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
释义 | 作品名称: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创作年代:一九三三年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鲁迅 作品原文阻郁达夫移家杭州(1)钱王登假仍如在(2),伍相随波不可寻(3)。 平楚日和憎健翮(4),小山香满蔽高岑(5)。 坟坛冷落将军岳(6),梅鹤凄凉处士林(7)。 何似举家游旷远(8),风波浩荡足行吟(9)。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1)这首诗作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三十日。据《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三十日记载,该诗是为当时郁达夫妻子王映霞写的;诗中“假”作“遐”,“风波”作“风沙”。 郁达夫:小说家。他因发起组织“中国自由大同盟”,参加“左联”,主编左翼刊物而为国民党当局所忌恨。当时国民党特务在上海到处杀人、捕人、迫害进步人士,郁达夫感到难以安身,想搬到杭州去住。其实杭州也一样处于国民党的统治之下,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头子许绍棣就是一个极其反动的党棍,曾呈请南京国民党政府通缉鲁迅等人。对此,鲁迅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劝郁达夫不要去杭州。 (2)钱王:即钱镠(852-932),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国王。据宋代郑文宝《江表志》载:“两浙钱氏,偏霸一方,急征苛惨,科赋凡欠一斗者多至徒罪。徐瑒尝使越云:三更已闻獐麂号叫达曙,问于驿吏,乃县司征科也。乡民多赤体,有被葛褐者,都用竹篾系腰间,执事非刻理不可,虽贫者亦家累千金。” 登假:同登遐,旧称帝王的死亡为登假。《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汉代郑玄注:“登,上也;假,已也;上已者,若仙去云耳。” (3)伍相随波: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出奔吴国,助吴伐楚。后劝吴王夫差灭越,吴王不听,赐剑迫令自刎,“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见《史记·伍子胥列传》)。 (4)平楚:平林。登高望远,见树木连成一片,就像平地一样。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望远》:“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犹所谓平林也。” 日和:阳光和煦。 健翮:矫健的翅膀。常用来借指矫健的飞禽,如鹰隼之类,亦比喻有才能的人。这里用来比喻国民党反动派。 (5)蔽:蔽于,被遮掩。 高岑:高山。三国魏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这里用来形容浙江国民党党部的高压统治。 (6)坟坛:指西湖边岳飞的坟墓。 将军岳:指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将领。后被主和派赵构(宋高宗)、秦桧谋害。杭州西湖畔有岳坟。 (7)处士林,指林逋(967-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诗人。隐居西湖孤山,喜种梅养鹤。着有《和靖诗集》。孤山有他的坟墓、鹤冢和放鹤亭。 五、六两句是倒装句,就是“岳将军坟坛冷落,林处士梅鹤凄凉”的意思。 (8)何似:哪里比得上。 举家:全家。 游旷远:指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9)足:尽可。行吟《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这里是指创作活动。 作品译文暴君钱王早已埋入荒郊, 残虐的鬼魂却仍然未消。 忠诚的伍子胥惨遭杀害, 尸骨随波飘流总难寻找。 杭州平林漠漠日丽风飘, 那雄鹰却不能翱翔云霄。 梅花散发着幽香的小山, 都被高山大岭层层遮掉。 岳坟显得多么冷落萧条, 林逋的孤山也凄凉寂寥。 还不如快投入社会激流, 大风大浪中为革命吟啸! 作品赏析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对一切阶级敌人的反动本质是看得一清二楚的,他对国民党政权不抱任何幻想,始终不懈的与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当时国民党特务在上海横行霸道,郁达夫想离开当时文化战线上“围剿”和“反围剿”斗争的中心上海,移家到杭州去。鲁迅写了这首诗来劝阻他,一方面向他指出不应幻想国民党在浙江的统治会比上海好些;另一方面则希望郁达夫在白色恐怖面前不要退缩,而能勇敢地投身到风波浩荡的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 这首诗前三联是说明杭州为什么不可居:钱镠虽然早已死去,但像他一样残暴的统治者仍然统治着杭州。伍子胥被吴王杀了,投尸江中,不留踪影。平楚日和的杭州固然是个好地方,但那里有像鹰隼一样凶恶的国民党党棍特务。小山香满的西湖也处于国民党的高压统治下,岳坟也好,孤山也好,这些古迹都已是一片凄凉冷落,没有什么值得依恋的。鲁迅在这里借着劝阻郁达夫移家杭州的目的,巧妙地用了杭州的史实典故,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最后一联是正面的劝告,作者希望郁达夫能到风波浩荡的旷远之处去,也就是希望他能够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这是对郁达夫的关怀。 郁达夫后来在《回忆鲁迅》中说:“这首诗的意思,他(鲁迅)曾同我说过,指的是杭州党政诸人的无理的高压。我因不听他的忠告,终于搬到杭州去了,结果不出他之所料,被一位党部的先生弄得家破人亡。”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等。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作品被编为《鲁迅全集》。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