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紫金鹃 |
释义 | 紫金鹃(学名:Chrysococcyx xanthorhynchus)是一种羽色艳丽的小形杜鹃,体长约17cm。雄鸟头、颈、胸和上体辉紫色,腹白色,具紫蓝色横斑;雌鸟上体淡铜绿色,下体白色,具淡褐色横斑。而相似种翠金鹃雄鸟上体和胸辉绿色,腹白色而具绿色光泽;雌鸟头顶至后颈棕栗色,其余上体铜绿色。区别甚明显。主要以昆虫、幼虫、甲虫为食。多单只在森林中树冠上层的枝叶间活动,有时也活动于平原森林,已为稀有鸟类。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西部和南部西双版纳;以及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缅甸、中南半岛、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中文学名:紫金鹃 拉丁学名:Chrysococcyx xanthorhynchus 别称:紫鹃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鹃形目 科:杜鹃科 属:金鹃属 亚种:4种 命名者及时间:Horsfield, 1821 英文名称:Violet Cuckoo 外形特征紫金鹃雄鸟头、颈、上胸和其余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均为辉紫色。最外侧一对尾羽两翻具成对排列的白色横斑。两翅内翻黑色,下体自颏至胸辉紫色,胸以下白色,具紫褐色横斑。 雌鸟上体淡铜绿色,具金属光泽;头顶稍暗;翅内翻具一斜形栗色块斑;尾羽中央一对与上体同色,其余尾羽栗色,具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外朔沿羽干有黑白二色所形成的斑点。头侧、颈侧、颏、喉和整个下体白色,有淡褐色而具铜色光泽的横斑。其中在颏、喉处横斑较窄较密,在近肛处最宽而稀疏。幼鸟上体呈棕色和褐色相间横斑,下体白色,具褐色横斑。 虹膜红色,眼周绿色而有红环。嘴橙黄色或亮黄色(♂),或为苍黄色,嘴峰及嘴基灰色(♀)。脚褐绿色,爪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19~25g,♀21~28g;体长♂174~176mm,♀179mm;嘴峰♂15mm,♀15~19mm;翅♂102~106mm,♀97~100mm;尾♂74~76mm,♀73~81mm;跗蹠♂13~15mm,♀13~15mm。(♂雄、♀雌) 生活习性紫金鹃栖息于低山常绿阔叶林、山麓平原树林和林缘疏林及灌丛地带。性怯,在树枝间悄悄移动捕食昆虫,或斯文地栖于无遮掩的高树顶鸣叫。多单只或成对活动。喜欢栖息于树顶端高处,极不易观察。鸣声高而清脆,为二声一度,其声似“kie-vik,kie- vik”,常在爬高飞行时发出;也作尖而悦耳的颤音,音调下降但速度加快。主要以昆虫、幼虫、甲虫为食。紫金鹃在云南为夏留鸟,该鸟在印、巴等地的居留情况也不清楚,认为可能是留鸟,也可能是游荡鸟或者地区性迁徙鸟。故紫金鹃的居留情况需要更多的观察资料才能确定。 分布范围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汶莱,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全世界共有四个亚种,中国仅分布有一个亚种,即指名亚种C.x.xanthorhynchus,分布于云南,该亚种还在印度东北部到东南亚、婆罗洲和爪哇有分布。其余三亚种为:缅甸亚种C.x.limborgi,分布于缅甸南部;邦吉亚种C.x.bangueyensis,分布于马来西亚邦吉岛;菲律宾亚种C.x.amethystinus,分布于菲律宾。 繁殖方式紫金鹃在印度等地的产卵期为4-6个月,该鸟自己不营巢孵卵,通常将卵产于太阳鸟科鸟类和扇尾莺的巢中,由别的鸟代孵代育。种群状态与保护数量稀少,应注意保护。 保护级别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