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泾镇 |
释义 | 朱泾在元、明时代已成镇。镇以河道朱径(因东汉时朱冶俸邑而名)得名。18世纪末金山县治移朱径镇,遂成为县治所在地。解放后,朱径镇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今朱泾镇辖9个居民委员会,6444 户,23395人。地理位置朱泾镇在县境北部偏西,东北距市人民广场75公里。东临掘石港,西濒秀州塘,南沿松枫公路(1989年改称亭枫公路),北至临源街,东西长2.4公里,南北最宽处1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 简介朱泾镇——上海浦南重镇,经济和文化在金山区占有重要地位。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沪、浙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环境舒适怡人;区位优势独特,320国道、A6、A7、A30三条高速公路贯通镇域,辖区内河道密布,水陆交通便捷,物产丰富。镇域面积77.11平方公里,下辖16个居委会,1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8.88万人,流动人口2万多人,建成区面积4.65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3.1万人,全镇有各类企事业单位164家。朱泾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工业是全镇的支柱产业,以医药、服装、电子等行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服务业、旅游业等呈兴旺态势,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在金山区内都名列前茅。朱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周到快捷,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加盟。 朱泾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唐代建镇以来,已有千年历史。镇内名胜古迹繁多,民间艺术丰富,金山农民画远近驰名。朱泾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勇敢,为建设家乡奋力拼搏,朱泾也以自身的浓厚人文气质、优惠先进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才。 地理位置朱泾地处沪浙交界,320国道、同三高速公路、亭枫高速公路紧依全镇,驱车30分可达上海市区,与地铁网相接,毗邻的沪杭高速公路和沪杭铁路是连接沪、浙、苏的交通枢纽。离上海石化和漕泾化工基地仅20分钟行程。驱车10分钟即入浙江境内。镇内河网密布,镇的东南西北为黄浦江支流掘石港、胥浦塘、秀州塘、泖港环绕,镇区中的中官塘和市河交叉,使河道形成回字网络,水运十分发达。 从镇区向北55公里有上海虹桥机场,向东80公里有浦东国际机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陆交通运输,为朱泾镇的经济发展和腾飞创造了优越条件。 历史沿革朱泾镇位于上海市西南郊的金山区北部,东径121°9′,北纬30°54′。东北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68公里,南至金山区人民政府驻地金山卫城区30公里。朱泾镇在太湖流域碟形洼地东南端,属湖积平原。秦汉时属海盐县。南北朝梁武帝时先后属胥浦县和前京县;隋代属盐官县;唐初又属海盐县,其间三次归属嘉兴县。唐天宝十年(751年)从海盐县划出,归华亭县;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从华亭县分出,归娄县;雍正四年(1726年)建金山县,归金山县。1997年撤县建区后属金山区。 朱泾在唐代已有集市,高僧兼著名词人船子和尚居此,后人为纪念船子和尚,建法忍寺。唐宋以来,中国高僧和文人墨客来朱泾寻访船子遗迹络绎不绝。元代建东林寺,皇帝赐住持元智为“佛日普照大师”,并敕赐今名。由于两大名寺都在朱泾镇,因此名声大振,往来人流日多,经济更趋繁荣,元置大盈务(专管贸易、税收)。明清时期,手工纺织业盛极一时,为松江府纺织业中心的重要生产和集散地之一,中国闻名。清代和民国时期,米粮业和酒酱业颇有规模。 朱泾是浦南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元末,法忍寺、东林寺随同镇内不少房屋毁于兵燹;明代遭倭寇骚扰;清代,有清廷勾结帝国主义洋枪队镇压太平军之役;民国时期,发生北洋军阀齐卢之战等,都殃及朱泾,特别是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入侵,朱泾镇房屋被烧掉2460余幢,约占全镇房屋总数的70%。每次战后,朱泾人凭籍坚韧毅力,逐渐恢复。 朱泾镇以河道“朱泾”得名,河冠朱姓。朱姓是早期的朱泾人,后人口逐渐增加。清末民初,大批客籍人士来朱泾经营、创业、定居。2001年底,朱泾镇外来人口有4825人,居住在城镇区占40%,从外来人口结构看,务工占65.2%,经商占30%,务农占4.8%。他们对发展朱泾经济和各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朱泾人和他们相处融洽,形成 “海纳百川”的优良传统。 朱泾人也在中国各地创业,创造了不少奇迹。明永乐年间,朱孔?amp;#91;擅长书法,被朝廷选中,成为因书法优秀而入仕第一人;明末,赵左和陈继儒(泖桥人,当时属朱泾),与上海县人董其昌同创“松江画派”,赵左还是“苏松画派”的首领;原籍嘉善魏塘,清末,定居朱泾的沈道非是南社元老之一,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曾任上海卫戍司令;民国24年(1935年),何宝山在中国运动会上勇夺万米越野长跑赛第一名;蔡振是中国水利部水文司司长;唐寰澄是当代中国桥梁著名专家;方仲静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中4次夺冠;朱泾人和其他镇农民同创金山农民画和黑陶,蜚声国内外;残疾人庄国民和彭国强两人是中国残奥男子坐式排球队的主力队员。 朱泾人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日军侵华时,黄伯惠为反对蒋介石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不顾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和新闻封锁,毅然在《时报》显著版面印上“警告”两个大红字,以示抗议;他又为了不使《时报》的设备落入敌手,将印刷机器拆成零部件转移。朱泾沦陷时期,蔡家村、尹厍村的村民用斧头、木棍打死了妄图强奸妇女的日本兽兵。 朱泾镇在过去的230年间为金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市政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都有较完备的设施体系,更有较高水平的人才以及管理经验。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社会财富,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朱泾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招商引资有了新突破,1999~2001年,朱泾经济小区的招商引资工作,连续3年排在金山区各镇前列;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三资企业、镇属企业、民营企业三头并进;农业结构调整稳步前进,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例已调整到48:52,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商业业态布局日趋完善,已开设一批知名专卖店、连锁超市,市场繁荣,房地产业发展迅速;镇总体规划、老城区改造、城南新区、滨江园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编修工作顺利进行,并已逐步实施;基础设施和形象建设成绩显著,万安商业街、紫金广场、万安商业广场等重点项目已成为朱泾的标志性景观;老城区改造和城南新区开发稳步推进;城镇管理日臻完善;社区建设出现新面貌,规范居委会、村委会工作行为,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社会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安定团结局面大好;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机构改革,政府工作效率提高。两个文明建设均出现新的面貌。 朱泾镇700多年的历史,演绎了无数的辉煌和曲折。建国后的53年,各级党政领导带领全镇干部和群众经过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4年5月,朱泾镇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列为中国重点镇,2006年被中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镇。可以预料,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一个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城镇必定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人口民国26年(1937年)有居民1300余户,6500余人。后由于日军焚掠,市镇萧条,人口锐减,十余年未能复苏,l949年,仅有居民1277户,6294人。解放后,随着工商业发展,居民日增,1964年达2351户,10809人;1985年增至6444户,23395人。 交通朱泾镇外围有掘石港、秀州塘、胥浦塘,是北上松、沪,西下嘉、杭的水上交通枢纽,但陆上交通闭塞。民国26年(1937年)建成松枫公路,陆上交通有所改善,后又被日军毁坏。解放前夕,国民党溃军炸毁金山大桥,朱泾镇对外陆上交通受阻。解放后,修通松枫、金张公路,成为沪、浙交通要道。设于朱泾镇的金山公交中心站有7条公交线路:西通枫径、嘉兴、杭州;北抵松江、青浦;东北越浦江直达上海;东经南桥至闵行和川沙、南汇;东南达上海石化总厂、平湖、海盐等地。 邮电事业,解放前只有三等邮局,仅机关和部分商号安装电话机,与上海、松江通话;现邮电局在镇上设4个营业所,全镇有自动电话1361架。1972年建邮政大楼,1982年建电讯大楼,成为全县邮电中心。 街道里弄清代只有东西并行的两条主街,以市河为界,北称上塘,南称下塘,上下塘又各分为东市和西市。据清嘉庆《朱泾志》载,当年市河以北有翰中里、凤翔里、惠民里、龙渊里、济众里、归源里和程家阁、永昌巷;市河以南有三元里、广福西里、广福东里、环照里、文明里、南汇、西汇、驳岸、王家村、蟠隐里、文殊浜、顾家湾、太平巷。 民国期间,里巷名称大多消失,出现了三官弄、苏家弄、西杨家弄、东杨家弄、戚家(财神)弄、观音弄、道院弄、小弄(口)、大弄(口)和永昌巷等一批新的弄名。 解放后,街道变化较大,原来的上塘街分为东林街、西林街;下塘街分为仓桥街、新汇街、广福街和南横街。从50—60年代,疏浚市河、拓宽主街、翻建部分铺面,使市容初步改观。70年代后期,按照城镇规划,进行有计划的扩建,在旧市区北侧,新建了横贯全镇的万安街、新安街,延伸了东林东街,又新建和翻建了南北向道路,计有:幸福路、罗星路、人民路、东风路、城中路、塘西路、卫生路、公园路、文化路、健康路、秀州路。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有人行道、绿化带、街心绿地。镇西北横跨秀州塘上的万安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明清两代,九次建桥,屡建屡圮。1979年11月起,依靠本县设计和施工力量,兴建全县最大的钢筋混凝土衍架拱桥,1981年落成。 朱泾镇住房面积,解放以来扩大11倍。 1949年前,全镇房屋总面积8.2万平方米;50年代建房4.3万平方米;60年代建房11.5万平方米;70年代建房32.5万平方米;7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建成东风、公园、水上、红旗、罗星、万安、胜利、南圩、临源等一批居民新村。计建房41.3万平方米,占全镇住房总面积的42.2%,大多数是钢筋混凝土结构5—6层住宅群。 商店、工厂、学校、医院、机关用房也有很大变化,全镇机关用房面积达4.4万平方米;工厂用房(据198;年资料)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近年新建了县委、县人大、县中心医院、县农业银行、金山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工人俱乐部、食品中专、金山饭店、招待所、文化馆等新型建筑。 市政设施市政设施正日趋完善,新建工房均有水电、卫生设备。自来水厂经几次扩建,在镇的东西两头各设泵站,日供水4.92万吨;水质净化厂于1985年建成,日处理污水能力0.5万吨;利用化肥厂造气设备和金山酒厂废糟发酵,向居民供应煤沼气的工程,已经完成主体设备和部分管线。1987年起,已部分供气。随着管线延伸,用户不断扩大。 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镇上最早的学校——柘湖小学堂,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949年全镇有初中l所,小学2所。 1985年有各类学校20所,其中面向全县招生的有县中、电大、聋哑学校及中专、技校共12所,面向朱泾地区的有罗星中学、朱径中学、朱泾中心小学、第二小学、实验小学等5所中小学和东风、健康、罗星、小哈弗等4所幼儿园。 有县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农民画室、少年宫、工人俱乐部、图书馆等,1956年在镇中筹建人民公园,“文化大革命”中荒芜,1981年重建,改称金山公园,现已成为全镇人民重要的游憩场所。 朱泾地区教育机构门类齐全,共有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专业、成人高职等各类学校17所,其中金山中学是一所上海市重点寄宿制实验高中,设施一流,设备先进。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是上海市素质教育试验基地。罗星幼儿园是上海市示范幼儿园。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纵横结合形式“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各学校、幼儿园都探索出了一条适应自己的办学方法。 朱泾镇上拥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金山中医医院、东林医院以及朱泾镇地段医院、区妇幼保健所等区、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10多家。 朱泾镇上还集中了金山区文化馆、金山区图书馆、金山区博物馆、新华书店、金山电影院、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金山农民画院、金山公园、朱泾游泳池等众多的文化休闲设施。 朱泾的科教、卫生、文化、体育、商贸、餐饮设施一应俱全,这些既是提高了朱泾人的文化修养和素质,也给前来开拓事业者以生活方便和享受。 工业元代,朱泾已成为棉纺业集镇和粮米集散地。由于盛产细布,集中了一批染坊、端布坊和铁木业作坊,有“朱泾锭子吕巷车”之誉。诗人程超曾作诗描述当时棉纺业之盛:“鳞比人家纺织勤,木棉花熟白于银。邻家买得尤家锭,缫出丝丝胜绮纹”。并由于四乡盛产稻米,镇上米行米厂林立,商业繁荣。自上海开埠,现代纺织业兴起,朱径等地的手工纺织业衰落。解放初,全镇仅有碾米厂8家、印刷厂2家、电灯厂和石灰窑各1家。工业自1958年以后起步,70年代后期有较大发展,至1985年底,全镇共有各类工厂35家,其中:市属工厂5家,市、县联营厂3家,县属厂15家,另有镇办厂9家,乡办厂6家。 商业明代商业已发达,明末赵慎微诗:“万家烟火似都城,元室曾经置大盈,估客往来都满载,至今人号小临清。”清时称朱泾“烟火稠密,商贾辐揍”。民国10年(1921年),已有商会和同业公会,并有万鼎顺、万同昌、协兴泰等有名的大商号20多家。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商市一度萧条。抗战胜利后又趋兴盛,有商号438家。1985年,全镇共有国营、合作商业门市部136个;批发部、仓库25处和个体商贩多户。 机关企事业单位县级机关大多在东林街中段和人民路上;商业区在东林街、西林街和新建的万安街上;工厂在东北和西北两端;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在文化路、罗星路、健康路、西林街、万安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