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礼贤书院 |
释义 | 简介中文名:礼贤书院 德文名:Deutsch Wilhelm Schule 历史沿革创立礼贤书院德国魏玛传教会(AEPM,中文名称:同善会)传教士卫礼贤[德文名:Richard Wilhelm ,中文名也作尉礼贤]是继德国牧师华之安来青岛传教的。德国占领胶澳之后,出于长期霸占目的,于1898年8月成立了所谓的教育委员会。第二年在东镇和李村成立蒙养学堂。1901年,在附近较大的农村成立蒙养学堂26处。卫礼贤毛遂自荐,提议办一所师范学堂,为蒙养学堂培养师资,颇得德国殖民当局赞赏。随后在胶州路因陋就简办起了德华神学校(礼贤书院前身),招收二三十名学生,卫礼贤夫妇自任德文教师,经费由同善会负担。1903年,学校迁于上海路,正是命名为礼贤书院。 礼贤书院的发展初创的礼贤书院只收中国学生,首届学生只有20余人。次年春天在教堂旁建起校舍,有讲堂和宿舍各一所。1903年又在大鲍岛东山(今上海路)建新校舍。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礼贤书院是早期的新型学堂。1903年,小鲍岛东山(今上海路)新校舍落成,有讲堂、宿舍数10间,招收学生60余人,增设高级德文班,其余学科采取清政府钦定高等学堂章程授课。卫礼贤提出“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1905年添设女学,始称“礼贤女学”,用他夫人的名字命名该校为美懿书院,后改称淑范女学校[今山东省青岛市第七中学]。该校实行德国学制。系青岛第一所招收女生的中学。1910年女校因学生人数增加迁入武定路校舍。1911年学校兴建教学大楼一幢,作为第一、第三教室和物理、化学实验室。1913年在东院建藏书楼,藏书3万余册,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化图书馆之一;创立尊孔文社会 ,学生增至200人。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由瑞士基督教同善会出面办学。1919年由青岛巨商周辑三和总商会捐助年经费,改为礼贤甲种商业学校,学制3年。该校在外语教学中确定以英文为主,把德文定为特别科。1923年该校复改为礼贤中学 。1931年,应社会需要,添设高级工程科[系青岛理工大学前身]。1935年添设高级德文科和初级制图科。该校在抗日战争前夕是青岛私立学校中规模最大、教育水平最高的一所中学。抗日战争开始曾停课一年。1938年11月,学校恢复了高中,后又恢复了初中。 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该校并改为“山东省青岛市第九中学”。是全国中学百年老校之一。 办学历史回顾1900年5月,德国新教传教士卫礼贤在胶州街(今胶州路)开办了一所学校,称之为“德华神学校” (Deutsch―chinesische Seminar)。后来,该校得到德国基督教组织“同善会”的资助,定名为礼贤书院。初创的礼贤书院只收中国学生,首届学生只有20余人。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礼贤书院是早期知名的新型学堂之一。礼贤书院德文全名为:Hoehere Knabenschule des Allgemeinen Evangelisch-Protestantischen Missionsvereins(普通福音新教传教协会高等男童学校), 1905年尉礼贤又开办了两所女子学校,以其妻之名命名的美懿书院(礼贤书院女生部)和淑范女子中学(位于武定路)。1912年两校合并为淑范女子学校,并迁至武定路27号新校舍。美懿书院德文全名为:Maedchenschule des Allgemeinen Evangelisch-Protestantischen Missionsvereins(普通福音新教传教协会女童学校) 1919年改称礼贤甲种商业学校。学制三年。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正式命名为礼贤中学校,由清学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书法家刘廷琛题匾,另一面题“礼门义路”。这一年卫礼贤去北京任德国驻华使馆顾问、北京大学教授。 1923年改名为礼贤中学,设初高中,下设高级小学。 1924年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注册“青岛私立礼贤中学”,学制为四二制。 1928年向南京教育部以“私立礼贤中学”备案,学制改为三三制。 1931年礼贤中学开设高级工程科,后称土木工程科。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相当于中等专业学校。工程科课程除国语、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外,还开有房屋工程学、测量学、力学、机械原理、工程绘图等课程。 1935年又设高级德文科及初级制图科。高中设普科、工程科、德文科。与同济大学签订教育协议,优秀毕业生直接升入同济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工程科招收两个班,报考生源踊跃,又培育出众多人才,礼贤中学向教育部申报,呈请成立青岛礼贤土木工程专科学校(大专),原礼贤中学作为附属中学。国民党政权在解放战争中节节失败,政府风雨飘摇,无暇顾及教育事业,未予备案。 青岛九中历史1952年10月,青岛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礼贤中学,更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 1978年 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省重点中学。 1989年 加挂“青岛外语学校”校牌。 1998年 开办日语班,学制3年。 2000年 学校不再设初中部。 2004年 成为首批初中毕业优秀生推荐直升录取试点学校。 2005年 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 2008年 青岛九中与青岛十一中合并。 2010年 中共青岛九中党总支改为中共青岛九中党委 青岛理工大学历史1952年12月2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以青岛第九中学(原礼贤中学)土木科为基础,创办了“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 1953年6月25日,“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由省改归重工业部领导,定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青岛建筑工程学校”。 1953年9月5日,山东省以济南工业学校土木科二、三年级为基础,在青岛创办了“山东省青岛土木建筑学校”。 1954年8月10日,“山东省青岛土木建筑学校”划归重工业部领导,与“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青岛建筑工程学校”合并,定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青岛建筑工程学校”。 1956年,学校划归冶金工业部领导,定名为“冶金工业部青岛建筑工程学校”。 1958年9月22日,学校升格为“青岛冶金工业专科学校”。实现了从中专到专科的跨越。 1960年升格为本科——山东冶金学院。 1963年6月,冶金工业部决定:“山东冶金学院”停办,改为中专,定名为“青岛冶金建筑学校”。 1972年改为山东冶金学校。 1978年恢复本科建制,更名为“山东冶金工业学院”, 1981年首批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1983年8月2日,“山东冶金工业学院”的隶属关系,由原山东省领导改为冶金工业部与山东省双重领导,以部领导为主。 1985年9月3日,经冶金工业部批准,又将“山东冶金工业学院”改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1985年12月1日,启用“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印章。并请全国著名书法家、书法协会主席舒同题写新校名。 1993年12月24日,国务院学位办学位(1993)40号文,批准我院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批准专业:机械学,结构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3个专业。 1995年,经冶金部批准,原冶金部“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成建制地并入我校。 1998年7月20日,经教育部批准,撤销“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的建制,“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实质性并入“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1998年11月17日,冶金工业部撤销,“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的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与山东省共建、以山东省管理为主,由省教育委员会主管。 2004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我校与青岛盛世华侨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合作举办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2004年,教育部批准我校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 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并取得两个博士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