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邹超亚
释义

邹超亚,四川中江县人1936年2月10日生,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教学督导员。兼任过耕作与栽培杂志副主编, 编委,贵州农学院学报编委,贵州农业志编委,贵州省农学会副秘书长,贵州省农业区划委员会专职委员,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副理事长,立体农业委员会委员,农业现代化委员会委员,全国农业区划西南培训中心客座教授。

个人简历

1951年2月至1954年2月在四川遂宁农业学校读书,1954年5月分配到贵州省长顺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曾任长寨区农推站副站长,1957年9月考入贵州农学院农学专业读书,1961年7月毕业留校工作,分配在耕作学教研组任教兼作学生工作,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在东北农学院进修耕作学和土地规划-年,1965年9月考入北京农业大学读孙渠教授的耕作学研究生,1968年2月回到贵州农学院工作,从事耕作学,农业生态学和水稻栽培, 杂稻制种等本科教学和研究生的高级耕作学, 高级农业生态学, 农业资源与区域发展. 曾任耕作学教研室主任, 农学系副主任,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3年升教授。

科学研究

从事过贵州耕作制度调查, 水稻栽培, 化学除草, 玉米旱地分轮带作三熟制及少耕法研究。资源方面有贵州魔芋资源调查,贵州不同海拔土地面测定,贵州粮食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贵州省农业资源综合分析(1986-1995)。农业区划方面参加的有贵州综合农业区划, 贵州省种植业区划,贵州水稻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贵州农业区划系列丛书出版研究负责技术审查。区域发展和战略方面参加的有贵州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研究(1985) ,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1986) ,贵州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西南高原山地农业发展战略研究(1986) ,贵州省农村经济远景友展研究(1988) ,贵州粮食问题及对策研究(1990) ,中国亚热带丘陵地区农村经济友展战略研究(1990) ,西南高校协作西南开发战略研究(1992-1995) ,参加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起步段工作,为去毕节传达胡锦涛指示的七人小组成员,进行调研究和完成文件起草工作。主持西南岩溶山区治理与脱贫发展研究(1996-1999) ,普定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4) 。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项,全国农业区划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

(包括合作的在内)有

中国高功能高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主编,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南方耕作制度,主编,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副主编,农业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耕作学,邹超亚吴善堂,贵州农学院印刷厂1981年9月印共409页全国交流

耕作学(全国统编教材),副主编,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耕作学(南方本),参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作物栽培学(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材) 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农业环境保护,参编,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

贵州省综合农业区划,副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

贵州省种植业区划,副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

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集,副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

贵州双季稻栽培,参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

贵州水稻栽培与育种,参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出版

黄壤改良,参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出版

中国立体农业概论,参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中国立体农业模式,参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贵州省情(修钉本) ,参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贵州农业志,参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贵州卷) 参编,农业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农业科学卷) ,参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贵州省农业生态建设研究文集,贵州省农区划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8月出版

贵州农村经济远景友展研究,贵州省农区划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8月3月出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参编,农业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贵州稻作,参编贵州科技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主要论文

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谈油菜的合理密植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 1962 03 (05): 25-30

黔西北地区作物布局与轮作制度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贵州农学院学研究报告1963

西玛津除草作用的研究,贵州农学院学研究报告1963

关于贵州农业区划的意见,农业气象1980年4期

旱地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生态学报1983年4期

贵州耕作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耕作与栽培1981年试刊号

试论耕作学的任务性质和内容,中国耕作制度研究通讯第2期1981年5月

旱地套作三熟制增产作用的研究,耕作与栽培1982年2期

贵州旱地主要耕作制度生产性能的初步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81年1期

贵州中部地区带状间套作的研究,贵州农学院学报1982年1期

贵州农田高产文高效途径的探讨,耕作与栽培1983年2期

我国各农区耕作制度的现状与改革,中国耕作制度研究通讯第13期1983年12月

旱地套作三熟制增产作用研究,耕作与栽培1982年2期

浅析贵州旱地多熟种植,贵州农学院学报1986年2期

农田生态系统浅析,耕作与栽培1984年6期

旱地高产群体结构的探讨,耕作与栽培1985年6期

试论贵州作物布局的基本特点,耕作与栽培1982年5期

施肥制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施肥制的几个理论问题,耕作与栽培1982年4期

贵州旱地玉米少耕免耕运用研究,贵州农学院学报1992年2期

贵州中低产田改良刍议,耕作与栽培1985年5期

贵州省稻作区划,耕作与栽培1982年1期

我国南方稻田种植制度发展历和程和趋势,载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编,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作制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壮1998年8月出版

贵州双季稻气象条件分析与区划,载全国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选编,农业出版社1980年出版

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思考,中国农学会农业现代化研究会,农业现代化学术活动十周年纪念笔会专辑1989年北京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若干理论问题讨讨,农业科技导报2002年4期

贵州粮食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2003年1期

农业技术推广几个综合性问题探讨,耕作与栽培2004年3期

贵州农业历史发展与启示,耕作与栽培2009年4期

解决贵州粮食问题的对策与措施,西南农业学报1992年6期

西部开发与农业发展问题探讨,耕作与栽培2000年4期

立体农业的概念与开发途径,载中国科协中国农学会编” 兴起中的中国立体农业,全国立体农业开发与普及研讨会论文选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

复种气候条件的经验公式分柝初探,贵州农学院学报1988年1期

贵州农业生态经济现状及问题与发展对策的探讨,贵州农学院学报1989年1期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耕作与栽培1988年3期

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优化配置与生产力研究,资源科学1990年4期

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与农业结构,贵州农学院丛刊1996年1期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结构与生产力探讨,耕作与栽培1991年6期

缺磷条件下作物根系分泌特性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97年4期

贵州山区农业立体布局分析,耕作与栽培1997年6期

浅谈西部农业开发问题,耕作与栽培1998年3期

试论21世纪中国耕作学科研究与耕作制度改革方向,耕作与栽培1995年1期

中国农业中长期发展的思考,耕作与栽培2002年4期

新世纪农作学(耕作学)发展与学科建设问题探讨,耕作与栽培2007年4期

贵州农业资源开发对策与农业发展重点选择分析[J] 耕作与栽培 2007, (04)

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与对策 中国土壤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研讨会迈向21世纪的土壤科学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1999年 ...

农业生态学向何处去兼论生态农业,耕作与栽培1997年3期

贵州耕作制度改革的思路与优化模式的选择耕作与栽培2007年1期

争取人均粮食占有量上新台阶浅议,耕作与栽培1992年1期

贵州省农业生态建设的对策与起步措施[J];耕作与栽培;1987年2期 .

关于贵州农业生态建设的构想[J];耕作与栽培;1988年01期 ...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个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载中国科学院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西南(贵州)喀斯特生态文集

南方旱地高功能高效群体结构的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2年3期

贵州亚热带丘陵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载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编,农村起飞的希望,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

近期新作

中国21世纪城市化水平与城镇规模结构的数学模型构想

邹超亚 (贵州大学 贵阳 550025)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二十一世纪实现城市化70%大约在2040~2050年,实现城市化90%在世纪末或下世纪初. ,用数学模型对两个时段的城镇体系规模进行计算, ,以省为单位,得出了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乡镇居民区的平均人口数。70%城市化水平时,全国省级城市平均500万人,地级城市50万人,县级城市10万人,乡镇居民区1万人。90%城市化水平时,上海近4000万人、北京3669万、天津2554万 、 广州2748万、南京1825万。

[关键词]城市化 21世纪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识别码]A

一. 中国21世纪城市化目标.

中国经济在21世纪将实现三大目标,,即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相当于美国2002年时的水平,人均GDP进入世界前40名,然后再用50年时间到世纪末实现发达国家的目标,人均GDP进入世界前10-15名,这个时段也是逐步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城市化过程。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5.7%,城镇人口6亿,农业人口7.2亿,与2000年城市化率36.2%比较,城镇人口增加1.48亿,城镇化率提高9.46 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8个百分点,年均增加城市人口1850万。对中国未来城市化的目标有各种各样的预测,有眚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城市化水平将增长到55%(Lü Junhua, 2001,p.16)。”但近来的预测报告预测2030年城市化率甚至有可能超过60% (Swianczny,2005,p.60) 。又据世界银行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将从现在的40%提高到75%左右,平均每年增加1%,即每年有1000~1200万人口转入城市(1)。2008年中国城市蓝皮书预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城市人口10亿(2)。张双虎等认为2020年中国城市化52%左右,未来30~40年(即2039~204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可达到70%(3) 。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2008年10月1 9日在“中国城市论坛2008年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30年中国将出现城市人口突破10亿,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将达到20个(4)。张杰、魏海田认为未来25年城市人口达到12亿,城市化率达到75%(中国房地产报2005.7.25)。全国建20个城市圈,每圈有一个1000~1500万人口大城市,两个500万人口特大型城市,5个300万人口特大城市,10个100万人大城市,都市圈人口突破5000万(5)。谢国忠预测中国建20个超级城市,中国最大城市人口将超过5000万(6)。据牛文元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11亿,发展三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7大城市带、发展中心城市,将全国人口的55%、全国GDP的75%、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5%、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5%在此区内生成(7、.8)。又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的2000年中国农业人口占66.6%,韩国占8.8%,日本占3.9%,美国占2.2%,阿根廷10.1%,俄罗斯13.9%,法国3.4%,英国1.8%,澳大利亚4.6%(9)。2003年城市人口比重情况为:英国89%,德国88%,荷兰89.8%,美国77.9%,加拿大79.3%,韩国83.5%,日本79.2%,巴西82%,阿根廷86.6%(10)

从以上这些数据分析,在21世纪中国第一步要达到城市化70%的水平,到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达到城市化水平90%,将农业人口下降到10%以下。也就是说城市化达到70%时将有11.2亿人,90%要有14.4亿人进入城镇居住,城镇如何才能容纳它们,本研究从区域城镇人口集聚的角度提供一种思维方法。

二. 中国城市化70%与90%时期城镇规模体系的六层比例结构模型的构建。

模型将全国城镇与农村结构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层为中国三大经济增长中心,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接收全国向三大中心转移人口。城市化70%时接受转入全国各省10%的人口。第二层为省会城市,70%城市化率为各个省10%的人口。第三层为地级市和地州拟建成的城市占各省10%的人口,第四层为县级城市,规模为20%的人口,第五层为镇和乡,为20%人口,农村人口占30%。城市化水平90%时,农村人口仅10%,需再转出20%的农业人口,由上五个层各分担4%,即三大经济重心转入14%,省会城市14% ,地级城市14%,县级城市24%。重庆直辖市因城市扩展力强,不对外输出人口,人口低于一千万的省也不对外转移人口。各省市间相互转入与转出视为平衡,不另计转出转入数。人口总数依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0年12月发表的“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为依据,21世纪中叶16亿,2050年以后中国人口维持零增长,长期保持16亿。各转出省转出10%的人口,分配给长三角40%、珠三角30%、京津冀30%,由三方组成的则平均分摊。2007年人口总数为13。2129亿,到16亿人口还要增长21.09%,各省按2007年人口数增加21.09%转化成16亿人口时的预计人口数。

六层结构比例数学模型可用下式表达:

T=A+B+C+D T=a(m+i)+b(m+i)+c(m+i)+d(m+i)

式中m为16亿人口时计算的区域人口数,可是全国、省、地、县各级,依研究对象而定。T为城市规模万人数,I代表应输入人口数,多数省无此项。A为直辖市省会城市,B为地级城市总规模,C为县级城市总规模,D为镇或乡总规模。A.,b,c,d分别代表省地县镇各层比例系数。

各级城市的平均规模为:A=a(m+I)/n, B=b(m+I)/n C=c(m+I)/n D=d(m+I)/n,n为各级城市数目。按此模型计算城市化70%时全国省会城市人口1,6亿,31个省级城市平均规模为516,13万人,全国地级城市总人口1.6亿,333个地级单位平均规模为48万,县级城市总人口3.2亿,县级单位3862个平均规模为11.2万,全国乡镇人口3.2亿,,全国乡镇总数35473个平均为9000人左右,说大数省地县镇各级城镇人口规模为500万、50万、10万和1万的规模。

三.各省 城市化水平70%与90%时的计算.

1.城市化水平70%的计算:计算方法与步骤.(1)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2007年公布的2006年各省人口数据之合为129313 万人(11) ,与16亿之间的系数为1.23905,折合个省16亿人口时的计算值用.M表示。(2)计算全国总转入三个经济中心人口数,将非转出区的10%人口数从全国总转移10%的1.6亿人中减除后得出转出人数为1.222亿人。(3)将应转入人数按比例分配到三个经济中心,长三角为40%共4888万,三方各三分之一为1629.4万。京中冀按30%为3666万,三方各得1222万,珠三角30%为3666万,计入广东省输入人口数。(4)重庆市无地级和人口转出,这两级加入中心城区变为30%,同理海口变为20%。江苏、浙江、广东、宁夏、青海、西蒇不转出人口,省地县镇的系数各增加2.5,省地级变为12.5%、县镇级变为22.5%。(6)全国行政单位按2004年全国各省行政机构数计算,考虑到城市化70%时全部地区和自治州均建成地级市,全部县都建成县级市。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中国城市化水平70%时各省城镇规模构想 (单位 万人}

(2040-2050)


 预计人口 输入人口 直辖市省会城市 地级城市 县级城市 镇(乡)

省别 M I 
 数目 平均规模 数目 平均规模 数目 平均规模

北京 1958.94 1222 3180.44 
 
 
 
 
 

天津 1332.00 1222 2554.00 
 
 
 
 
 

河北 8546.57 1222 976.97 10 97.7 138 14.16 1960 1.00

山西 41810.80 
 418.18 10 41.80 100 8.36 1195 0.70

内蒙 2970.00 
 297.00 11 27.00 84 7.01 1225 0.48


辽宁 5292.00 
 529.20 13 40.71 44 24.05 991 1.07

吉林 3374.00 
 337.40 8 47.12 41 16.46 765 0.88

黑龙江 4737.00 
 473.70 13 36.44 65 14058 931 1.02


上海 2249.00 1629.4 38780.4 
 
 
 
 
 

江苏 9354.83 1629.4 1373.03 12 114.42 64 38.01 1201 2.58

浙江 6170.57 1629.4 974.99 10 97.50 64 27.42 1200 1.46

安徽 7570.60 
 757.00 15 54.47 64 23.66 1615 0.94

福建 4408.54 
 440.00  8 55.00 60 14.30 951 0.93

江西 5376.24 
 537.62 10 53.76 85 12.65 1429 0.75


山东 11534.32 
 1153.43 16 72.10 94 23.90 1518 1.53

河南 11637.36 
 1163.74 16 72.70 112 20.78 2121 1.10

湖北 7053.91 
 705.40 11 64.13 67 21.06 960 1.47

湖南 7858.06 
 785.80 13 60.45 88 11.86 2322 0.68


广东 11528.12 3666.0 1899.27 20 90.96 79 43.27 1228 2.78

广西 5847.08 
 584.71 13 45.00 81 14.44 1324 0.88

海南 1036.85 
 207.36 
 
 18 11.50 251 0.83


重庆 3479.25 
 1044.00 
 
 21 25.77 1044 0.67

四川 10121.80 
 1012.80 20 50.61 146 13.87 4800 0.42

贵州 4655.11 
 465.50 8 58.19 79 11.79 1452 0.64

云南 5554.66 
 555.50 15 37.03 121 9.18 1507 0.74

西藏 348.17 
 43.52 6 7.20 72 1.08 683 0.15


陕西 4627.85 
 463.00 9 51.45 88 10.52 1597 0.58

甘肃 3228.96 
 323.00 13 24.85 76 8.28 1238 0.52

青海 679.00 
 84.88 7 12.13 39 3.92 398 0.58

宁夏 748.39 
 93,55 4 23.39 17 9.91 219 0.77

新疆 2540.50 
 254.00 14 18.14 85 5.98 857 0.592. 城市化水平90%的计算。

计算方法与70%时相同,总人口保持零增长,仍为16亿。全国农村人口降至10%时需 再转出20%,由其它五级分担,每级增4%。向三大经济重心输出14%,省级市与地级市各14%、县级市24%、乡级镇24%。向三大经济中心输出的总量为17096万,长三角各方转入2280万,京津冀各方转入1710万,广东转入5129万。计算结果如表2

表2 中国城市化90%时吝省城镇规模构想 (单位 万人)


 直辖市省会城市规模 地级市规模 县级市规模 镇乡规模

北京 3669.00 
 
 

天津 3042.00 
 
 

河北 1435.91 143.60 17.84 1.26

山西 584.05 58.41 10.01 0.84

内蒙 415.80 41.08 8.49 0.58


辽宁 740.88 57.00 28.85 1.29

吉林 472.36 59.01 19.75 1.06

黑龙江 663.19 51.01 17.50 1.22


上海 3959.00 
 
 

江苏 1825.70 152.14 45.82 3.48

浙江 1300.29 130.00 32.63 1.74

安徽 1059.88 70.66 28.39 1.13

福建 617.20 77.15 16.35 1.11

江西 725.68 72.57 15.18 0.90


山东 1614.80 100.93 29.45 1.82

河南 1629.23 101.83 24.94 1.32

湖北 987.55 89.87 25.27 1.76

湖南 1100.13 84.63 21.43 0.81


 
 
 
 

广东 2748.42 137.42 55.87 3.60

广西 818.59 63.00 17.32 1.06

海南 290.32 
 13.82 0.99


 
 
 
 

重庆 1461.28 
 
 0.79

四川 1417.05 70.85 16.64 0.50

贵州 651.72 81.47 14.12 0.77

云南 777.65 51.84 11.02 0.88

西藏 57.45 9.58 1.28 0.14


 
 
 
 

陕西 647.90 72.00 12.62 0.70

甘肃 452.05 34.77 10.19 0.63

青海 112.04 16.00 4.61 0.45

宁夏 123.48 30.87 11.67 0.91

新疆 355.61 25.40 7.17 0.713. 直辖市与省会城市模型计算数与各城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数比较。我们从互联网上查看了各城市2020年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个别城市为2010年规划数据进行比较见表3

表3 直辖市与省会城市模型计算数与各城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数比较

城市 2040-2050(万人) 2100(万人) 2020规划(万人) 城市 2040-2050(万人) 21 00(万人) 2020规划(万人)

北京 3180.49 3669.00 1600 武汉 705.40 987.55 776.00

天津 2554.00 3024.00 630 00 长沙 785.80 1100.33 350.00

石家庄 976.97 1435.91 430.00 广州 1899.27 2748.42 1040.00

太原 418.18 584.05 360.00 南宁 584.71 818.59 300.00

呼和浩特 297.00 415.80 100.00(2010) 海口 207.36 290.32 175.00

沈阳 529.20 740.88 472.00(2010) 重庆 1044.00 1461.28 370.00

长春 337.40 472.36 420.00 成都 1012.18 1417.05 760.00

哈尔滨 473.70 663.18 460. 哈00 贵阳 465.50 651.72 400.

上海 3876.40 3959.00 2000.00 昆明 555.50 777.65 430.00

南京 1373.07 1825.70 350.00 拉萨 43.52 57.45 

杭州 974.99 1300.29 380.00 西安 463.00 647.90 528.00

合肥 757.00 1059.88 400.00 兰州 323.00 452.15 350.00

福州 440.00 617.20 400 00 西宁 84.88 112.64 130.00

南昌 537.62 725.68 350.00 银川 93.55 123.48 130.00

济南 1153.43 1614.80 670.00 乌鲁木齐 254.00 355.61 194.00

郑州 1163.34 1629.23 500.00 
 
 
 
表3中北京、天津、上海为总人口,其余城市为中心城区人口。从表中可看出,中国本世纪末将出现近4000万人口的上海,3000万以的入北京天津,2000万以上的广州,1000万以上的石家庄、南京、杭州、合肥、济南、郑州、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14个特大型城市。多数省城在200~800万,仅拉萨不足100万。从各城市2020年规划数与计算结果比较,中西部地区比较接近,如西宁,银川,兰州,长春的规划数超过2050计算数,贵阳,武汉,昆明,西安,成都,海口,福州,哈尔滨,沈阳,太原,南昌比较接近,三大经济中心和济南,郑州,长沙,合肥的差距约为1倍,说明模型计算数并不太大,2050年是可以实现的。卜

4. 双中心省的省城与次中心和地级市规模计算结果的修订。

辽宁、河北、山东、浙江、广东五省有接近省城规模的大城市。次中心按辖区总人口计算的规模数较小,可将两市的计算数字之和按现有人口数的比例来修定其城市的规模。各省地级市若计算值与现值差异过大,也可按照地级市的计算总规模按现有各市人口数按比例分配进行计算,也可按经济流向调整经济吸纳范围。以贵州为例,2050年六盘水36.94万、遵义市92.79万、安顺市31.37万、铜仁市48.16万、兴义市38.20万、毕节市89.40万、凯里市53.18万、都匀市48.00万,六盘水偏小毕节偏大,如将经济主要流向六盘水的威宁、纳雍两县调整到六盘水计算,威宁纳雍应入地级市的23.59万调入,六盘水修仃为60.54万,乘上订正系数后为66.53万人,毕节市修订为65.81万,计正为72.34万人。安顺市也嫌规模过小,因为原为安顺市的清镇、修文、息烽、开阳近年划入贵阳市,其非贵阳主城区,贵阳市城市人口为全省人口的10%,与4县无关,安顺城市中心区现有35万人左右,巳趄过2050年计算数31.37万人,故将这4县人口184.03万仍作为安顺的基数,安顺2050年城市人口为55.12万人,再乘上8个地区人口总数与全省人口10%差距的系数1.0994,订正为55.12万人。

四.结语。

本文对中国未来城镇体系规模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构想,它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一个认识中国复杂的城镇体系的一种思路,其六个层次是客观存在的,运用它可计算到各种行政级别单位规模进行长远规划构想,我们并不希望它与未来完了全吻合,但希望它能表达一种必然趋势,为我国城镇化的战略规划提供一种新的迄择,具体的比例,各省在运用时也还可以进行微调,使之能更准确地接近实际。本文也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次终极和终极目标规划,对中期近期城市发展规模应该搞多大,提供了一个参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0: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