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宗教建筑 |
释义 | 宗教建筑是有灵魂的,其崇高与完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人们叹为观止,甚至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教堂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将望道者置入其特有气氛的控制之中,从而达到吸收其入教的终极目的,这种力量,就是宗教空间的感召力。比起别的类型的空间来说,宗教空间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来的,在宗教侵蚀的过程中,其建筑也随同广播世界各地,并与各个国家的民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型制。 宗教建筑zong jiao jian zhu 精神附着于物质之上,感召力产生于空间艺术之中,宗教建筑的感召力从冥冥艮古而来,呈其神性通达为原则,贯穿天国与人间,而从4000年前的埃及神庙到现代日韩新教建筑,感召力的孕育形成与发扬光大,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国内主要宗教建筑的称法旅游中,人们常常会看到寺、庙、祠、观、庵等建筑。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是错误的。又比如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那么,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呢? 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观《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原始宗教时期(感召力的形成) 在基督教兴起之前,西方宗教处于多种宗教并存,多个神灵主教的原始宗教时期,礼祀神灵的空间在此时有了雏形,都有着强烈的本民族的风格。 埃及神庙(公元前2000年,最初的结构感召) 埃及神庙是世界最早的宗教建筑之一,在结构上通常有高大的牌楼门,形体对称,整个内部空间由大殿和长廊构成,而有着众多高大林立的柱子的柱厅是埃及神庙的最大特色,也是营造宗教感召力最强烈的场所。举卡纳克的阿蒙神庙为例,其面积约为40260平方米,建于公元前1530年。之中柱厅面积就达5000平方米,内有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中间两排十二根高21米,直径为3、6米,两旁的柱子较矮,高13米,直径2、7米,平顶也较低。所有的柱子、梁枋刻满阴刻浮雕。殿内石柱如林,仅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所形成的高侧窗采光,光线阴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权神化”的压抑气氛。阿蒙神庙是崇尚埃及的众神之王——阿蒙神的,神的威严在此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与瘦小的北非人形成强烈对比的巨大石柱,狭小的柱间空间,从柱隙间透入的少量阳光,一切的一切都使进入者产生自我渺小,压抑甚至初级的恐惧的心理,神在高高之上俯视,将进入者牢牢控制在其掌握之中,这种感召是单一的命令,强使人去服从他,就如古埃及冷酷的法老王。 希腊神庙(公元前400年,光的感召的出现) 希腊神庙是欧洲宗教建筑的起源,神庙被认为是神灵在当地的居所每庙奉献给一,两个神。它以内部的正殿为主体,殿内立有该神灵的雕象。希腊的神庙一般不大,东向,膜拜仪式在庙外举行。清晨,当庙门开启时,沐浴在金光灿烂阳光中的神象,经常使膜拜者为之神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希腊人对神庙的外型与装饰均十分重视。 此时的神庙已有了固定的型制,类似于古爱琴时期王宫中的称为美加仑的正厅。以后为了防雨湿墙,在外添建木棚。随着神庙以砖木结构转向石结构,外面的棚也就固定下来了,至公元前6世纪定型为围廊式。后来还出现了讲究的柱式。在那华美的希腊神庙之中,洁白的云石之间的广阔空间里,世俗被高大的石柱自然隔离,只留下了太阳的明辉,感召的压抑力被减弱了,光明带来了庄严和圣洁。 比起埃及神庙来,希腊神庙更规整更精致,装饰材料用到了华贵的云石和镀金饰件。在华美的庄严之中,光的感召已进入其间,成为气氛的烘托者,神性加入了人性的感情,不再是古埃及式残暴的帝王神灵了。 罗马神庙(公元前100年,先进技术感召的最初体现) 罗马神庙的外貌,型制和希腊神庙很相似,但比起希腊神庙,罗马神庙更加灵活多变[4],神明在其中有了人性,比起前两个时期,神庙再不只是祭司和王室成员接触神灵的私密场所,而是一种相当于会所的公共建筑。例如久负盛名的万神庙,曾是古代结构中跨度最大的大空间建筑,集罗马穹隆和希腊式门廊为一体,除了继承先辈建筑的山花,柱式,精美雕花之外它又人了一个创新,那便是在穹隆上增加了暗龛,在其中置放神像,光,从穹隆正中的圆孔里照进来,在神龛的诸神之上次递浅深,由柱围成的圆厅里,神像高立。罗马人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运用在此,意图营造出一个人间的神山,步入这样的空间,犹感宗教之华丽庄严,空间之不可思议成就的广阔精美使人民们自觉肃然起敬,由技术充实的感召在此是一个最早的实例。 综上所述,在原始宗教时期,天国是与人间完全分割的,人们对诸神的情感多是敬畏,宗教在当时享有与王权同等的尊贵,因此空间和材料在此中被大量地浪费,空旷无垠的神庙里,几乎没有容纳世人的处所,步入其中,人们都会如误闯神宫一般胆怯,所以说,当时的宗教建筑是只为神而营造的,其感召力便是较为单一的神秘与庄严。 但是,史前宗教建筑在长达两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类别,有了和王宫,民宅,会所,陵墓等其它建筑不同的结构与特色,强大的感召力已经形成,并成了区别于其它建筑最明显的标志。 基督教大一统时期(感召力的大大丰富和加强) 纪元后的西方宗教是基督教的统治时期,基督教以其先进的教义,严整的教律和强烈的排它性横扫一切欧洲“异端”,稳坐宗教之王的席位。原始宗教们绝大多数随其神庙的拆毁和易主迅速消亡。于是,基督教堂成了纪元后西方宗教建筑中的独家硕果。 传教,将神明的意志无限度地传播,在人间营造一个至美至善的天国,宗教建筑在这一段时期成长飞速,感召力也与之同时空前加强。 地下墓窟时期(公元零年至300年基督教感召的奠基) 地下墓窟的小灯,是基督教在欧洲熹微的晨光。在罗马的黑暗统治之中,它从痛苦中诞生。那时这痛苦无法消灭,但可以受人尊敬和颂扬,可以被认为值得和可贵:哭泣的人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安慰。 福音从死亡之中诞生,教堂即将在精神上诞生。 在地穴岁月的阴冷之中,毫无艺术可言,因为罗马当局的迫害和诸多物质上的原因,艺术被逐出地下墓窟。那时所谓教堂,只不过是与信徒们的坟墓相伴的灵魂之窟。 可是,基督教的精神感召,在死亡之上诞生的平安和宁静,艮永和慈悲,已经成为教堂气氛的奠基,使以后产生的诸多华丽,全都秉其灵魂,一脉相承。 加洛林王朝及东罗马前期(公元300年至公元1000年人性感召的首次升华) 这个时期是基督教兴起并蚕食欧洲异端的日子,在这个时期,天主教已成为罗马国教,许多神庙被洗劫一空,异教的诸神被赶出他们的府邸,取而代之的是十字架和圣家族的雕刻画像。 在罗马教宽大的神庙里,有了庄重的圣坛和信徒席,平民,第一次在宗教空间有了自己的位置,于是,大的平安和仁爱便从这改造的圣殿里恍恍升起,基督教的感召之力从墓窟来到了人间。 罗马时期(公元1000年至1200年感召力的提高) 如果说艺术以寥廓空宇及璀璨光明为自己的故里[7],那么,罗马风时期的教堂就是基督教与艺术结合的首度华丽。在罗马式教堂中,再度重现了旧式宗教的庄重与尊严,而因教律又有了一系列实用的空间,如长廊,诗堂,正堂,圣洗堂等,此时的教堂系统在1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十分完善,人们步入此中,从进到出,经过的往往是一个完整的宗教仪式。长廊的引导,高柱的肃穆,正堂的寥廓与圣坛的华美,于冥冥之中引导着人们,十字式,集中式,巴西利卡式,无一不是营造庄肃的空间形制,人们步入其中,往往觉得自己的渺小与生命的浩瀚,因而肃静,不发一言。基督教特有的感召已不再单纯,除去感情,它甚至还隐含了教律和仪式,宗教空间,已形成其特有的完整形制,在空无一人的冥冥中丰富着进入者的视听。走进大教堂,仿佛感到上帝已居此中。 哥特时期(公元1200年至1500年古典宗教建筑的感召巅峰) 哥特式建筑的产生,是历史上的奇迹,而这种风格的建筑,恰是为基督教量身打造的天国。在黑暗和压抑的中世纪,哥特堂如荆棘中的玖瑰,疼痛的,但是绝美! 宗教建筑,有其特有的灵魂形制,而灵魂负于形体之中,可以飞升到多大的高度,哥特堂便是最好的例子,一如无法忍受地底的幽暗,一如无法忍受对其所睥异神庙的模仿,哥特堂冲天而出,犹如王者的冠冕,傲视着冥冥众生。 每一个城市都以自己的教堂为傲,每一个教堂都是当地人民的血汗结晶,而人们精巧的工艺,天才的思维,全被最完美地溶合在当时唯一合法的艺术创造里,在诸多方面被压制的人类,唯有在教堂的建造上可以任已发挥,肆意奔放,于是,艺术,被充实在哥特堂的灵魂里,完整的仪式之形制,华丽的束柱,飞腾的扶舵,至美的玖瑰花窗,精巧的尖拱,锐利的高塔,感召自此有了光和热,有了芬芳的气味和甜美疼痛的感觉,有了冥冥中萦绕半空的歌声和甚至直入人心的欲望。这是3000年来宗教建筑的最高峰,一座哥特堂所发散的感召犹如阳光,使整个所辖教区笼罩在它的荫护之下,已不单是只为走入它的人们。著名的哥特堂如巴黎圣母院,索尔兹伯里主教堂,米兰大教堂已成为法兰西,英吉利和意大利的国教标志。这样的感召甚至跨越千年,直到现在,它还主宰着人们心中天国的样子。 巴罗克时期(公元1500至1800感召的减弱) 巴罗克建筑最早应该是为宫廷建筑服务的,所以在教堂中的应用感觉并不如哥特堂,它的特点是利用透视的幻觉来增加层次和夸张的距离感,用波浪形曲线和曲面,断折的檐部与山花,柱子的疏密排列来加强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的运动感;用大面积的壁画,天顶画与大量的雕象和堆砌的装饰来产生特殊的空间气氛[8]。这种方式设计出的教堂脂粉气很重,虽然竭尽华美为能事,但繁复的宫廷化,反而削弱了其作为宗教空间的感召力,人们的注意力被琐碎的细节所吸引,惊叹于艺术成就的奢华,可是,对宗教精神的感受却远不如哥特时期强烈了。 古典教堂的发展,到巴罗克之后的古典主义式打止,这种潮流只不过是对巴罗克式与罗马式的一种综合,已全然丧失了创新意识,哥特风再也没有出现在后来的教堂之上。也许,对它的摒弃是具有革命意识的欧洲资产阶级对中世纪黑暗统治的全盘否定,但是,这样的做法也一并摈弃了宗教建筑中具有最强感召力的哥特艺术,古典宗教建筑艺术在哥特之后已不能再度重复中世纪的辉煌。 宗教新建筑时期(公元1900至当代感召的丰富与再度升华) 在近代宗教建筑正在不断地拆拼过去艺术企图维护自己的尊贵席位之时,近代新建筑的发展已日新月异,玻璃钢架的出现,新的建筑技术的创新已使别的主题的空间远超这位旧日的贵族,宗教建筑在古典风格上的探求再无出路,面临垂死。近代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杰作——朗香教堂,力排众议而生,使宗教建筑从十九世纪起走上了新建筑的道路。 自那时起直到现在,宗教建筑领屿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和杰出的作品,已成为现代建筑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主流。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杰出的作品无不抓住了这类空间最重要的东西——宗教精神,在短短的一百年里掀起了继哥特之后又一个感召的高峰。 朗香教堂(空间灵魂的解救者) 朗香教堂是宗教建筑背离古典风格的第一次革命,柯布西耶当初接手这个工程的时候被告以要用原罗马风格来继续,但他没有这样做,他设计的新堂已完全打破了人们心中对宗教建筑的概念,几乎没有通过,虽然勉力建成,但却遭到了那个小镇断水断电的报复,但不管如何,朗香堂还是牢牢地立稳在法国的边境,并在几十年后使这个小镇成为了圣地。 朗香堂的外形像一个修女的帽子,以横向的布局坐落在小山顶上,应天主教的仪式,圣堂,小堂,忏悔室,圣坛,诗坛一应齐全,在布局和走向上通畅合理,而粗糙的墙面,空旷的空间结构,质朴的黑白两色,原木制做又不乏精巧的家具仿佛让人回归到宗教最初的状态,在古典宗教建筑以其竭尽华丽,喧宾夺主的装饰风格走向没落之后,朗香堂洗尽铅华,以清水芙蓉之态屹立静静,而细观教堂内部,发现质朴的本身却有许多的内涵,每一个空间的细部,玻璃彩绘,一个小小的十字木雕,甚至一个转角,一扇高窗,都用了心思在里头,光影的交错,平实的妆容,当人们步入的时候,大的嫌安和宁静便会在此降临,感召之中甚至增添了亲切而圣洁的光辉,宗教再不是古典派中那今人仰视的神之荣光,而是轻轻包围在周遭的细语之灵,朗香堂便是一只盛满慈悲之水的圣杯,让人在无声中感动,许多朝圣者都会在这样的空间里落下泪滴。 索恩克朗教堂(暗夜之中的感召) 索恩克朗教堂是资料里秩失的一个艺术品,于1918年美国设计师琼斯设计,它的照片多次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上,可是理论资料却很难找到,但它的灵魂之美使我不得不提。这个新建筑坐落在郊外的丛林之中,设计师特选了一处有着扶疏树木的林子,将教堂安置于此,它是由无数根长长的原木交叠搭建,日间,可以有阳光在其中投下斑驳的影子,夜间,当林间一片幽暗的时候,灯火亮了起来,仿佛是积累了日间的光,在远远地呼唤信徒前来。《圣经》是引导人们走向天国的明灯,而这个教堂,以其自身的空间结构完美地诠释了它所秉承的宗教的含义,幽夜之中的明灯,木质,静谧而亲切这样的感召之力已超越了其本身专为礼拜的实用价值,宗教空间的灵魂之美,在这个新建筑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水晶小教堂(爱情的呼唤) 水晶小教堂是当代的《室内ID+C》中介绍国外最新优秀室内时谈及的,当时初见可说是惊艳,介绍只有短短几行字,说是坐落在日本东湾,全用玻璃装饰,连桌椅地面都是透明的,而外景是碧海蓝天,玖瑰花被悬在面海的玻璃箱内,整个教堂仿佛脱离了重力,只待悠悠升起[10],这个教堂的主题是婚礼圣堂。婚礼,是基督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圣事,在这样的小教堂里,爱情有了海誓山盟的信托,坚贞而纤尘不染,如履薄冰的感受也恰是守护爱情果实的小心翼翼与真心惜护。步入此中所产生的柔情与圣洁的感受是在别的空间里体味不到的,设计师在这个作品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新式材料可以将亘古永恒的宗教与情感诠释得如此完美,可谓宗教新空间中的天籁之音。 塔勒米教会(人性和神性的完美交溶) 塔勒米教会是当代新建筑中的杰出代表,它以一个圆形轨迹形成拥抱的墙的结构来表现空间的变化。它的主题是拥抱人类心灵的空间,把人类的心灵解放到巨大世界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可以说是将光影和材料结合得最好的一个设计[11],在此之中,光和影像水一样淌过汉白玉的背墙,流泻到圣坛的里面,温暖的圣坛与冷漠的钢铝材料形成了对比,在冰片累成的灯下,人间紧张而冷酷,人们渴望福音的医疗,圣坛主题的突出,也使感召力大大的加强。这个教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感召在此中充满了悲悯的温暖。即使没有神父端坐,空间也会用它特有的精神力量来医治每一个孤独向隅的信徒,这样的空间已有了与人交流的能力,是人性与神性的完美交溶,在体现精神这一点上,塔勒米教会已完全超越了古典宗教空间。 日本光之堂(灵魂的直白) 本宗教空间设计在近年来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优秀设计与西方相比,大有青胜于蓝的势头,而其中,最负胜名的,莫过于安藤忠雄的风,水,光系列教堂。风之堂(又名六甲山教堂)的风之长廊与水之堂的镜面湖一直都以设计新颖,灵气十足而被行内中人称赞,安藤对于灵魂建筑,向来有天生的才华,经过风和水的设计,光之堂的诞生使安藤成为世界最知名的建筑艺术家。 该教堂以一个素混凝土矩形体量为主体,这一矩形包括了三个直径为5。9米的球体,同时被一片完全独立的墙体以15度角切成大小两部分,大的为教堂,小的则为主要入口空间,人们经过这片墙体上5。23米高,1。6米宽的开口,就进入了教堂,地面处理成台阶状,由后向前下降直到牧师讲坛。讲坛后便是在墙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阳光从这里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室内地面,墙壁和家具处理得十分简朴,并保留了粗糙表面的质感,安藤在这里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然,空间的纯粹性和洗练诚实的品质,进而唤起人们的一种“庄严感”。 当然,“光的十字”可谓是整个空间的点睛之笔,以自然漏光的大十字的形式来作为圣坛的背景,其独创性是让人叹服的。这样的空间,本身就是活的灵魂,那个空漏的大十字架便是灵魂的口碧,日间神光的辉照,夜里忧苦的释出,空间因此而有了生命,带动其间的人们共为呼吸,这样的感召,已可以使人忘怀所有,视自己为空间一物,整个的身心都浸入最诚挚的礼拜里。宗教新建筑,进展到此,已褪尽浮华,直露本真了。光之堂,将是继朗香堂的又一座里程碑,将空间之灵魂溶入了被感召者的血液里,人与感召已然鱼水之分。 佛教建筑的历史发展概况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宗教建筑类型。遍布中国大地的佛教寺庙建筑。尽管佛教是由印度传人中国的,但中国的佛教建筑与印度的寺院大不相同。中国的寺庙深受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它们庄严雄伟,精美华丽,和自然的风景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特有的中国佛教建筑特色。 中国古代流行的宗教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还有很多如摩尼教(明教)、袄教(拜火教)、天主教、基督教、本教等。影响最大的是佛教。 1·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传入我国,所建的第一个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现在见到的白马寺是重建的。根据记载,白马寺的平面为方形,佛塔为寺院中心,仿照印度的形式建造,建筑装饰多为佛像。 2·汉末苲融在徐州兴建了浮屠寺,据记载寺院规模很大,楼阁建筑和回廊为中国风格。中国的第一座佛雕像就诞生于浮屠寺中。 3·三国东吴时,康居国僧人康僧会于247年来建业传法,建造了建初寺和阿育王塔。 4·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很大的发展,仅洛阳一带就曾建寺院1200多座,我国著名的佛像石窟多数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建造的。北魏的永宁寺是当时著名的寺院之一,由皇室建造,该寺的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中心为三层台基上的九层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环绕围墙形成矩形院落。院落的东、南、西三面中央开门,门上都建有门楼。院北是较简单的乌头门。僧舍等附属建筑在主体建筑的后面和西侧。寺墙四角建角楼,墙上有短椽并盖瓦,墙外挖壕沟环绕,栽种槐树。该寺与东汉末期的浮屠寺一样属于前塔后殿的形式。 这个时期有很多“舍宅为寺”的情况,像这种寺院一般利用原有的建筑,成为“前殿后堂”的样式。 此时期的石窟寺还没有脱离印度佛寺的影响,表现的特征主要是:石窟内除了佛像外还有佛塔,火焰形的拱门、束莲柱、卷涡纹柱头。但是寺院布局、木梁柱屋架和很多建筑符号都表现出中国特点。 5·隋、唐五代到宋,是中国佛教大发展时期,虽然其间出现过唐武宗和周世宗灭佛事件,但时间较短,并没有影响整个佛教的发展。 隋唐时期较大的佛寺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方法,按照轴线依次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大殿。建筑群的核心已经从塔变为殿,佛塔一般建在侧面或另建塔院。唐代晚期密宗盛行,佛寺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造像,还有刻有《佛顶胜尊陀罗尼经》的石幢。到晚唐时,寺院已经有钟楼的定制,钟楼一般在轴线的东侧,到了明代才普遍在轴线的西侧建鼓楼。五代时候出现了“田”字形的罗汉堂;转轮藏最早出现在南朝,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转轮藏在宋代建造的隆兴寺里;宋代律宗寺院出现了专门的戒坛。元、清两代在西藏和蒙古一带藏传佛教流行,但对中原佛教建筑的影响不大。流行在汉族地区的佛教一般称为汉传佛教。小的寺院称为“庵”(或为比丘尼寺院),大的称寺,更大的在寺院名称前加一个“大”字,如大慈恩寺、大相国寺、大圆满寺等。明、清时期又建立了以四座名山为圣地的道场,所谓的道场就是佛教的普法之地。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6·藏传喇嘛寺院的建筑一直采用厚墙、平顶的样式,没有受中原佛教的影响。南传小乘佛教分布范围小,在我国西双版纳一带,建筑和中原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道教建筑简况中国的道家思想起源较早,并不是像现在所传的是老子创立的,而是起源于中国早期的巫术,后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东汉时期形成正式的宗教。道教建筑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体系,而遵循的是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一般为中轴线布局,以殿堂楼阁为主,不建塔和经幢。 伊斯兰教建筑简况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建于7世纪初,唐代由西亚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因为教义和仪典的要求,建筑与佛、道两教不同。一般所建寺院称为“清真寺”或“礼拜寺”,在寺中建有召唤信徒用的“邦克楼”或“光塔”,还有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大殿内没有造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建筑装饰纹样只有《古兰经》经文和植物、几何形图案。 早期的礼拜寺受外来影响很大,如广州的杯圣寺、元代重建的泉州清净寺。这些建筑上有如下外来特征:高耸的光塔、葱头形的尖拱门和半球形的穹隆结构。建筑较晚的清真寺,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外,所有建筑的结构和外观都采用中国的建筑形式。如,西安化觉巷的清真寺和北京牛街清真寺。 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基本保持本民族的特点,没有跟随汉族地区的中国化而改变。 结论综上所述,精神感召,是宗教空间的灵魂所致,古往今来,无论是古典建筑时期还是近现代新建筑时期,精神感召这一主题贯穿数千年不变,并如潮水,有它起源,发展,高潮与复涨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持续下去,不断变幻发展与其宗教共存亡。也就是这条冥冥中长流的河水,使人们倍感宗教空间之美丽庄严。艺术,在为其形式之中受到尊重与保护,也乐于长久下去,哺育这绽放于尘世与天国之间的灵魂之花。 图书信息书 名: 宗教建筑 作 者:黄续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ISBN: 9787505964334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 元 内容简介《宗教建筑》讲述了:宗教建筑是人类宗教意识、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在建筑史、文化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宗教建筑具有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特点。本书以生动文字和精美图片展现我国宗教建筑之美。 图书目录前言 第一章 佛教建筑 1.概述 2,历史发展 3.经典佛教寺院建筑 (1)中国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 (2)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寺院——五台南禅寺 (3)中国现存第二早的木构建筑寺院——五台佛光寺 (4)中国现存典型的宋代建筑寺院——正定隆兴寺 (5)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辽代寺院——蓟县独乐寺 (6)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危崖建筑组群——浑源悬空寺 (7)中国藏式平川式寺院建筑的代表——西藏萨迦寺 (8)藏汉民族建筑艺术融合的典型——西藏夏鲁寺 (9)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拉萨大昭寺 (10)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式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 (11)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北京雍和宫 (12)云南小乘佛教建筑的代表——西双版纳曼苏满寺 第二节 佛塔 1.概述 2.历史发展 3.经典佛塔建筑 (1)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郑州嵩岳寺塔 (2)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铁塔——广州光孝寺东、西铁塔 (3)楼阁式与密檐式砖塔的典型——西安大、小雁塔 (4)南诏都城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5)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石塔——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6)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7)中国最大的塔林一登封少林寺塔林 (8)中国现存最大的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 (9)中国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10)中国造型最精美的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11)中国花塔优美的代表——正定广惠寺花塔 (12)云南小乘佛教名塔——西双版纳曼飞龙白塔 第三节 石窟寺 1.概述 2.历史发展 3.经典石窟寺建筑 (1)山西石窟寺建筑的典型代表——云冈石窟 (2)河南石窟寺建筑的典型代表——龙门石窟 (3)中国规模最宏大的石窟寺——敦煌石窟 (4)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寺——拜城克孜尔千佛洞 第二章 道教建筑 1.概述 2.历史发展 3.经典道教建筑 (1)武当山现存最完整的道宫——均县紫宵宫 (2)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灌县古常道观 (3)江苏道教建筑的典型代表——苏州玄妙观 (4)中国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 (5)四川道教建筑的典型代表——成都青羊宫 (6)湖北道教建筑的典型代表——武汉长春观 第三章 伊斯兰教建筑 1.概述 2.历史发展3.经典伊斯兰教建筑 (1)新疆伊斯兰教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新疆吐虎鲁克玛扎 (2)我国现存最早伊斯兰教建筑——泉州清净寺 (3)中国早期建立的清真名寺——广州怀圣寺 (4)享有盛誉的伊斯兰教古寺——杭州凤凰寺 (5)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扬州仙鹤寺 (6)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新疆艾提尕尔清真寺 (7)青海规模最大的清真寺——青海东关清真大寺 (8)陕西规模最大的清真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