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状元楼 |
释义 | 状元楼酒店位于中国古城南京著名的秦淮风光带中心区域--夫子庙,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国际五星级饭店。酒店拥有各种高档客房500间套,中西各式高雅餐厅,以及完善的健身、康乐、会议服务设施和购物中心;交通十分便利,距机场、车站、码头不超过30分钟路程。宾客光临,将亲身感受到“东方古典风采和中国状元气派”。 宁波状元楼简介宁波状元楼宾馆原称宁波状元楼,坐落在宁波市区东门口,原址在江北岸三江口畔。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以经营正宗甬帮菜扬名。 状元楼传说相传,是日有两客地举人赴京赶考路经 甬城,上这家酒楼临窗对江小酌。酒酣耳热之际,跑堂送上一盘"冰糖甲鱼"。两人看去盘中青黄相映,油汁紧裹鱼块,入口绵糯,香、甜、酸、咸各味俱全,禁不住绝口称妙。问跑堂:此系何菜?跑堂看他俩一身读书人打扮,一副赶考行头,就随机应变,暗送吉利说:"此乃'独占鳌头'也!"两举人听之好不开心。事有凑巧,其中一举人果然金榜题名,中了状元。在衣锦还乡途中特地重登此楼,提笔挥毫,写了"状元楼"三字,让店家作招牌。从此,楼以菜扬名,菜为楼增色,生意更加兴隆,光顾者多为仕宦缙绅。 状元楼历史至1936年状元楼移至日新街16号,为有三楼五开间门面,由28名员工合股经营,顾客多为工商、金融、军政各界及来自客商。1946年,蒋经国曾两次携妻光顾就餐。同年又迁至新江桥南堍江厦街4号。1949年9月,店房遭国民党飞机轰炸倾坍。后由10名职工合资在江北岸新江桥旁开设"甬江状元楼",但经营惨淡。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营业有所转机,但规模较小。1959年10月1日,国庆十周年,时值中午,当游行队伍经过,食客瞬间拥向窗边观看,致使术结构二楼房屋超负荷倒坍而闭歇。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一些老宁波和海外游子期待"何日重登状元楼,伴旧把盏话春秋"。 更换名称1985年10月,由宁波市政府和香港甬港联谊会牵头,宁波市饮食服务公司与港方合资在中山东路和义路口重建落成,定名"宁波状元楼股份有限公司"。共有经营场地1100平方米,建古典宫庭式门楼,大堂宽敞整洁,包厢高雅舒适,装有中央空调,使状元楼重振英姿,迎来了侨胞"重登状元楼,品尝家乡菜"的盛况。"船王"包玉刚曾在此设宴款待家乡父老。1992年,状元楼股份有限公司改由市饮服公司(市东亚集团公司)独资经营,并兼并了毗邻的明州大旅社,再度投入巨资,扩建、装修,更名为"状元楼宾馆"。 其他相关1995年国家内贸部授予"中华老字号"金匾。 宁波“状元楼”2009年7月8日重新开张 余秋雨手书的店名、清一色红木家具、历代宁波“状元”的画像……昨天中午,位于和义大道的老字号“状元楼”酒店举行开张前的试菜品尝会。据悉,7月8日,尘封8年的甬上名馆“状元楼”将重新开业。 “状元文化”气氛浓 位于和义大道购物中心的“状元楼”酒店正门上,由宁波籍著名学者余秋雨题写的“宁波状元楼酒店”七个大字熠熠生辉。 一走进店堂,一股浓郁的状元文化扑面而来。余秋雨创作并题写的“题状元楼”挂在大堂一侧,文中对老字号“状元楼”大加赞叹,开头就写道:“天下口味因地而异,而味中之味必在物阜市通之处,吾乡宁波正适其选,选中之选则为状元楼也!” 酒店大堂上方挂着著名学者冯骥才手书的“状元在此”四个大字。下方有一张金榜,上有自科举制实行以来历朝历代的654名状元的名字,大堂中央放着古时状元的官轿以及考生赶考的食盒、状元篮等。 2000年,“状元楼”酒店停止营业后,老“状元楼”的牌匾一直闲置,如今这块老牌匾被挂在酒店二楼大堂,经过8年沉睡,重新焕发光彩。老牌匾下面展出了不少老“状元楼”曾用过的菜谱、桌布等实物。据介绍,即将于下月8日开业的“状元楼”酒店营业面积3000多平方米,包厢全部采用红木家具,包厢里还挂有宁波历史上13位状元的画像。 力求打造甬菜经典 擅做“冰糖甲鱼”等正宗甬帮菜的“状元楼”曾给不少“老宁波”留下过美好的记忆。在重新开业的“状元楼”,顾客能吃到啥?昨天的品尝会现场,冰糖甲鱼、雪菜大汤黄鱼、苔菜小方烤等经典菜肴又被端上了餐桌,另外还有宁式鳝丝、盐水海虾、春卷等宁波特色菜。 “‘状元楼’最富盛名的冰糖甲鱼、雪菜大汤黄鱼、锅烧河鳗、网油包鹅肝等十大名菜肯定会保留,同时也将挖掘一批创新甬菜,丰富‘状元楼’的菜式。”“状元楼”掌门人——宁波石浦酒店管理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苏林介绍,重新开业的“状元楼”将以“状元文化、甬菜经典”为宗旨,不论是菜肴的选材和做工都要求严格。以“冰糖甲鱼”这道菜为例,由于野生甲鱼资源稀缺,每天只限量供应,宁缺毋滥。 新开业的“状元楼”定位中高端,专门在鄞州设立了原料基地,酒店采用的蔬菜、猪肉、活鸡等原料都是自产,以保证原料的品质。 流坑状元楼状元楼位于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境内 状元楼是为纪念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流坑董氏第八世、文肇·渊派裔孙、恩榜状元董德元所建。当时,乐安尚未建县,流坑村隶属吉州永丰县的云盖乡。董德元是永丰建县( 1054年)后考中的第一位状元。当年,永丰县令吴南老为了纪念这一盛事,显示地方的荣耀,即在永丰县城的恩江之畔兴建了状元楼,并为之作诗以贺: 龙头夺得锦标归,雅称高楼大字题。 冠世文章亲帝选,惊人身价与云齐。 上光华盖峰三叠,下瞰仙源水一溪。 此去蟾宫应不远,诸公继踵上天梯。 董德元的同科进士,后成为理学大家的朱熹为之题书“状元 楼”匾。永丰的状元楼,在庆元三年(1197年)重修时,流坑进士、理学名士曾丰为之作记,后又经多次重修,并在明代一度改名为“三元楼”,至清道光间又复名状元楼,现存建筑基本上为近代之物。 在董德元中状元的第二年,即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建置乐安县,流坑所处的云盖乡划归抚州乐安县管辖。在此不久,流坑董氏为光耀门庭,激励子孙,便仿照当时永丰县的状元楼在自已的村中兴建“状元楼”。 流坑状元楼特点流坑的“状元楼”,位于村西龙湖西岸的棋盘街旁,地处古代流坑村落的制高点,坐西朝东,为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重楼。楼平面为正方形,下层前、后辟拱门,形成东西通道,是流坑古时出入村的主要道口之一,古道旁竖旗杆的花岗岩石犹存。其前门的右侧有转折式木梯通往二楼檐廊。檐廊四周相通,中间部分装有隔屏,上有麒麟、灵鹿等图形彩绘。中心部分为神阁,前置供桌,内设神龛,上置状元董德元的牌位,以供祭奉。后来,董氏为了显示家族科宦之盛,将北宋太了太保董淳、御史大夫董敦逸、武状元董藻和明代刑部尚书董裕这四位家族中科宦显赫人物也立牌从祭于状元楼。神阁的门楣挂着朱熹所题书的“状元楼”行楷书大匾,阁柱上分挂有一木刻行书联:“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其书遒劲有力,典雅端庄,虽经翻刻和漫长岁月风雨沧桑,风韵犹存。 “状元楼”设计奇特,装修独具韵味,外观显得古朴庄重、气势轩昂,内构小巧玲珑、古朴典雅。自南宋以来,历经维修,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经大修,但其平面布局和基本构架仍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南宋旧制。状元楼上的匾联及彩绘也非南宋之物。800多年来,朝代更替,流坑屡遭兵祸,状元楼未被破毁,带着它不同时代的痕迹,遗存至今,实为幸事。 登游状元楼,必观神阁,看那古旧斑驳、纹痕显露的木壁和特具古韵遗风的匾、联、神龛、供桌,给人一种古雅、庄重、肃穆之感,身置其中,使人对人文俊彦的仰慕之情和历史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走出神阁站在状元楼匾前,凭栏向东眺望,那又是另一番感受。远处,东华、梅岭群峰竞秀,薄雾缭绕;近处,古村主体尽收眼里,村边古木参天,湖水如镜,树影屋影倒映其中。风景亮丽,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董德元,为永丰县的第一名状元,也可认为是乐安县惟一的状元,官至参知政事,封庐陵开国子。只因依附秦桧,使得他的人生旅途有着不光彩的经历。虽然如此,在流坑千余年历史中,董德元以其科名最高、官职最大、爵位最崇,给家族带来了极高的声望,是流坑历代众多为官者所不可相比的,在永丰和乐安的历史上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董氏一直为有这位状元郎而自豪。作为董氏门户的象征,状元楼一直耸立在流坑的村西口,而董德元一直成为董氏子弟科举仕进的榜样,以此激励代子孙为功名不息追求。 淮安状元楼人物简介沈坤(1507-1560)字伯生,一字伯载,号十洲,是淮安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并且是一位抗倭民族英雄。嘉靖38年(1559),他因母亲去世在家守孝,看到倭寇屡次入侵,蹂躏祖国大地,自发地散去自己的家资,募集民兵“自教练之”,抗击外侮。因为打仗时“官兵且却”,而他则“亲当矢石”,屡打胜仗,人们便亲切地称他的军队为“状元兵”。状元楼与埋倭墩都是与他抗倭有关的古迹。 其他相关淮安城区与状元沈坤有关的遗迹有三处,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2“建置”记载:“状元楼坊,为沈坤立”(在新城),“状元坊(在竹巷)为沈坤立”,“状元里街东起新城城根,西止姜桥,中名竹巷。” 状元楼本有二处,一在竹巷,一在新城南门。竹巷状元楼,本沈坤故居。山西盐商阎氏原住在这条街上沈宅附近,其后裔著名朴学大师阎若璩、阎咏父子均在此住过。陈其年《四六集·赠送阎梓勤二十初度》诗自注云:“梓勤(阎咏字)居淮之竹巷状元里。案今竹巷状元楼西首之巷,名阎家过道,即百诗先生父子故里也。”(转引自张穆《阎若璩年谱》卷一)阎咏《左汾近稿》在明大学士丘溶《过山阳》诗“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句后注云:“西湖嘴在运河东岸,距余家状元里仅二百步。余尝笑此谓成、弘之西湖耳。”(引同上)后来沈坤的故宅易主,为安徽盐商程氏所得。李元庚《河下园亭记·可继轩》云:“(可继轩)程眷谷先生宅,在梅家巷头……相传是宅为沈祭酒故居。”原有自注:“见《枣花楼诗集》”宅门以内,前为“斯美堂”,向东八角门内,面南者为“策竹堂”,后为“兼山堂”,再后为“新厅”,又后曰“听汲轩”,旁即“可继轩”。兼山堂后有楼,其裔孙禹韭得龄题曰“枣花楼”,所著诗集即以楼名。程得龄《与九湘舟茂才》诗序云:“余祖居在竹巷中,相传为明祭酒沈伯生坤故宅。巷东旧有楼,俗呼‘状元楼’,久圮。甲戌(嘉庆19年,1814)夏,重加修葺。” 这座状元楼是明代就有的,还是后来改建的,现在说不清楚。王天池《沈十洲先生垂永录·城外状元楼》云:“竹巷之状元楼未载志乘,惟康熙22年邑人胡天放先生所撰《魁星楼记》有云:‘与状元里楼、广惠楼相为犄角’,可见此楼创建尚在魁星楼之先。殆状元卒后,里人思其功,恤其冤,即建楼里门以表之欤?胡先生所撰《记》勒石魁星楼下,可为确据,惜倡造岁月无易恸耳。”按此推测,是楼当建自明代。王天池又云:“嗣游阜邑,于友人废书中得诗草四纸,系杂录前明及国初人游观咏物之作。诗多散见各书,惟北沙陈守让诗五首有关吾乡文献,亟录而存之。题为《淮上元夕》,其第四章云:‘是处危楼俯列城,九寰如镜久时清。登临不作筹边想,箫鼓声醉太平平。’自注云:‘城外里中各楼,均备倭时所建,昼以瞭望,夜以警察。今恬熙日久,用以游观,灯炬蝉联,歌管喧咽,足为太平盛事。’谨按,注言城外各楼均状元团练乡兵时创造;状元里楼逼近里门,更必状元所缔造。状元卒后,里人思其功,即备倭之楼以祀剿倭之先哲,无可疑者。胡先生《记》中有‘相为犄角’及‘击柝相闻’语也。”按此记载,此不仅为沈坤故宅,而且还是当年御倭的军事工事之一。另有记载说,当时称此为“御倭屯瞭所”。 河下状元楼历尽沧桑,几经维修。李元庚《梓里待徵录》上卷“状元楼”条云:“相传为前明沈祭酒先生读书处,里人即于此设栗位祀之。道光初年,楼欲圮,邻人遂毁去。嗣程君道南捐赀购木四作柱,上覆以瓦。适程君物故,工遂止。咸丰壬子(1852),王君月航天池、殷君沚南自芳、程君秀峰锺、答卷君训忠德基、吴君澹泉兆登诸君子,募赀修复之。始则于每岁3月12日一祭,是日为先生诞日(按当为忌日)。后改为春秋二祭,合乎祀典。”当时他们不但修了状元楼,而且还将有关沈坤的资料编成一本《沈十洲状元楼垂永录》,而出资修建状元楼的人及其出资金额,全部附录于该书之后。状元楼修好以后,他们绘制沈坤像供奉其中,按时祭祀,还曾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倚马成文,上马杀贼;国子师表,天子门生。 第二年,在沈生日时,他们经官府同意,开始用乡贤礼仪来祭祀。 这一年,人们还在湖心寺侧发现了沈坤于明嘉靖25年所撰《漕抚王公遗爱碑》。原碑当年立在湖心寺旁的王公祠内。后黄河泛滥,王公祠被水冲垮淤没,石碑不知去向。这次重修状元楼时,被农民从运河中发现。予是,便被移置到新修的状元楼中。民国23、24年此碑被当时驻军弄到灵惠桥码头,石碑半在桥堍,半在小河码头。石碑今已残缺,残石存市博物馆。 河下状元楼面南,可以眺望萧湖和运河风光。王天池《沈十洲先生垂永录·状元楼余事》云:“楼南有窗,直向状元里巷。凭窗南望,正当运堤小坝。东偏堤外,帆樯林立,小车轣辘,行旅肩摩。以及云树苍茫,万家烟火,荻庄紫藤,俱历历如绘。”他准备绘制一幅“沈楼帆影图”,作为河下风景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淮安时,尽毁沈坤抗倭遗迹。河下状元楼首当其冲,自此一直未有恢复。 新城状元楼即新城南门楼,为沈坤早年读书处。沈坤抗倭被诬瘐死,人们为了怀念他的抗倭功绩,便将他原来读书的住处修好,也取名状元楼。吴玉搢《山阳志遗》云:“新城……南门楼名状元楼,以卫人沈十洲大魁天下。旧有邑人熊斗阳所书‘状元楼’额。楼圮,额遂不存。”乾隆《山阳县志·建置》云:“旧传新城南门为祭酒沈坤读书处,楼上有‘状元楼’匾,为邑人熊斗阳署书。”熊斗阳是淮安书法家,字写得很好。《续山阳诗征》转引倪启运《山阳旧事》云:“神宗时,有熊斗阳善书,如西门内‘何天之衙’、天妃宫之‘君子堂’、新城南门之‘状元楼’皆庄重有丰神。”新城状元楼早毁圮,加之城市改造,城墙拆毁,遗迹已无法寻觅了。 埋倭墩,一名埋倭山,在淮安顺河乡境内。这是当年大胜倭寇的地方。 嘉靖38年(1559)4月,倭寇由吴淞流窜南通狼山,北犯淮安,惨杀平民无算。内有一酋,身长9尺,头大如瓮,手挥双刀,骁勇异常。官兵大河卫萧指挥、苏千户与之作战,皆败死阵前。后来状元兵增援上来,终于打退倭寇。其中有一支倭寇向淮安城西逃走,沈坤率状元兵紧追不放,一直追到金牛墩,终于将这股倭寇消灭。倭寇退据庙湾,复又向淮安窜犯,淮安全城官兵、百姓都非常恐慌,所有城门都日夜关闭。当时李遂的人马有5万7千余人,分成17个大营,李遂的儿子李材也在军营中,另募兵勇3千,加上沈坤的状元兵,力量是很强大的。只是官兵庸碌无能,临阵发慌,所以不容易打胜仗。沈坤提出一个建议:倭寇由东面来犯,必从姚家荡(今顺河乡境内官路、丁姚、胡宋三村地)经过,在那里打一个伏击战,定能一举全歼倭寇。李遂很赞成这个意见,立即与沈坤研究作战计划,分兵悄悄地埋伏予姚家荡的各个隘口,形成一个很大的口袋阵。4月19日倭寇果进入姚家荡伏击圈,从寅时战到申时,斩杀倭寇478人。倭寇退到姚庄,我军纵火焚庄,又杀贼270余人。倭寇又逃往陈庄,复追赶斩杀74人,余倭退守庙湾而去。海道副使刘景韶督兵追击,水陆兵四面环攻庙湾,通政使唐顺之参加督战,李遂又留下胡宗宪招募的山东兵2500人参战。几方面的人马合围作战,终于在5月24日夜全歼余倭,江北倭患从此平定下来了。 抗倭战争胜利结束以后,沈坤将姚家荡战场的倭寇尸体弄到一起,挖了一个个深坑进行集中掩埋。上面筑起高墩,名之曰“埋倭墩”。形似小山,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埋倭山”,遗址在今顺河乡丁姚村第5组。后来那里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因而将一部分切到渠南复兴乡墩郎村境内。埋倭墩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好欺侮的,凡是侵略我国的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