在此向他们表示特别的感谢。 感谢温州医学院仇毅、瞿佳、唐闻捷、吕建新、杨华、柯奔等各位领导,他们为作者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工作条件。感谢中国科技大学汤书昆、胡化凯、周先稠、王希华、周荣庭、方刚等各位教授和朋友对本书撰写给予的热情关注和支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