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 |
释义 | 作品名称: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 创作年代:现代 文学体裁:纪实文学 作者:马嘶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研究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书。作者在书中搜寻、发掘、揭示、陈列了20世纪中曾经存在过的一些生活实景,展现出这一百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苦乐悲欢,以及他们在这个泱泱大国中的定位,并且以现代的中国社会作为参照系,提出一些无声诘问,以供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学术史和文学史家,以及那些谋划、制定、执行知识分子政府和分配制度的“为人谋”者们进行较研究之用。 全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北南两大知识群体——北京教授群和上海出版家群、一般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金融货币状况对知识分子生活的影响、著名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37):一般知识分子的薪俸和生活标准、大学教师的经济收入、大学师生的衣食住行、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情趣、著名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青年作家的生活状况;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等。 作品赏析读书人在古代被称为“士”,在现代被称为“知识分子”。其实,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并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士,而且,“士”的含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在商周时代,“士”多指武士,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又多指有学问的人,即“文士”,先秦诸子皆是文士。秦汉以后,士指的就是读书人了。 从古至今,士或知识分子的谋生方式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是自谋职业,一是官家选派。古代的士多有政治抱负,他们把为开明的君主服务作为理想,他们总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这个抱负就是做官。而那些没有机会做官的,便开私塾教授学生,或者逸隐山林,成了隐士。 到了近代,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士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特别是一批年轻的士子出国留学,于是出现了一批批有着新的视野、观念和知识的知识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士遂演变为近代知识分子,壮大、独立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他们在职业结构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元局面,而且基本上是自由择业。 由于士识字而且懂得一般劳动群众所不知道的书本知识,因而自古以来,士的社会地位、生活需求都高于劳动群众。比如《史记·孟尝君列传》所记载的孟尝君的食客冯谖,一见吃得不好,便敲着剑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孟尝君知道了,就给他做鱼吃。一天,冯谖又唱道:“长铗归来兮,出无车。”孟尝君就让他出门坐车子。 到了近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需求更高于一般体力劳动者。他不仅要吃饱穿暖,还要讲求饮食质量、营养;因为有许多社交活动,他要穿长衫,穿西装;他不满足于有个能遮风避雨的住室,还要有个书房、会客室等等。除了衣食住行这些物质生活,知识分子还要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他要买书,看电影,听戏,逛公园,游名山大川,这些,既同他的职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又是他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享受。此外,他还要交朋友,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 作者通过展示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能把该书当作一面镜子,时常照照自己,从中得到某些启迪和教益。书中所引用的材料都是绝对可信的第一手材料,包括从其他书籍、报刊资料中援引的第一手材料以及那些当事人、知情者们的日记、书信、回忆文字等。因此,书中所写的内容虽让现代的读者难以置信,但它们又绝非是子虚乌有的小说家言,而是有事实可证的信史。读者从这些真实的人生故事描述中,能够更多地了解前辈知识分子有血有肉的一生。 作者简介马嘶,原名马守仪。河北丰南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保定地区文化局戏研室创作员,唐山地区《冀东文艺》副主编,《唐山文学》主编,唐山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兼党组书记、名誉主席。河北省作协主席团名誉委员。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芦笛集》、《燕园师友记》,文艺理论批评集《紫骝斋文学论评》,纪实作品《勇敢者的伊甸园》、《负笈燕园》、《学人往事》,专著《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1937年中国知识界》、《一代宗师魏建功》等。论文《当代文学中的流派问题》、《谈河北小说创作的现状和前景》获河北省第一、三届文艺振兴奖,《紫骝斋文学论评》获华北地区首届文艺理论一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