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竹州山村 |
释义 | 村情概况竹洲山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与周宁县交界,距市区50多公里,离乡所在地20公里,机耕路3.6公里。是纯畲族村,又是老区基点村。下辖上竹洲、下竹洲、十二泡、三塆、曲坑、平峰山、石厝下等七个自然村,全村面积达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3000多亩,其中公益生态林1500亩,耕地面积160亩,其中旱地50亩,全村85户,323人。 竹洲山原属福安知县十九都樟垅境管辖,治祖蓝、雷、钟三姓公于清朝乾隆年间定居竹洲山繁衍,至今已有230多年。这里山清水秀,景观独特,春天百木花奔,林木生态,山脚下有一条珍贵的溪从周宁流入经过,溪景优美,有三塆三曲龙形的溪水围城,溪中有多种淡水鱼,山上竹林独特有上万亩的红竹子、先祖蓝光秀公,取村名叫竹洲山村,蓝姓从溪塔与寿宁兴居竹洲山,后来主要种植茶叶发展经济,于道光22年以茶叶挣钱买山万亩面积。 1928年在这里建立中央闽浙赣省委、常委、中共闽东特委、闽东独立师、安德县苏维埃政府、闽东竹洲山村苏维埃政府,现遗留着红军枪枝修造厂、子弹再造厂、后方医院、土豪看管所、红军洞等旧址。解放后,建立“竹洲山畲族革命纪念碑”。祖先遗留下特俗农历正月初一日春节“糍粑”、三月初三“畲哥节”、“乌米饭”、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包枕头烷”、七月十五“先祖节”祭拜先祖,这是一片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美丽山河及畲族风俗集一体,有一定的旅游开发前景。 2008年人均收入5290元,村建水、电、路、广播电视等基础不完善,小学条件差,现已空校。1999年修建通村机耕路,从闽东水电站至主村3.6公里,路况差。卫生、文化、娱乐、老体等活动中心基本空白。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61亩全部是旱地,人均耕地2.8亩,主要种植马铃薯、荞子等作物;拥有林地2560亩,水面面积76亩,其他面积1276亩。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省内。2007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8.3%。该村目前正在计划大力发展洋芋、荞子特色产业,。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电。全村有50户通自来水,有6户饮用井水,有5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50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6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户(分别占总数的44%和4%)。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6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6公里。 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 该村到2007年底,全村有5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29.15%;畜牧业收入10.3万元,占总收入的29.9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13头,肉牛13头,肉羊38头);林业收入0.3万元,占总收入的0.8%;第二、三产业收入1.2万元,占总收入的3.96%;工资性收入0.3万元,占总收入的0.99%。农民人均纯收入75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人(占劳动力的3.65%),在省内务工4人。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50户,共乡村人口219人,其中男性118人,女性101人。其中农业人口219人,劳动力137人。该村全部为汉族,总人口数为219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10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 95.89 %;享受低保3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6公里,距离乡卫生院6公里。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北河完小,中学生就读到联合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6公里,距离中学6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9人,其中小学生20人,中学生9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7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5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621亩。已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7人,其中男党员7人。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交通不便,农副产品出售困难。 2、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种植业、养殖业科技含量不高。 3、群众看病难,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优质马铃薯400亩,养猪240头、牛20头、羊50只。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898元以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