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立宏
释义

朱立宏,农业教育家,水稻遗传育种学家。毕生从事农业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阐明中国水稻育种中矮源利用的格局,揭示水稻抗病遗传机理并选育出一些抗病品种,为中国水稻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文名:朱立宏

别名:朱立宦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省兴宁县(现兴宁市)大坪区

出生日期:1921年7月4日

职业:农业教育家,水稻遗传育种学家

代表作品:《粳稻杂交育种研究》

生平

朱立宏,原名朱立宦,1921年7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现兴宁市)大坪区(现大坪乡)兰塘朱坑村。祖父是前清秀才,父承祖业,崇尚孔孟,常教育子弟们读书向上,志在四方。朱立宏自幼受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立志求学,以才能济世。

朱立宏7岁在朱坑村观海小学接受启蒙教育,12岁入县城南小学高小,14岁进县立第一中学初中,三年毕业后,顺利通过广东省汕头市中学会考,继续在该校读高中,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在高小和中学读书期间,正值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他在抗日民主进步书刊的影响下,热血奔腾,迎着大激荡的时代洪流,在认真读书的同时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高中毕业后,朱立宏在朱坑村的观海小学当了一年小学教员。他一面向天真活泼的儿童传授知识,一面向他们灌输抗日救国思想,教他们唱抗日歌曲。朗朗的读书声和嘹亮的歌声时起时伏地在山清水秀的乡村回荡,更加激发了朱立宏热爱家乡、热爱田园生活的激情,但也从未忘记立志求学济世的初衷。1941年秋他考上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便怀着既矛盾又高兴的心情踏上了问津农业科学殿堂的道路。

1945年夏,朱立宏大学毕业,经周承钥教授推荐到四川农业改进所工作,在遗传学家李先闻、鲍文奎的指导下,研究粟的细胞遗传。当年8月,日本宣告投降。在全国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日子里,朱立宏于1946年参加了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的留学考试,1948年夏办成自费留学的出国手续,进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植物遗传学,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孤身在美留学的朱立宏以很大的鼓舞,他想到新中国百废待兴,亟需建设人才,这正是海外学子报效祖国的良机,也是自己企盼已久的心愿,便立即响应祖国的召唤,毅然放弃继续留学计划,于1950年春回到祖国的怀抱。从1950年起先后在哈尔滨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和院系调整后的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任教,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和水稻遗传育种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简历

1921年7月4日 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今兴宁市)大坪区(今大坪乡)兰塘朱坑村。

1941-1945年 在四川省重庆市国立中央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5-1947年 任四川省成都四川农业改进所技佐。

1947-1948年 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助教。

1948-1949年 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

1950-1951年 任黑龙江哈尔滨农学院讲师。

1951-1952年 任南京大学农学院讲师。

1952-1963年 任南京农学院讲师。

1963-1981年 任南京农学院(1972-1979江苏农学院)副教授。

1981-1991年 任南京农学院(1985年后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1991年 离休。

1952-1983年 任南京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教研组主任。

1981-1988年 任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1985年 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抗病育种顾问。

主要论著

1 朱立宏,周毓珍,陶世昌.粳稻杂交育种研究.作物学报,1964,3(1):69~86

2 顾铭洪,朱立宏.几个矮秆稻矮秆基因等位关系的初步分析.遗传,1979,1(6):10~13

3 朱立宏,周毓珍,许志刚.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南京农学院科学研究简报,1979(4):1~9

4 朱立宏.水稻育种的几个问题.江苏农业科学,1979(5):1~4

5 朱立宏,顾铭洪.水稻落粒性的遗传.遗传,1979,1(4):17~19

6 朱立宏,顾铭洪,薛元龙.稻矮秆遗传及其利用.南京农学院学报,1980(2):1~7

7 李欣,朱立宏.粳稻矮生性的遗传研究.南京农学院学报,1982(3):12~26

8 朱立宏,李欣.粳稻矮生性的遗传研究Ⅱ.南京农学院学报,1984 (4):1~5

9 周毓珍,朱立宏.水稻抗白叶枯病遗传研究Ⅱ.几个中间抗源的转育效应.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3):10~16

主要贡献

朱立宏从美国回来后不久,便担任南京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教研组主任,直至年老退休。他讲授过普通遗传学、细胞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和水稻遗传育种学等课程,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培养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生。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给数以千计的青年学生进行遗传育种科学的启蒙教育。在科学也要贴政治标签的年代里,他除了讲授苏联传播过来的米丘林遗传学外,较早地以客观介绍的方式开出摩尔根遗传学课程,使渴求科学真理的青年学生得以从不同观点的比较中、从客观的实验结果中吸取真谛。朱立宏授课概念清晰、逻辑性强,吸引了许多学生对作物遗传育种科学的爱好,更有许多学生就此选定了自己的专业和主攻方向。老师启蒙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已成为中国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朱立宏认定,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他尊重人才,注意发挥人才的专长,并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他领导的教研组里,根据专业教育计划,分作物、按学科,老、中、青结合,组成各类教学和研究集体,担负着农学、植保、园艺和土化等各系各专业的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和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的教学任务,以及各主要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他将初期以教学为主的教研组发展为教学与科学研究融成一体的集体,他认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是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他的教研组在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10年间承担了40多项包括国家下达的关于稻、麦、棉、豆、玉米等主要作物的遗传育种课题。研究工作的发展为课程提供了新鲜内容,为实习提供了良好现场,为生产提供了物化技术。

1960年朱立宏率领教研组全体教师创建了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他主持制订了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为适应新专业教学的需要,一方面充实本教研组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等课程的内容,增开生殖生物学、种子学等新课;另一方面组织兄弟教研组为本专业开出植物生理生化、植物分类、细胞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还加强了实验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该专业先后招收了10多届学生,为中国作物遗传育种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原遗传育种教研组的基础上提出分设普通遗传学、细胞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和统计遗传学等教研组,并开展各主要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以适应不同学位、层次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一举措为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以及后来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立宏十分注重教学规律的研究。他倡导教学上编好教材,科研上坚持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结合,前者使学有范本,后者使学用一致,既为学科和生产的发展作贡献,也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1963年他编写过一本简明的摩尔根遗传学提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学生起过良好的启蒙教育作用。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主要分支和基础课程,他认为,概念清晰、表达严谨、突出精髓、深入浅出应是编写基础理论教材和课程讲授的关键。他多次编写出版的水稻育种教材曾是中国高等农业院校作物育种学教材的范本,其特点是与中国的水稻育种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体系的稳定性与内容的灵活性结合。

技术成就

中国广大稻区最主要的水稻病害是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矮秆、多蘖、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水肥条件的改善和密植程度的提高,使上述病害日趋严重,故选育推广抗病品种,越来越受到重视。朱立宏从高产品种必须抗病和基础研究必须与育种实际结合的基本观点出发,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便对水稻抗白叶枯病遗传资源的评价与利用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研究,并开展抗病育种。他在开拓中国水稻抗病遗传育种研究领域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优异的原始抗病资源,通过遗传加工改造成可直接用于抗病育种的衍生抗源;二是挖掘中国水稻地方品种的抗病资源,进行遗传评价;三是开辟水稻抗纹枯病遗传研究,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在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农业部的资助下,这三方面研究都取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进展。

原产南亚孟加拉的抗白叶枯病稻种DV85、DV86和DZ78在引进中国前已知都带有抗病基因Xa-7和xa-5,抗谱宽,抗性特强,但这些品种植株高大、枝叶披散、长芒、米色赤褐,综合农艺性状不良,不利于直接用于育种。朱立宏带领研究生,从20世纪70 年代后期起,通过杂交转育和遗传鉴定,连续接种,追踪选择,至80年代中期育成一批农艺性状获得改良的半矮秆、抗谱宽的籼型抗病品系,其中87-8072(糯)和87-8072(籼)经等位性测定,证明带显性抗病基因Xa-7,经接种鉴定,能抗白叶枯病菌系Ⅰ~Ⅶ型,前者兼抗稻瘟病和热害,后者兼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另一衍生抗源85-21416带隐性抗病基因xa-5,除抗白叶枯病外,兼有广亲和性,与籼粳品种测交,结实正常,经等位性测定,其广亲和基因与S-5N等位。在挖掘利用中国水稻地方品种抗病资源中,朱立宏和助手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揭示太湖流域晚粳稻地方品种资源中存在着对白叶枯病的主基因抗性,筛选出大绿种、风景稻、小爱2号、铁秆青等8个抗病种质,并明确其抗病的遗传性质。

20世纪90年代他进而与中国农科院和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的中粳和中籼稻品种主要携带抗病基因Xa-3和Xa-4,比较单一,而太湖晚粳抗病品种则存在主基因和多基因多种情况,一些品种所携带的抗病基因与我国粳稻中普遍分布的Xa-3或Xa-4不等位。他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提出,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并不单纯受主基因控制,与品种的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也有关系。他在育成带隐性抗病基因xa-5的衍生抗源后,通过固定主基因效应和重复回交的设计,发现水稻群体的抗病性表现依遗传背景的变化而波动,表明抗病的遗传背景是受主基因和微基因共同制约的。这些研究对深入认识水稻抗病遗传机理并指导稻区抗病基因资源合理利用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水稻纹枯病是近十多年来才引起注意的,过去缺乏研究。朱立宏和助手们在1984-1990年间对感病程度轻重不同的水稻品种,进行连续5年人工接种鉴定,辅以生化特性测试和性状相关回归分析,确证品种间对纹枯病菌的侵染反应存在稳定的差别。利用双亲本杂交世代群体和双列交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轻感对重感是不完全显性,受多基因控制,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前者是主要的。根据遗传评价结果,筛选出Tetep、IET4699等8个中等抗病的品种。当前国内外尚无高抗纹枯病的基因源,朱立宏的这项研究为中国选育和利用轻感或中抗品种提供了理论根据。朱立宏在揭示抗病遗传机制的同时,还育成了一些高产抗白叶枯病的水稻新品种,其中中籼南农2159、南农糯2号、南农籼2号先后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长江中下游推广,该项成果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