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 |
释义 | 盐酸柔红霉,通用名: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分子式(化学式):C16H24N2O·HCl,曾用名:注射用盐酸正定霉素,是一种红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易溶于水和甲醇,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用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其他肿瘤。 药品说明(药品简介 规格 性状 适应症 药物相互作用 药代动力学 贮藏 包装 有效期 执行标准 进口药品注册证号) 药品用量及说明(药物毒理 用法和用量 药物过量 用药说明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儿童用药 老年用药 不良反应 禁忌 注意事项) 药品说明药品简介通用名: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 曾用名:注射用盐酸正定霉素 英文名:Daunorubicin Hydrochloride for Injection 每支含盐酸柔红霉素20mg(效价)和D-甘露糖醇100mg。 本品的主要成分盐酸柔红霉素,化学名称为:5,10-并四苯醌,8-乙酰基-10-[(3-氨基-2,3,6-三去氧-a-L-来苏己吡喃基)-氧]-7,8,9,10-四氢-6,8,11-三羟基-1-甲氧基的盐酸盐。 本品为红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易溶于水和甲醇,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 规格20mg 性状本品为桔红色疏松冻干块状物。 适应症用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其他肿瘤。 (1)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无论是单一使用柔红霉素或者与其它抗肿瘤药物合用,柔红霉素均适用于治疗该病的各个分期。亦用于治疗早幼粒性白血病。 (2)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用柔红霉素治疗该病,缓解率很高,但由于其副作用大及尚有其它有效治疗方法,故柔红霉素只适用于那些对其它药物已产生耐药的病例。在急淋急性期联合使用柔红霉素,强的松和长春新碱已证实十分成功。 (3)其他肿瘤:已观察到柔红霉素对神经母细胞瘤及横纹肌肉瘤有良好的疗效。 药物相互作用可与泼尼松、阿糖胞苷或长春碱等合用,以增加其疗效。 不相容性: 有报道柔红霉素与肝素钠不相容,会导致药物在溶液中或和铝产生沉淀。盐酸柔红霉素溶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溶液、安曲南、别嘌醇钠、氟达拉滨、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氨茶碱等混合不相容。柔红霉素可以和其它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但建议不要在同一注射器中混合。 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它形式的相互作用 柔红霉素经常与其它细胞毒药物联合用药。作为化疗方案的一部分与具有相似药理作用的药物结合,会增加毒性,而且应特别考虑骨髓抑制。柔红霉素与有心脏毒性和作用于心脏的药物合用应在治疗过程中特别监控心功能。合并使用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也将影响柔红霉素的毒性和/或药效。 药代动力学药物学研究以核素标记柔红霉素显示:静脉注射后抗生素的血浆廓清迅速升高,抗生素迅速降低到某一血浆浓度水平,即得以稳定维持较长时间。柔红霉素迅速与各组织结合,特别是那些富于核酸的组织,比如脾脏、淋巴结和骨髓,并从这些组织中释放进入血循环。正如FIourimetric方法所确定,经泌尿系统排泄的量,七天内占摄入量的15%。经胆道排泄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肝功能受损后,将减慢排泄,从而使该药聚积于血和组织中。柔红霉素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贮藏密闭,阴凉干燥处保存。 药物溶液须避光保存。室温下24小时或4~10℃温度下48小时,药物保持稳定。 药物应远离儿童贮放。 包装玻璃瓶 包装规格:1瓶/盒 有效期36个月 执行标准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20000486 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40349 药物分析方法名称: 盐酸柔红霉素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应用范围: 本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柔红霉素(C27H29NO10·HCl)的含量。 本方法适用于盐酸柔红霉素。 方法原理: 供试品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溶液,进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离,用紫外吸收检测器,于波长254nm处检测盐酸柔红霉素吸收值,计算出其含量。 试剂: 乙腈 仪器设备: 1. 仪器 1.1 高效液相色谱仪 1.2 色谱柱 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理论塔板数按柔红霉素峰计算不低于1500,柔红霉素峰与柔比多星峰的分离度应不小于2.0。 1.3 紫外吸收检测器 2. 色谱条件 2.1 流动相:乙腈 水 =38 62,用磷酸溶液调节pH值至2.2±0.2。 2.2 检测波长:254nm 2.3 柱温:室温 试样制备: 1. 称取供试品 精密称取本品约适量。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适量,加流动相溶液溶解并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摇匀,即得。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将供试品加流动相溶液溶解并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摇匀,即得。 注:“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操作步骤: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 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用紫外吸收检测器,于波长254nm处测定柔红霉素的吸收值,计算出其含量。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二部,p.557。 药品用量及说明药物毒理柔红霉素为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动物试验表明它对小鼠L1210白血病有延长生命的作用,并且对氨基甲叶酸、6-巯基嘌呤及5-氟尿嘧啶耐药的细胞株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另外,它对吉田肉瘤大鼠有延长生命的疗效,并且对环磷酰胺、三乙烯硫代磷酰胺、6-巯基嘌呤、5-氯尿嘧啶、丝裂霉素C及色霉素A3耐药的细胞株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柔红霉素作用机制在于细胞的核酸合成过程,能直接与DNA结合,阻碍DNA合成和依赖DNA的RNA合成反应。 柔红霉素是一种强效的抗白血病制剂。作用机制与该药可与DNA结合及抑制核酸合成有关。柔红霉素同样具有中等的抗菌活性及某些免疫抑制活性。细胞培养研究表明:它具有迅速的细胞膜穿透力及抗生素在核周染色质中有显著的聚积力。曾有报导,该药可迅速抑制核酸合成及有丝分裂,并致染色体异常。体内实验表明,柔红霉素同时抑制小鼠和大鼠体内试验性实体瘤及试验性腹水肿瘤的生长,明显地延长了这些动物的生存时间。 柔红霉素的LD50对于小鼠、大鼠和狗分别为17.3~20.0mg/kg、13.0~15.0mg/kg和5.0mg/kg。单次给药后主要靶器官为血液淋巴细胞生成系统和消化道,特别是狗的消化道。兔、狗和猴进行重复给药后的毒性研究表明,柔红霉素在这些物种的主要靶器官为血液淋巴生成系统,胃肠道,肾,肝脏和生殖器官,亚急性和心脏毒性研究表明柔红霉素对所有实验动物均有心脏毒性。大多数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柔红霉素具有基因毒性,生殖器官毒性,对大鼠和兔有胚胎毒性及对大鼠的致畸作用。没有关于动物出生前后时期使用柔红霉素的信息以及该化合物是否随乳汁排泄。与其它蒽环类抗生素和细胞毒类药物一样,对大鼠有致癌性。毒性研究表明,该药物的溢出会导致组织坏死。 用法和用量本品供静脉注射或滴注,临用前每支加10ml注射用生理盐水溶解。成人一个疗程的用量为0.4-1.0mg/kg(体重),儿童为1.0mg/kg,一天一次,共3—5次,连续或隔日给药。停药一周后重复。总给药量不超600mg/平方。柔红霉素口服无效。须避免肌肉注射或鞘内注射。只能静脉注射给药。应先点滴生理盐水,以确保针头在静脉内,然后才在这一通畅的静脉输液管内注射柔红霉素。这项技术可减少药物外渗的危险性及保证在注射完毕后可冲洗静脉。柔红霉素切不可与肝素混合,因这类药物在化学性质上不相配伍,可产生沉淀物,柔红霉素可与其它抗白血病药物联合应用,但切不可用同一针筒来混合这些药物。 单一剂量从0.5mg/kg至3mg/kg。0.5mg~1mg/kg的剂量须间隔1天或以上,才可重复注射;而2mg/kg的剂量则须间隔4天或以上才可重复注射。虽然很少应用2.5~3mg/kg的剂量,这个剂量须间隔7~14天才可重复注射。每个病人需要注射的次数不同。每个病人应根据各自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应根据各自的血象和骨髓象情况来调整剂量,亦应考虑与其它抗肿瘤药物合作时,应调整剂量。无论成人或儿童,总剂量不能超过20mg/kg(见注意事项)。肝功能不良的病人须减量,以避免药物毒性的增强。 药物过量单次高剂量柔红霉素会导致急性心肌变性(24小时内)和严重的骨髓抑制(10~14天内)。在此期间应用支持疗法帮助病人渡过这一时期。蒽环类药物过量使用,发现六个月后有延迟性心力衰竭。如发现有心力衰竭迹象,应对病人严密观察并按常规方法处理。 用药说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动物实验(小鼠)中有致畸报告。孕妇或可能妊娠的妇女禁用。 2.避免给哺乳期妇女用药,必须用药时应终止哺乳(尚未确定哺乳时用药的安全性)。 儿童用药 1.儿童用药时,应特别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慎用。2.对儿童及生育年龄的患者,如必须给药,应考虑到对性腺的影响。 老年患者用药 本药主要经肝脏代谢,老年患者肝脏功能等生理功能减退,慎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对于怀孕妇女,没有足够的控制良好的研究,虽然少数妇女在妊娠的中-末期使用柔红霉素产下正常的婴儿。但是有实验数据表明柔红霉素对胎儿有伤害。一般来讲,建议对于怀孕和哺乳期的病人不要使用柔红霉素;对于必须使用柔红霉素治疗的育龄妇女,应评估其对胎儿的潜在危险并告知病人在治疗期间避免怀孕。如其它抗癌药物一样,柔红霉素对动物有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因具有致突变作用,柔红霉素能诱发人体精子染色体的损伤,因此,男性病人使用柔红霉素时应采避孕措施。 儿童用药柔红霉素的给药剂量一般按照病人的体表面积计算(m),但对于小于2岁的病人(或体表面积小于0.5m),建议采用体重(kg)代替体表面积计算用量。 柔红霉素诱导缓解儿童的急性粒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联合治疗中柔红霉素的剂量范围为0.5~1.5 mg/kg/次(25~45mg/m/次),给药频率取决于治疗方案。 老年用药对于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病人,柔红霉素单独给药时应减至45mg/m,联合给药时应减至30mg/m。 不良反应1.心肌损伤、心电图异常、心动过速等。总投药量超过25mg/kg时可致严重心肌损伤。 2.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贫血、粒细胞减少,出血。 3.过敏;发烧、皮疹。 4.肝脏损伤。GOP、GPT、AI-P升高,黄疸。 5.肾脏损伤。BUN升高、蛋白尿。 6.消化器官。溃疡性口腔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7.脱发。 8.倦怠、头痛、眩晕等精神症状。 9.畏寒,呼吸困难等。 骨髓抑制及心脏毒性是最重要的副作用(见【注意事项】)。脱发是常见副作用,不过治疗停止后可恢复正常。口腔炎如果不是由于肿瘤本身所表现的,会在注射药物5~10天后出现,其特点是溃烂区域的疼痛,特别是在舌两侧及舌下粘膜区域。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如果注射柔红霉素时发生药物外渗会导致严重的坏死。有报道,选用小静脉或一条静脉重复多次注射,可造成静脉硬化症(见【给药途径】)。 禁忌1.心脏病患者及有心脏病史的患者。 2.对本药有严重过敏史患者。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资料总结显示,柔红霉素因有增加心脏毒性作用的危险而不适用于那些有心脏病史的病人。所以对有严重或有潜在心脏病患者,不提倡用该药。对有严重感染患者亦不提倡用该药。 注意事项1.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测血象、肝功能及心电图变化,异常时应减量或停药。 2.本药只能用于静脉注射。 3.静脉注射时应注意部位和方法,尽可能慢,以防止引起血管疼痛,静脉炎和形成血栓。 4.静脉注射时应注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组织损坏和坏死。 在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期使用柔红霉素的病人须住院,治疗在持续的监控下进行。 柔红霉素可迅速溶解肿瘤细胞而致血中尿素和尿酸升高。所以在治疗的第一周,至少需监测3至4次血浆尿素和尿酸水平。在严重的病例中,应给予充足的液体和别嘌醇,以避免尿酸性肾病。 柔红霉素对所有病人都有骨髓抑制作用,对某些病人甚至有严重的骨髓再生障碍。所以在开始治疗之前,应时常注意药物的骨髓毒性,从而做好充分的支持疗法准备,如应用抗生素、输血、输血小板成分,最后也可输白细胞。治疗的第一周必须每日检查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数。 在治疗开始及治疗期,提倡用一般实验室的检验如测SGOT、SGPT、碱性磷酸酶(AKP)、胆红素和BSP来评估病人的肝功能。 须特别注意,柔红霉素引起的心脏毒性。如果柔红霉素的累积总量在20mg/kg的限量以下,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是很小的,约2%。但如果累积总量过高,则发生率就相应增加。联合治疗(放疗及应用其他潜在心脏毒性的药物治疗)或有与病症相关的临床情况,如贫血、感染、心包或心肌浸润都会加强柔红霉素的心脏毒性。心力衰竭有可能在完全缓解期发生或在停用柔红霉素治疗几周后发生,而且一般常用的内科治疗并不能改善心力衰竭。每一治疗周期之前及之后,都值得做基础心电图。心电图的改变,如T波低平或倒置,或S-T段下降,或心律失常发作,并不认为是停止用药的指征。现在认为QRS波低电压是心脏毒性较为特异的表现。如果发生QRS波低电压,须慎重权衡继续用药治疗的益处与发生不可逆心脏损害危险性两者间的利害关系。在累积总量很高时,心力衰竭可随时发生,而心电图预先无任何改变。 柔红霉素引起男性和女性不育,引起畸胎或对胎儿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尚未得到足够评估。实验室资料显示柔红霉素可能引起胎儿生存力下降。故此,须慎重权衡孕妇用药的益处与药物对胎儿或胚胎潜在毒性两者间的利害关系。有报导指出,柔红霉素象其它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一样对特定实验模型动物有潜在致癌作用。 注射柔红霉素后1~2天,尿液可呈桔红色。如果皮肤或粘膜意外接触到柔红霉素溶液,应立即彻底冲洗,虽然柔红霉素显示有部份抗菌活性,但决不用作抗菌素。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