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紫宸殿 |
释义 | “紫宸”一词时,查找了《汉语大辞典》,该书第九册第817页上,对“紫宸”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宫殿名,天子所居。唐宋时为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在大明宫内。”按照这种说法,唐宋时的紫宸殿都应在大明宫内,这是不对的。唐朝的紫宸殿在大明宫内,而宋朝的紫宸殿则不在大明宫,而在河南开封。大明宫为唐代宫殿,初建于贞观八年(634),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修建的夏宫。工程未完,李渊已死,遂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增建了一些建筑,改名为蓬莱宫。直到神龙三年(707),大明宫的名称才最后定下来。也称东内。唐高宗以后,皇帝多居住在这里。其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北一公里的龙首原上。大明宫内的第三殿即紫宸殿。而宋朝的都城在河南开封。既然都城在开封,那么皇宫就自然而然地设在开封了。据《宋书》卷八五《地理志一》:“东京,汴之开封也。梁为东都,后唐罢晋,复为东京。宋因周之旧为都。建隆三年(962)广皇城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修之。皇居始壮丽矣。”由此可见,宋建皇宫,而是按照洛阳宫殿的图样建造的,连大明宫的图样也没参考。宋朝皇宫的正殿为大庆殿,其北即紫宸殿,是“视朝之前殿也”。 大明宫紫宸殿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 参照建筑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为寝区主殿。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 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 由于入紫宸殿必须经过前宣政殿左右的东西上阁门,故入紫宸殿又称为“入阁”。能够“入阁”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在当时是大臣颇为荣耀的事情。 建筑作用朝参是唐朝在京官员最重要的政事活动。按照制度规定,唐朝朝参有三种不同的举行时间和形式,一种是元日和冬至日举办的大朝会,最隆重,需要有“大陈设”,展宫悬鼓吹,陈车辂舆辇,到时皇帝“服衮冕(冬至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接受群臣客使朝参礼贺(《大唐开元礼》卷97《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其日有“皇太子献寿,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令奏云物,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与供奉官献寿,时殿上皆呼万岁”(《唐六典》卷4《礼部》)。朝会参加者最多,有王公诸亲、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地方上奏的朝集使、周隋后裔介公部公,蕃国客使等,朝贺结束后并有宴会。正、冬大朝会本在太极宫的太极殿,高宗以后因为居住大明宫,所以改在含元殿进行;唐朝后期也改在含元殿后的宣政殿举行。 其次是朔望朝参。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其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呼,促百官就班”。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群官按品级于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仪唱赞下行再拜之礼(《新唐书·仪卫志》)。朔望朝参一般也在宣政殿正殿举行。 最后是常参。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常参则在宣政殿再后的便殿紫宸殿举行。 历史事件据说玄宗将朔望朝参也改成在紫宸举行,宪宗元和以后,更将紫宸殿改作常朝正殿,而紫宸殿之西的延英殿便作为禁中便殿,宰相、常参官奏事都在紫宸。 常朝虽然照规矩本来每日都有,但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下令“许常参官分日入朝,寻胜宴乐”(《唐会要》卷24《朔望朝参》)。安史乱后“诸司或以事简,或以餐钱不充,有间日(即隔日)视事者”(《唐会要》卷57《尚书省》),这就逐渐形成了皇帝单日坐朝,常参官双日不复入阁的制度。 另外如果遇到假日也不入朝,而入朝日每次的时间一般也是固定的。官员们清晨入朝,拜礼加上奏事需要几个小时。所以据说文宗时每遇延英开日,宰臣及次对官先要奏事,“比及退朝已是辰巳之间”(《唐会要》卷60《御史台》)。“辰巳之间”大体是上午九至十一点钟,在此之后,本来是还会有一些部门长官在紫宸殿前东西松树下等候接见,报告公务,后来被御史台以太耽搁时间而奏请取消。这样看来,朝参再晚,也应在午前就结束,让官员回到自己的衙内去办公。 北宋紫宸殿形制规模丹凤门以内,在宫城南北轴线的南部排列着外朝的主要宫殿(轴线从宣德门到主殿大庆殿,内廷不复保持对称格局,这些都是气局不大之处)。南部中轴线上建大朝大庆殿,其后北部建日朝紫宸殿。又在西侧并列一南北轴线,南部为带日朝性质的文德殿,北部为带常朝性质的垂拱殿。紫宸殿在大庆殿后部,而轴线偏西不能对中,整体布局不够严密。但各组正殿均采用工字殿,是一种新创,对金、元宫殿有深远影响。 大殿功用最前面的大庆殿宽九间,东西挟屋各五间,是皇帝大朝的地方;其次是常朝紫宸殿。皇帝诞辰接受百官祝贺之地。望日视朝之地。五天一次由文武百官参与的在垂拱殿或紫宸殿举行的内殿起居之地。 历史事件宋代官制,官、职、差遣分离,“职以待文学之选”。殿学士指诸殿大学士、学士,包括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保和殿,以及曾置而改名的文明殿、紫宸殿、延康殿、宣和殿等的大学士和学士,都是职名。 《宋代事实》记载:郊祀勘箭之仪,不详於《礼志》。太庙、崇宁庙图,紫宸殿、集英殿上寿,赐宴再坐、立班、起居诸图,宫架鼓吹十二按图,尤为记宋代掌故者所未备。至其事迹之异同,年月之先後,纪载之详略,尤多可与《东都事略》、《续通鉴长编》及《宋史》互相参订。 宋代词人方岳:秋入紫宸殿,磨玉写琅玕。 淳熙十六年,孝宗以周必大为左丞相,留正为右丞相。必大入见,孝宗密付一绍兴传位诏书。必大接诏,愕然!孝宗道:“礼莫重于宗庙,朕当孟享,常因病分诣,孝莫大于执丧,朕不得日至德寿宫,尚可不退休么?卿当预拟传位诏书,择日内禅。”必大见孝宗之意已决,不便劝阻,遂退拟诏命。过了数日,德寿宫改重华宫,移吴太后居于慈福宫。必大进陈诏书,孝宗乃颁诏,传位太子,由孝宗吉服御紫宸殿,行内禅礼,太子惇出殿受禅。礼毕,孝宗退居至华宫,仍易丧服。太子惇即位,是为光宗,尊孝宗为寿皇帝圣帝,皇后谢氏为寿成皇后,皇太后吴氏,为寿圣皇太后,大赦天下,立元妃李氏为皇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