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自传体记忆 |
释义 | 定义自传体记忆指对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 研究历史在记忆领域,和自我有关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当然,早期的心理学家们并没有明确界定自传体记忆的范畴,只是在有关记忆理论的论述中涉及到这一领域。如高尔顿挑出某个单词,然后记录在规定时间内该词所诱发的进入脑海的“观念”,以研究自我思维的多样性,但他的研究无疑已涉及到自传体记忆的诸多方面,即仅有相对很少的事件能被记住;弗洛伊德认为情绪性创伤体验的记忆往往充满着压抑感,其中直接潜伏有神经症,对这种记忆的压抑使之无法进入意识,然而与此相联的情绪却一直持续影响着个体的内心世界。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神经病人困耽于追忆”,其症候是对特殊伤痛体验的滞留和记忆性象征。弗洛伊德虽未就此发展为后人称之为自传体记忆的理论,但他对于情绪在记忆中的作用以及记忆与后继性人格及行为关系的强调,给后来的自传体记忆研究以重要启发。 中国早期心理学家张耀翔先生在1924年《人生第一记忆》一文中提出,“食物,游戏,学问,危险,责罚,病痛,伤感七事,最能记忆”,而这七种记忆内容大都与自我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此可算记载中中国最早的自传体记忆研究。 在十九世纪,高尔顿开创了自传体记忆的系统研究,他发明了早餐问卷和字-线索方法.早餐问卷要求人们描述自己最近早餐的情况,越具体越好;而在他的word-cueing方法中,先向被试提供一个字(线索),然后要求被试回答看到这个字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高尔顿的线索技术被美国的两位记忆研究人员克雷沃第和斯海夫曼挖掘出来并加以发展。他们的包括两个阶段:主试呈现一张词单,要求被试将自传体记忆与每一个词联系起来;在第二个阶段,这组已由被试建立起自传体记忆的词再次被呈现给被试,要求他们回忆相应的事件是多久以前发生的,运用这一方法可得到跨被试不同生命阶段的自传体记忆的分布曲线。 自传体记忆与情节记忆的关系需要澄清的是,自传体记忆和情节记忆这两个术语并非完全一致。 自传体记忆通常被描述为一种情节记忆,因而可以说所有的自传体记忆都是情节性的。但这并不意味所有的情节记忆都是自传体式的。很多情节记忆不是也不会转化为自传体记忆。尼尔森以“昨天中午怎样吃午饭”与“第一次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作对比,对此作了说明:你也许(今天)能回忆出昨天午饭吃的是什么,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可能就记不起来了,除非你昨天的午餐十分特殊;但你可以在很长时间后仍能回忆起首次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时的情景,因为这一事件相对来说对你的意义更为重大一些。两者的这种区别表明,自传体记忆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普通”或日常的情节记忆,但如果得不到进一步加工,这部分记忆将不会成为被记住的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