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走马风 |
释义 | 走马风又名吊钟黄、牛耳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六耳铃的全草或叶入药的名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及西南部等地。味辛、苦,性微温。本药可内服也可外敷,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临床上用于风湿骨痛,头痛,跌打肿痛,湿疹及毒蛇咬伤等症。 走马风·版本一别名六耳苓、吊钟黄 来源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六耳铃Blumea laciniata (Roxb.) DC.[B. sinuata (Lour.) Merr.],以全草或叶入药。 植物形态六耳铃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多分枝,高0.8~1.5米,被柔毛。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倒卵形,长8~14厘米,有时琴状羽裂,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长柄,边缘有粗齿,两面均被短柔毛。头状花序多数,卵状,长6~7毫米,宽5~12毫米,点垂,松散的簇生而为总状花序式排列于分枝上,形成一广尖塔形的圆锥花序,长15~30厘米;总苞片绿色而染紫,被柔毛;花托被短毛;花黄色,全部为管状花,外围为雌花,中间为两性花。瘦果小,圆柱状,稍被短毛,具10棱,冠毛白色。或淡褐色。花期春末至秋。 生长于园林阴湿处,或空旷草地上。分布我国西南部及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归经辛、苦,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用于风湿骨痛,头痛,跌打肿痛,湿疹,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走马风·版本二出处出自《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Zǒu Mǎ Fēnɡ 英文名Herb of Laciniate Blumea 别名牛耳草、员钟黄、水马胎、赶风茜、牛耳三稔、飞山虎、羊耳三稔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六耳铃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lumea laciniata (Roxb.) DC. [Conyza laciniata Roxb.; B. sinuata auct. Non (Loru.) Mer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切段,晾干。 原形态六耳铃 粗壮草本,高50-150cm。主根肥大,有多数须根。茎多分枝,有条棱,上部被开展长柔毛和具柄腺毛,在幼枝和花序轴上的毛更密,节间长3-6cm。下部叶有长达2-4cm,具狭翅的柄;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30cm,宽4-6cm,先端短尖,基部渐狭,下延成翅,下半部琴状分裂,顶裂片大,侧裂片2-3对,边缘锯齿或粗齿,下面被疏柔毛;侧脉5-7对;中部叶无柄,长6-10cm,宽2-4c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刻,有时琴状浅裂;上部叶极小,不分裂,全缘或有齿刻。头状花序多数,排列在长圆形的大圆锥花序;花序梗被具柄腺毛和长柔毛;总苞圆柱形或钟形;总苞圆柱形或钟形;总苞片5-6层,紫红色,花后常反折,外层线形,背面被密短柔毛和肯柄腺毛,中层长圆状披针形,内层线形;花托蜂窝状;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檐部2-3齿裂;两性花花冠檐部5裂,被疏毛。瘦果圆柱形,具棱10条,被疏毛;冠毛白色,糙毛状,不易脱落。花期10月至翌年5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800m的田畦、草地、山坡、林缘及河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福建、台湾、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产太鉴别 叶片干燥,急缩。完整叶片倒卵关长圆或倒卵形,有时琴状羽裂,裂片三角形至三角状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长柄,边缘具不规则的锯齿工粗齿或全缘。叶面均被短柔毛;中脉在下面凸起;侧脉5-7对;网脉明显或有时不明显。气微,味苦微辣。 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主伤风感冒;头风头痛;风寒湿痹;关节酸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疖;湿疹;蛇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1.《广西药植名录》:治外伤肿痛。 2.《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妇女产后骨痛,头痛,风湿骨痛,跌打肿痛。 3.《广西中草药》:驱风除湿,通经活络。 4.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湿,通经活络,解表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头痛,跌打扭伤,毒蛇咬伤,湿疹,皮炎,痈疮,疖肿。 摘录《中华本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