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紫砂陶艺 |
释义 | 紫砂陶土产于宜兴市丁蜀镇附近的山丘中,主要有紫泥、朱泥及本山绿泥三种。烧制过程中,表面不施釉,天然的陶土色正是它的特色。紫砂陶土可以制成陶壶、陶瓶、陶盆以及雕塑等,其中又以紫砂茶壶为代表。 历史宜兴紫砂陶器的制作历史久远,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魂宝。它不但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在历史上由于文人墨客的参入,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使紫砂陶更赋予文化的气息。 相传宜兴紫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世人称之为陶朱公。至明代中叶,紫砂茶壶开始盛行,时有供春,时大彬等名家。近现代经过老一辈名家的艰苦努力,紫砂茶壶又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品,例如有邵大亨、陈鸣远、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大师。紫砂壶造型多变,兼具实用性及艺术性,是人们非常理想的饮茶器具,它在中国的陶瓷艺术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 发展时期在历史上由于各朝各代的社会背景及使用者的好恶不同,因此每个时期会有某些地方,在形式上有所不同。根据紫砂陶发展的历史特征,有前辈把紫砂陶的器形演变归纳为八个时期: 草创期正德年代以前,以瓦罐、缸器为主,以物用为主。到宋代则有类似茶壶的水壶,以加釉器为多。 初创期自正德至十六世纪末年,约百年历史。金沙僧的作品既无枚章,因此已难能考证实在的器物。 第一期筋纹期以筋纹型作为第一期,如供春之六瓣圆囊壶亦列入筋纹器的话,此期的时间由正德八年,西元1513年至鸣远的十八世纪初为阶段。以整个第一期筋纹型来涵盖整个明末清初,仅可以说筋纹是这个时期独有的特色。 第二期自然型期自然型的说法,应该是器物完全与自然界的花、果、树、草、动物,绝对相象。陈鸣远一生,可以说是自然型的代表,年代从十七世纪初至十八世纪中叶。 第三期几何型期几何型的造型是根据球型、筒型、正方形、长方形及其他几何造型而变化出来的,所有的造型在宜兴来说都难能以一个时期为限,在我们所知的供春六角形宫灯,也是几何形的造型,但通常以几何型来通称年代的话,则被视为以曼生的年代为准,即自十九世纪初至十九世纪中叶的时代。 几个不可特定之型期清初流放造型的特色有筋纹、自然、及圆润的几何型混合在一起,同时由于贴花的兴盛,除小圆壶以外,多半都会混杂着贴花,自顺治始至乾隆,前后约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小壶“阳羡砂壶图志”云:李茂林始创小壶式,实为阳羡小壶之鼻祖。文震亨长物志云: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半升而形制左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就所知名代诸壶高度不超过10厘米,容水量皆不超过300cc,一般以240cc居多。据测量李景康先生所遗的砂壶,称其为小砂壶者,容水量在160cc以下,称中壶者约在160cc以上至360cc以下,大壶为约360cc以上至1000cc以下,超过1000cc则称为巨壶。 加釉加彩期宜兴壶加彩釉,虽有最早始于欧子明或陈仲美之说,然欧子明所作之器皆为罐缸之类,加釉加彩以此为始无可厚非,然加彩壶则应始于康熙之世,约有百年之事,因明代尚无珐琅彩。 分类现在所见的砂壶器型以多种器型交融诸多,通常所见分为: 方器方器是由长短不等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壶,僧帽壶等。其特点为:轮廓分明、线条流畅、平稳庄重,其盖任意调换方向,其线均于壶体对称,与壶口吻合严密。 圆器圆器主要有各种不同方向的曲线组成。其特点为:“圆、稳、匀、正。珠圆玉润、比例协调、骨肉亭匀、敦庞周正。像:掇球壶、仿鼓壶为圆器典型作品。正如“方非一式、圆无一相”所说,千姿百变。 自然型自然型又称为“花货”。是对自然界花、草、果等采用“雕、镂、捏”等技法进行仿制及装饰,造型自然古朴,常见以松、竹、梅为题材诸多。筋纹形:筋纹器特点是将形体的府面作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严密的结构之中。常见有瓜棱、花瓣等式样。其作品特征为:上下对应、身盖齐同、纹理清晰、深浅适度、形体和谐。如:半菊壶、瓜棱壶等。 成型工艺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清末时期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同时还为造型的平面变化提供条件,这就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壶盖的制作最能显示出其工艺技术水平。圆形壶盖能通转而不滞,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也没有落帽忧;六方壶盖,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上,均能吻合得天衣无缝。所有这些独特的高难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 制作砂壶的成型工艺,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的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认识的凭据之一。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另外也有制壶大家仍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他们所制作的壶已达到炉火炖青的境界,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著名紫砂学家顾景舟先生在谈到紫砂鉴定时曾讲过“成型手法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每个制壶家作壶嘴及壶把的方法不同,都有个人的风格。到了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而此时期的砂制细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当然手感也极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