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注疏 |
释义 | 词目:注疏 拼音:zhù shū 基本解释 [notes and commentaries] 古籍的“注”和“疏”的合称 《十三经注疏》 详细解释 1. 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宋 人将十三经之 汉 注 唐 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唐 韩愈 《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官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以臣所见,堪任御史、太常博士。”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国史云:‘ 庆历 以前,学者尚文辞,多守章句注疏之学。’”明 董其昌《袁伯应(袁可立子)诗集序》:“盖隆万之间,士子尺寸功令,宋人注疏之外一步不窥。”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舍注疏立异论》:“若舍注疏而立异论,不可辄许。”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儒家的精神、 孔子 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是已经歪变了的。” 2. 记述,记载。 《三国志·蜀志·杨戏传》:“其 戏 之所赞而今不作传者,余皆注疏本末於其辞下,可以觕知其髣髴云尔。” 晋 袁宏 《<后汉纪>序》:“末吏区区,注疏而已,其所称美,止於事义。” 3. 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盖举子专诵 王氏 章句,而不解义,正如学究诵注疏尔。” 明 庄元臣 《叔苴子》卷六:“注疏非不能解经也,习於成解而废夫研寻,则人之得之也不深。” 清 昭连 《啸亭杂录·陆中丞》:“公所著《切问斋丛书》,皆选本朝诸名臣奏疏见诸施行者,各分门类,其注疏尤详备。” 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合称注疏:《十三经注疏》。自汉以来,释经之书,有传、经、解、学等名目,今通谓之注。唐太宗诏孔颖达与诸儒,择定五经义疏,敷畅传疏,谓之正义,今通谓之疏。南宋以前,经疏皆各单行,至绍熙开始有合刊本,合称注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