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祖国莱蒙托夫 |
释义 | 《祖国莱蒙托夫》是由俄国诗人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创作的一首诗歌。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狂热的爱,丧失了理智。 作品名称:祖国莱蒙托夫 创作年代:19世纪 文学体裁:诗歌 作者: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 原文欣赏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是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迎接着 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看着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作者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1841年7月21日卒于高加索。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庄园度过童年。上中学时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课余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绝大多数在生前没有发表。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被迫离开大学,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 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咏怀》一诗谴责贵族青年缺乏思想,对生活采取冷漠态度。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 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赋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文章浅析奇异的爱情是比较新奇的比喻。主要是为了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狂热的爱,丧失了理智。 下面是说连名利、信仰、宗教都不能动摇我对祖国的爱。 第二部分仔细分析起来是蛮有意思的。 但我爱,却不知道为什么。 下来开始写俄罗斯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深情。 景物分为三个层次。先写草原、森林、河水。再写村落的景色。再写宿地的景色。中间用分号隔开。是因为前部分极为辽阔、恢弘、写出了祖国的那种盛大。后一部分开始缩小场景又村落到宿地。景色温馨。 在前一部分动静结合。并且层层递进。沉静--晃动----汹涌。 下来在村落行走时的夜景。缓慢写出了对这景色的留恋、不舍。而颤抖的灯火使这夜色生动起来。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这一段其实应该是宿地时的所见。野火点燃。朋友们围在一旁。偶尔有大队车马。 最精彩是这一句闪着微光的白桦。月色照耀下白桦闪耀者光芒。真美。 作者对祖国的那种爱,就这样表达出来。 这段景色描写从辽阔的景物写起一直到一对白桦。有壮阔到细微。 然后是农家生活。这事很常见的由景物到人。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这段用词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东西。但是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深情的爱尽在其中。 那种无言。执著。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