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腿痂蝗 |
释义 | 中文名:朱腿痂蝗学名:Bryodemagebleri(Fisher-Waldheim)主要分布地:新疆 分布与危害主要分布在新疆,是冬季牧场及部分春秋牧场的优势有害种类,主要取食芨芨草、蒿草等,由于其食量较大,有时造成牧草的严重损失。 形态特征成虫 体形较大,雌雄两性体形很不相同。雄性细长,雌性粗短,体躯常具有较密的粗大刻点和短的隆线。头顶较宽,顶端钝圆。颜面垂直或略倾斜,颜面隆起宽平。前胸背板的前端较狭,后端宽平,隆起的颗粒和短隆线很多。中隆线较低,被2条横沟割断,侧隆线在沟后区略可见。中胸腹板侧叶的中隔甚宽。后足胫节粗短,内侧和底侧及后足胫节均呈红色。雄性前后翅均很发达,可达到后足胫节的顶端;雌性前后翅较不发达,仅到达后足股节顶端。雌性前翅中脉域的中闰脉明显,后翅基部玫瑰色,其余部分暗色。体长:雄性25—32毫米,雌性32—42毫米;前翅长:雄性32—36.5毫米,雌性20—24毫米。蝗蝻 雌雄两性皆为4个龄期。1龄:前胸背板前缘及后缘较平直。雌性前后翅芽不明显,末端钝圆。雄性翅芽则较为明显,且末端略指向下方。触角14—15节。2龄:前胸背板前缘略向前隆起呈弧形,后缘呈钝圆形。前后翅均可见翅脉,并略微指向后下方,雄性尤为明显。触角19—20节。3龄:前胸背板后缘明显向后伸长,后缘呈钝角。翅芽翻向腹部背面,雄性后翅芽将前翅芽大部遮盖,几乎不见前翅,雌性不完全覆盖前翅。雄性后翅芽不到达腹部第二节末缘,雌性后翅芽不超过腹部第一节。触角22节。4龄:前胸背板明显增大,后缘几乎成直角形。雄性后翅芽未完全将前翅芽遮盖,翅芽超过腹部第五节;雌性翅芽仅超过腹部第一节。触角24节。卵 卵囊褐色,呈鞘状弯曲,上端泡沫状物质部分直径较细,与卵室部分相连处弯曲,且其直径明显增大。卵室内含卵8—29粒,一般常含卵20—26粒,卵粒呈褐色。 生活习性朱腿痂蝗在新疆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一般年份,最早孵化出现在5月上旬,孵化可一直延续到6月下旬。成虫6月中旬出现。7月上旬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9月仍可见到成虫。朱腿痂蝗喜在裸露的土表和石表栖息,其栖息地点的改变,常随阳光照射的部位而转移。取食与光线和温度有密切的关系,雨天不取食,阴天也很少取食,只在太阳出来后当地表温度升到17℃时,才普遍取食。食量很大,朱腿痂蝗主要取食紫花芨芨草、猪毛菜、臭蒿、香蒿、刺儿菜、荠菜、灰菜、三棱草、沙葱等。成虫交配活动多在晴天进行,阴雨天则停止交配,雨后转晴,土表温度到达18℃时,又进行交配。产卵也在晴天进行,产卵时光线的要求比对土壤硬度的要求更为严格。一般产卵喜在土质较为疏松并混有石粒的地方,产卵比较分散。 防治方法1.综合措施 根据各种类型草原蝗区的特点,结合草原建设,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改变蝗虫发生的生态环境。例如,植树造林,草原灌溉与施肥,建立人工或半人工草地,种植多年生牧草,草地飞播、补播优良品种牧草,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原等措施,都可以改变蝗虫发生基地的植被、土壤、小气候等条件,从而不利其发生。2.机械防治 内蒙古草原站自行设计制造的3CXH—220型吸蝗虫机,工作效率1.3—1.7公顷/小时,在草层高度15—45厘米的放牧地和打草地上吸捕率平均为86.7%,其防治效果与化学防治接近,防治成本仅为化学防治的一半,且不污染环境,对益虫杀伤力小。所捕蝗虫可作为优质蛋白饲料用于畜禽养殖业和饲料工业。此法适用于地表较平坦、蝗虫密度高的地区。3.生物防治 (1)养鸡灭蝗:在有条件的蝗区,养鸡灭蝗,既能发展养鸡业,又保护了草原。据新疆阿勒泰试验,在放养期,鸡群每天每只除给带领放养的20克信号粮外,均以蝗虫为食。每天每只鸡捕食蝗虫188头,灭蝗面积66.6平方米草地。经3年试验,不同品种的鸡,平均日增重15—19克。(2)人工筑巢招引益鸟治蝗:我国鸟类资源丰富,多属益鸟,充分研究招引益鸟灭蝗,潜力很大。例如新疆治蝗科技人员,在充分掌握粉红掠鸟生态学的基础上,在蝗区人工修筑鸟巢和乱石堆,创造其栖息产卵的场所,招引棕鸟栖息育雏,捕食蝗虫,控制蝗害效果十分明显,一次性投资,多年受益。1981—1986年,玛纳斯县先后在蝗区人工营巢26处,营巢面积3000平方米,招引点覆盖面积达1.3万公顷,营巢区蝗虫密度明显地低于未营巢区的密度。(3)蝗虫微孢子虫天蝗:蝗虫微孢子虫,是一种专寄生于蝗虫等直翅目昆虫体的单细胞真核原生动物。将微孢子虫与麦麸配制的饵料被蝗虫取食后,可引起蝗虫感病死亡,存活残虫的体内产生大量孢子,健康虫与其相互残食后,微孢子虫又可在蝗群中传播,也可通过病虫产的卵传给下一代。蝗虫微孢子虫灭蝗的成本仅为化学防治的1/2—1/3,且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蝗虫微孢子虫可感染蝗虫20种左右,据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在草地上试验表明:每公顷按7.5ml微孢子虫浓缩液(每毫升含孢量1×109个)和1.5千克麦麸拌匀配制的毒饵撒播在蝗区,4周后混合种群的校正虫口减退率为55%,存活蝗群中33%—35%的个体感染上了微孢子虫病。3年后在试验区调查,其中心地带的虫口密度远低于防治指标,存活蝗群中有62.68%个体感染了螺虫微孢子虫病。感病的雌成虫产卵量比健虫下降52.2%。4.药剂防治 (1)喷雾: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2)地面超低容量喷雾:常用药剂有:50%马拉松乳油,40%乐果乳油,5%稻丰散乳油,80%敌敌畏乳油+二线油(1:1)等。几种药剂的每公顷有效用量为:乐果300—450克,稻丰散300—450克,敌敌畏450—640克,马拉松450—695克。(3)飞机超低容量喷雾:可供选用制剂有:6.7%—10%敌敌畏+13%—20%马拉松+二线油,20%—30%马拉松+二线油,20%稻丰散+二线油。各种制剂的喷洒量每公顷1.5—2.2千克。(4)药效检查的方法①方框取样器检查法:在防治区不同类型环境中,防治前后分别取样调查其密度,计算死亡百分率。②笼测法:防治前,捕捉主要优势同种蝗虫,每一养虫笼100头,饲以新鲜饲料,放在非防治区内作对照。喷药后,在另一组养虫笼内放采自喷药区的蝗虫100头,并供饲喷过药的牧草,逐日检查与对照组的死亡情况,连续观测3天,然后求出死亡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