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枫
释义
1 革命烈士

朱枫(1905-1950),建国初期潜伏中国台湾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革命烈士。1927年毕业于宁波女子师范学校,1950年6月10日在台北街头被枪杀,临刑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身中7弹,壮烈就义,时年46岁。2011年7月12日,朱枫的骨灰从台湾送回到家乡宁波镇海。

中文名:朱枫

国籍:中国

出生地:宁波镇海

出生日期:1905年

逝世日期:1950年6月10日

人物概述

朱枫,字弥明,原名桂凤,改名湛之,生于1905年,浙江镇海城关朱家花园人出身富裕家庭。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杰出无名英雄。1914年入县立高级女子小学,1921年入宁波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带头参加反帝爱国活动。1927年远嫁沈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举家返乡,翌年丈夫病逝。1937年“七·七”抗战开始,投入救亡宣传活动,参与救护遭日机轰炸的死伤人员。期间,与朱晓光结婚。当年底举家去武汉,次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新知书店工作,并捐款500元。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抗战”开始,朱枫毅然投入救亡运动,借镇海民众教育馆举行义卖展览,出售自己多年创作和收藏的金石、书画、手工艺制品等,得款全部捐献抗战运动。1938年初,在武汉向党领导的出版事业——新知书店捐款500元,武汉沦陷后前往湘西地区,后又迁回浙江;1939年夏,在浙江金华,会同党派遣的华白沙、张一之二人,帮助台湾爱国志士李友邦筹建“台湾抗日义勇队”,并捐资800元,解决义勇队初建时的经济困难。

1939年秋,赴皖南新四军军部,参加新四军“随军书店”工作;1940年,“皖南事变”前奉命疏散至浙江金华,随后,接任新任务前往日寇占领的上海,期间,为解决大后方革命出版事业的物资和经济困难,变卖母亲遗物,采购印刷物资,并亲自押运绕道香港、大亚湾、沙鱼冲等地,溯东江转运至广西桂林。1940年至1942年,先后在新知书店总店和桂林办事处工作,期间,代表组织三次进入“上饶集中营”,探访慰问并设法营救朱晓光同志,出色完成任务。 1943年,接受整顿、加强书店副业“珠江食品店”的任务。1944年初,经武汉到上海参加新知书店驻沪办事处筹备中的“同丰商行”工作;1944年10月,“同丰商行”遭敌人破坏,工作人员被捕,朱枫关押在日本沪西宪兵的牢房中,经受住残酷刑审的考验,在组织营救下出狱。1945年后,在地下党开办的公开商业机构“联丰棉布号”、 “鼎元钱庄”以公方代表身份负责财务工作;1948年,奉命调往香港,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枫接受党的指示,经华东局派往台湾执行秘密任务。11月25日,朱枫经香港乘开往台湾基隆的客货海轮抵台。到台湾后,按照预先的约定,朱枫尽快与台湾工委书记蔡孝乾接上了头,随即又与吴石将军取得联系。几天后,朱枫按照预定的工作方案,在基隆码头将已经到手的一批重要情报交到了中共华东局情报部交通员手中。

1950年2月,由于蔡孝乾被捕叛变,岛内先后有数百名地下党员被捕,随即,朱枫也在舟山定海(当时仍由国民党军队占据)被捕。朱枫被捕后,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1950年6月10日,朱枫烈士在台北马场町高呼革命口号,英勇就义,时年四十五岁。同时遇害的还有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将军、吴石副官聂曦上校、台军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中将。此事轰动一时,朱枫是四人中唯一的女性。1983年6月,朱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生平简介

朱枫(1905—1950),女,原名贻荫,小名桂凤,后改名朱谌之,字弥明,浙江省镇海城关朱家花园人;出身富裕家庭,幼体弱;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与同窗好友陈修良一起带头参加游行示威等反帝爱国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开始,抛弃舒适生活,投入救亡活动。在此期间,与朱晓光结婚。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底举家去武汉,次年初参加武汉共产党领导的新知书店工作,并捐款500元。武汉失陷前撤往湘西,继迁浙江。在金华会同华白沙、张一之帮助台湾爱国志士筹建台湾抗日义勇队,慨捐800元,使台湾医院迅速开业,向抗日义勇队少年团捐赠衣服、布匹、蚊帐等。1939年秋,与朱晓光赴皖南新四军军部,设随军书店于中村,在艰难环境中为新四军战士供应书刊。

1940—1942年,在国民党顽固派两次反共高潮和敌后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朱枫先后坚持在新知书店和书店桂林办事处工作;1941年夏,她化名周爱梅,代表组织三次进入上饶集中营探望和设法营救皖南事变时被捕之朱晓光,出色完成任务。

晓光于次年春越狱成功,由朱枫掩护从浙南山区绕道大后方返回上海。1944年初离重庆转武汉至沪,参加书店驻沪办事处筹组同丰商行。两年间行程万余里,途经十余省市,遇交通阻塞,继以步行。10月,同丰商行遭敌人破坏,工作人员被捕押于沪西日本宪兵队,经受残酷刑审考验,守口如瓶,后经中共组织设法营救出狱。朱枫于194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调至中共华中局在沪贸易机构联丰棉布号和鼎元钱庄,以公方代表身份经理财务。通过合理运营,千方百计增值牟利,并以刻苦生活节约的工薪与积蓄,无私捐助革命和同志;1948年秋,调香港合众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当朱枫一家在港沪两地共梦团聚的日子里,华东局有关领导也为一件重大使命而举棋不定。新中国即将成立,解放台湾箭在弦上,但舟山、金门之战意外受挫,急需派员入台与台湾地下党取得联系,但谁能担当如此重任?朱枫成了第一号理想人选。忠诚、机警、成熟,而且在台湾还有社会关系,各种条件,无出其右。可是,有关领导却对此犹橡了好一会。因为他们深深了解朱枫十余年来在敌人心脏出生入死,在她即将调回上海一家团聚的时候,又让她担此风险,确有不忍。但在没有第二个选择的时候,终于找她谈话,并征求她意见。这个任务虽出于朱枫意料,她却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组织决定,并立即挥毫给丈夫写了一封不好懂的家书:“兄将外出经商,此去将有几月逗留,妹不必惦记,也不必和他人说起。妹如需去别处,请勿为我滞行。这时候,个人的事情暂勿放在心上,更重要的应该去做,几个月后,兄将以更愉快的心情与妹相见,望妹安心等待着更愉快的晤聚……”过了几天,朱枫又发出一封给丈夫的信:“今有许多信从上海邮来,可是没有我的,好不怅怅。你一定以为我也许去了。好吧,那就在心里想念着,想念着,一直想到见面的时候,会更增加愉快的。”后人对此评价道:多么伟大的战士情怀!又多么深厚的夫妻挚情……11月27日,朱枫乘班轮从香港抵达台湾基隆,女儿女婿已经静候多时了。码头上母女的热烈相拥,把周围军警特工的警觉也融化了。根据出发前与上级的商定,这次赴台,她只单线会两个人,完成任务即返回。她与已投身革命的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接上头,并前后7次相晤,获得大量极其重要的绝密军事情报,又迅速通过关系,陆续转香港送往大陆。40多天的出生入死,朱枫顺利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得到上级的指示:“速回”。她就让女儿买了返香港班轮的船票,还顺便托一位商界朋友捎回给上海亲人的一张便条,简单到只有几个字:“凤将于月内返里(朱枫在家小名桂凤)1950年1月14日。”日夜默默祈祷平安的在上海亲人,接到朱枫的亲笔字条,心中的甜蜜无法形容。

正当朱枫浸沉在功成即将凯旋的喜悦之中时,她万万没有想到,厄运正在向她逼近;台湾地下党两名主要干部先后被捕,朱枫得到警报时,台湾已经实施戒严,海空进出台湾的通道全被关闭。在紧急关头,她求助吴石。吴石冒险亲自开出“特别通行证”,通过军用飞机,将朱枫送到还在蒋军手中的舟山,谋求利用舟山渔船,让朱枫返还老家镇海。

2月2日,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也落入敌手,这个有着25年党龄、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台湾地下党最高领导,仅经一星期拷问,全部供出党内机密,包括朱枫和吴石。他还亲自打电话找朱枫,但朱枫已经飞了。而敌特在吴石寓所,却搜到为朱枫开出《特别通行证》的证据。于是吴石“通敌”罪证和朱枫去向全部揭示。朱枫在舟山某医院的好友处藏匿两周后也终落入魔掌。朱枫意识到在劫难逃,在沈家门羁押时,从皮衣的夹缝中剥出金链金镯,分四次把有二两多重的金属吞服,决心以身殉职。但被敌发觉,延医未果,就立即押回台湾,在某总医院把金物取出。敌特原以为朱枫这样的女流之辈,一定会像蔡孝乾一样不堪一击,还特地制定“生活上优待,谈话上安慰,接触上温和”策略实施征服,但一切手腕皆未如愿……

1950年6月10日,朱枫与吴石一起在台北街头同时被枪杀,临刑时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身中7弹,壮烈就义,时年46岁。

1950年7月,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签署,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朱谌之同志为革命烈士。

“文革”期间,朱谌之的女儿朱晓枫因在台湾少年团待过也受到“一般性审查”,但她无法忍受对母亲声名的污辱,开始写信给组织要求予以澄清。

1983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调查部作出《关于朱枫同志的组织结论》:“朱枫同志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共产党人为革命、为人民忠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并指出“十年动乱期间,凡对朱枫同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应该一律推倒,凡因由于对朱枫同志的诬蔑而遭到牵连的亲属,在政治上应恢复他们的名誉和享受应有的政治权利”

1990年6月29日,“朱枫烈士牺牲4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京隆重举行,会议由罗青长主持,他转达了邓颖超对朱先烈的怀念并对其后人表达亲切慰问,海峡万里且为忠魂舞,与会人士纷纷表达对女杰朱谌之的深切缅怀和敬意。2010年12月9日,朱枫烈士殉难60周年后,她的骨灰由台湾中国生命集团董事长刘添财先生亲自护送飞抵北京。国家民政部在机场贵宾厅临时设了一个灵堂,看到刘添财先生亲手捧着骨灰坛,小心翼翼地走进贵宾厅,在场的朱晓枫女儿、女婿非常感动,“完全没有陌生感,仿佛一家人”,李扬说。

交接现场,刘添财讲述了一个小插曲。他说:“我们公司和快递公司合作几十年,从未有丢失文件的状况,没想到上飞机前一天,证明文件却丢了。当时台北正下雨,我们担心至极时,接到一个大楼管理员的电话,说在一个角落捡到了老奶奶的证明文件,我想,这都是老奶奶在天保佑我们的缘故。”一席话下来,在座者无不动容。

朱枫的骨灰暂存在北京八宝山。2011年7月14日,“朱枫烈士骨灰安放”及“朱枫烈士铜像揭幕”仪式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隆重举行。

牺牲经过

朱枫到达台湾顺利完成任务后,甚至都作了离台返回的准备,在她写给上海同乡好友的一封信中,她说将在月内返家,“望顺告小女及晓妹,多年不见想念弥殷,得此可增快慰也”,值得强调的是,在这封信中,朱枫留下的签名是正气十足、从未使用过的“威凤”二字。转眼间元旦已过,就在朱枫即将完成特派员的任务,喜悦而又渴盼地计算着归期的时候,最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因为中国共产党台湾地下工作委员会最高领导人蔡孝乾的被捕和变节,被出卖的朱枫很快被国民党抓获。之前已闻知风声的朱枫虽经吴石将军安排,已经逃到了老家镇海对面的舟山群岛上,但因为无船渡海,朱枫还是没能逃过抓捕。“阔别十多年的故乡就在烟波迷茫的对岸,你可以想象她被捕前每天望眼欲穿和夜夜梦回的煎熬。”

被捕后,朱枫决意寻死。1950年2月26日,在看守所内,朱把贴身的金锁片和自己穿的海勃龙大衣肩衬里的金手镯咬碎,二两多重的金子,这位刚强的烈女子分四次混热水吞下。吞金之痛人们可以想象,次日被看守发现时朱枫已经痛得昏迷,如此重要的人物寻死,国民党不敢怠慢,直接派飞机把她送往台北医院。

4件金饰残片在朱枫胃里留了两天,最后被医生们以泻药排出,这份吞金的X光片至今还保留着。审理此案的国民党少将谷正文后来曾留下一篇《吴石等叛乱案》,称朱枫“此种维护重要工作、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之纪律与精神,诚有可取法之处”,并赞其“党性坚强、学能优良”。

1950年6月10日,国民党最高当局授命组织的“特别军事法庭”最后宣判,除了吴石、朱枫外,还有陈宝仓中将和吴石的副官聂曦上校,这就是当年轰动台湾的所谓“间谍案四要角”。

法庭上的新闻摄影官拍下的照片记录下当时的情形。法庭上站满了全副武装的法警,肃穆、恐惧的气氛逼人,朱枫身穿一件淡绿色碎花旗袍出庭,外罩深蓝色毛线上衣,只见她双手揣在一起、万分放松地依靠在法庭的栏杆上,神情自若、态度从容,好像周围的一切跟她毫无关系……

骨灰归来

2003年春节来自一张老照片的重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朱枫同案被捕并同时就义的吴石将军遗骸归葬大陆,引起两岸传媒和广大民众的关切,也让朱枫后人寻找朱枫烈士遗骸的夙愿有了新的期盼。

2000年12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上署名秦风(台湾作家、新闻和文史工作者徐宗懋)的文章《战争后的战争》,在叙述“吴石案”经过时,配发了朱枫临刑前受审的那张历史照片。

一年之后,《老照片》收到朱枫女儿朱晓枫的回应:“这是我50年后第一次看到当时的情景,一时间感慨万分,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我的心情。”

就在此时,同样深受那张照片触动的我与同住南京的朱晓枫、徐锡成夫妇结识,他们想在有生之年寻找和迎回先人遗骸的心愿也引起我的同情与共鸣。

2003年新春,我陪同朱晓枫夫妇专程从南京去上海,拜会了徐宗懋先生。徐先生是位热心人,他了解到古稀之年的朱晓枫女士一直在为寻找母亲遗骸作多方努力仍未有进展,很爽快地表示愿意帮忙。

朱晓枫告诉他:有消息说,当年为母亲收尸的是住在台北的姐夫王朴(又名王昌诚)和姐姐陈志毅(小名“阿菊”,又名陈莲芳),查找王朴一家人的下落成为唯一的线索。

徐宗懋回台后,拿着朱晓枫的委托书向台北“市府”申请寻人。约两周后,承办人员来电,说他们过滤了16个“王朴”,只有一位年龄与省籍背景比较符合申请人的陈述。然而,当喜出望外的徐宗懋找到对方时,几句对话就让他明白这不是他要找的人……

2003年5月间,他约台湾一家电视台的朋友同来南京,为朱晓枫寻母遗骸拍摄新闻专题,回台后公开播放。他还在台湾《中国时报》、香港《凤凰周刊》等报刊上发表长篇报道,向公众寻求帮助。

然而,整整两年过去,没有等到任何有关王昌诚夫妇的确切消息。茫然中有几分沮丧的徐宗懋,突然想到了曾做过台北市“民政局长”的朋友林正修,此人熟识户政管理,曾参与举办白色恐怖受难者的纪念活动,完全理解他的追求。

2005年春节过后不久,徐宗懋就接到林正修电话:王昌诚已经过世,王妻、朱谌之(原名朱枫)的继女陈莲芳还活着,他找到了!

2005年3月 找到朱枫继女“阿菊”

1949年11月25日,朱枫身负重任自香港赴台,是以去台北看望女儿阿菊和襁褓中的小外孙为由向台湾当局申请并获得批准的。阿菊是朱枫前夫陈绶卿的女儿,朱枫嫁到陈家时她才7岁,朱枫亲手将她带大,母女间的感情融洽。

1946年秋,阿菊和同在国民党警务部门的丈夫王昌诚随机关由上海迁台。朱枫抵台后,就住在阿菊家里从事共产党的秘密工作。

找到“阿菊”就能揭开“遗骸下落”的谜底吗?徐宗懋不无担心。他请林正修陪他一起去拜访陈莲芳。在一个健康疗养院,他们见到了85岁的陈莲芳,她坐在健身椅上,面色红润。

“我受您妹妹朱晓枫的委托来看您!”徐宗懋开门见山。

“妹妹?我没有妹妹!”老太太冲口而出,脸色变得凝重。徐宗懋随即提到她的继母朱谌之。老太厉色相对:“朱谌之是共匪,跟我没关系,我们一家都是国民党。”

“朱谌之被枪决后,是您先生收的尸?”

“没有,我先生为了这事还被关起来查了几个月,尸体是政府处理的。不知道,这件事我们都不知道。”

又落空了。

当天中午,朱晓枫和我就先后接到徐宗懋打来的电话。朱晓枫听说找到了台北的姐姐当然高兴,阿菊的“排斥反应”她能够理解。她对徐宗懋说:“我那时还小,与阿菊相处时间不长,北京的陈兰芳是她亲姐姐,今年88岁了,很想她,很希望能见她一面。”

我在电话中也对徐宗懋说:虽然朱枫遗骸的下落未查明,找到活着的人也很重要,甚至更有意义。

当天下午3时,徐宗懋又带着一批资料赶回疗养院。他拿出朱晓枫提供的她童年时在东北的全家福照片。

“你怎么有这个……”老人凝视照片,久久不能言语。徐宗懋说,她的两个哥哥已经过世,可是姐姐还在,身体不好,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她一面。

她露出笑容,但对于双方重新联系却仍拿不定主意,“主要还是怕影响到我女儿,让我再考虑一下。”至此,老太太已不当他是外人了,用惆怅的口吻谈起往事:“唉,那些名字都是我在保密局的化名……”

听到此言,徐宗懋一下子被激醒,自己怎么忽略了如此重要的情节!林正修也告诉过他,通过户政档案找不到王昌诚和陈莲芳,因为他们根本是躲着不让人找到。尽管两岸探亲通商快20年了,王昌诚夫妇不仅没有回大陆,还刻意躲避亲人寻访,避开他们经验法则中任何可能的危险。

不久,有关当局的档案查阅也有了结果,徐宗懋了解到大概的真相:1950年6月10日,朱谌之遇难后即由台北市“卫生局”火葬管理处派人送去火化。3个月后,陈莲芳写了一封信向“军法局”陈情,希望领回继母的遗物,以便有朝一日连同遗骸归葬大陆故里,“军法局”也同意了,并具函通知她来领,但她最后却没有去认领。

2010年惊蛰 77号“无主骨灰罐”

去年冬天,有位上海的潘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他不久前去台北参加“2009秋祭”,在那里仔细调查“戒严时期政治受难者”墓冢和骨灰的下落,看到了有关部门的文件,其中有一份《政治受难者墓区整建工程纳骨塔骨罐迁移名册》,名册上编号77的无主骨灰罐署名为“朱湛文”。他认为“湛文”有可能是“谌之”二字之误,并在随即发来的电子邮件中作了进一步说明。

我立刻将这个重要信息告诉朱晓枫,并向徐宗懋转发了潘先生的邮件。于是,徐宗懋托请他的大学同窗、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浤源教授,以“白色恐怖时期政治案件研究”的名义向台北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提出呈请,查询相关资料,确有一个疑似朱谌之的名字“朱湛文”登记在第二殡仪馆提供的政治受难者名册上(原编号233,后改为77)。

2010年3月4日(“惊蛰”前一天)早晨8时,朱教授再次上山寻找。他们在富德公墓第11墓区的纳骨室内,逐一翻找,至最角落处,看到了红漆写着“77”、外套白色编织袋的“无主骨灰罐”。

说来也巧,当天早晨8点18分,一场6.4级大地震发生在高雄至屏东一线,强烈的震感波及海峡对岸的华东诸省。

当天下午,徐宗懋向我通报了这个激动的消息。随后,他又发来电子邮件,附上一组照片和朱教授等人的联系方式,也许是受到乐观情绪的推动,他信中还说:“今年6月10日,刚好是朱女士赴刑场60周年,我建议朱晓枫女士在这之前来台湾……”

2010年12月9日 北京首都机场

我向朱晓枫夫妇转告上述情况,老人家的欣喜自不待言。年事已高的朱晓枫委托大女婿李扬做全权代表。

在热心人的帮助下,事情有了进展,但遇到的困难和麻烦也接踵而至。因为两岸之间处理此类“历史遗留问题”尚无先例,无论是家属身份和死者关系的认定,还是“骨罐”的领取和出入境,都有相当复杂的手续要办。多亏两岸来往的最高层级“两会”(海基会和海协会)为此“特殊个案”出具公文沟通情况、向家属提供咨询服务,特事特办,可以称得上是一次“破冰之旅”。

6月中旬,雷先生回信说:“经核查,该骨灰罐已打开内盖为朱谌之确定没错,目前安置待领。”

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6月10日的“忌日”(朱枫牺牲60周年)过去了,11月22日的“生辰”(朱枫诞生105周年)也过去了,迟迟不见有关烈士遗骸的最后消息,以至我们这些知情者都为之担心。直到11月底,李扬才告诉我,一切手续全部办妥,朱枫烈士的骨灰罐将由专人护送于12月9日飞抵北京。

2010年12月9日,北京天空晴朗。中午12时40分,从台北起飞的长荣航空公司BR716航班,正点降落在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前的停机坪上,由台湾中国生命集团董事长刘添财先生亲自护送的朱枫烈士骨灰罐同机到达。2011年7月12日下午3时 宁波栎社机场

从北京起飞、由国家安全部门所包的专机在在场众人的目光中缓缓落地。5分钟后,朱枫的外孙女徐云初手捧朱枫遗像,外孙女婿李扬抱着党旗覆盖着的朱枫骨灰盒,先后从飞机上走下。迎接他们的,是早早在此等候的朱枫女儿朱晓枫和儿子朱明等家属。浙江省镇海中学校园内有一清净幽雅的小园——憩园,园内有一幢木结构两层楼房;1994年,镇海中学田径场扩建,在周围百余户民宅即将拆迁时,学校领导了解到其中有朱枫烈士的故居,于是千方百计保存了这幢小楼,进行全面整修,建立朱枫烈士纪念楼,现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楼占地210平方米,白墙黑瓦,朱楼雕梁,洞门楼窗回廊,别致玲珑小巧,两层的小别墅,建筑面积160平方米。

楼内陈列朱枫烈士从1925年起参加各种进步学生运动和爱国救亡运动以及1948年以后从事党的情报工作、1950年6月在台北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和遗物。

纪念楼内还收藏有杨成武、张爱萍、薛暮桥、罗青长等中央有关领导、烈士生前亲友的题词和纪念书画作品等。

2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人物简介

朱枫,男,国画家,1915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2009年逝于南京市,1946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49年后先后在南京市人民文化馆、人民美术工场、文化事业管理处工作。

1956年5月在南京市文化局工作,任云锦研究员,1958年在南京市云锦研究所工作,现任该所艺术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早在 1954年,他便在老一辈工艺美术家陈之佛教授领导下,组建云锦研究组,继承传统,总结云锦的创作技术,抢救这一宝贵的民族遗产。

50年代出版了他编绘的《云锦图案》和《南京云锦》。

1946年—1977年,他组织编绘明清云锦传统图案近100幅;在云锦设计上,他既继承传统,又密切结合现代社会需要,使之具有新意,设计了提包、靠枕、枕套、台毯、匹料、壁挂等新品种。

代表作凸凹锦继承了缠枝牡丹图案、面屋凸凹,有立体感。云锦雨花锦为国宾馆高级沙发面料,色彩淡雅、富丽而协调。金银妆织锦是专为藏族而设计的新品种。万紫千红金宝地装饰壁挂织锦突破了云锦传统程式,大胆借鉴花鸟画织法,被南京市政府作为赠送日本名古屋市协会的礼品。他还参与指导明代定陵万历皇帝孔雀羽织金妆花纱龙袍的复制工作,该作品获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美若绮云、灿若云霞”的南京云锦,被称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堪称“中华一绝”。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有1600多年历史的云锦一度濒临消亡,仅剩下4台织机、3位传人。1954年初,朱枫被抽调参与筹建“云锦研究组”,他没有想到这一“临时安排”成了他毕生的事业。当时,朱枫首要的工作就是通过老艺人、作坊、织造庄,把云锦图案花纹的手稿和样品尽可能搜集齐全。那几年,他和研究组成员陆续搜集到两千余幅传统云锦图案画稿。这些资料,将云锦从濒临消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在此后的50年里,它们成为云锦研究所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

在朱枫等人的努力下,云锦研究所成功恢复了失传的“双面锦”和“凹凸锦”技艺;他为画册《中国》设计的云锦封面,让云锦首次成为国家外交礼品;他在上世纪70年代设计制作的《万紫千红》,成为代表南京云锦最高水平的杰作之一。

获得荣誉

1993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3 山西省作协会员

朱枫,山西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网总版主;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中国诗歌》、《诗歌月刊》、《中西诗歌》、《绿风》、《黄河诗报》、《新大陆》、《常青藤》、《北美枫》、《梅园文学》、《农民日报》、《作家报》、《语文报》、《山西文学》、《南叶》等海内外数十家报刊。

他的作品入选《世界华文诗选萃》、《中国年度诗歌》、《中国诗歌选》等文集,著有诗集《一个人说话》、《穿旅游鞋的舞神们(合集)》。

4 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公司董事长

历任中盐东兴盐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职务;2009年8月至今,担任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5 选秀人物

人物简介

公开昵称: mua宝

性 别:女生

年 龄:22

生日:1989年6月1日

星 座:双子座

血 型:AB

体 型:苗条

婚姻状况:保密

恋爱经历:保密

曾就读初中:上海平和学校

所在地区:上海/徐汇区

身 高:176厘米

体 重:50公斤

吸 烟:大烟枪

饮 酒:酗酒

孩 子:当然要孩子

宗教信仰:佛教

学 历:大专/高职

职 业:广告/设计/创意

月 收 入:无

性格特征

心直口快/开朗大方/憨厚大气/热心助人/敏感忧郁/精力充沛/ 温柔 粗犷, 活泼, 老成, 内向, 开朗, 豪爽, 沉默, 急躁, 稳重

兴趣爱好

K 歌/音乐/蹦迪/电影/摄影/时尚/赚钱/秀 很大的笑容嘴巴 方脸 眼镜 裤子 舌钉 板鞋 平胸 很瘦 纯洁的你和我一起

个人作品

2005年电视剧《梦想的天空》

2007年CNTM全称是“中国明日超模”China's Next Top Model 的简称,是一套中国真人秀节目,是“ANTM美国明日超模”的中国版本。

该节目在四川卫视播放,拍摄于上海。比赛面试在中国各地进行——上海,北京,成都和广州。在08年1月13日晚上10:30播放,主持人是中国著名模特李艾。

制作单位,均由eWorld与Mojo多媒体公司担任,潘婷是冠名赞助单位(所以节目又名“潘婷闪亮模坊”)。

相关信息

据海外(含香港、台湾)统计,人气最高的是马舒怡和王佳。而内地统计,则是殷歌、朱枫为最高。他们后来移师澳门,在美高梅酒店作最后决战。最后三强原本是殷歌,朱枫,芊芊。可因为朱枫因工作和公司的原因,退出比赛。结果最后三强改写成殷歌(冠军),王佳(亚军),芊芊(季军)。

6.影视导演

6 影视导演

人物简介

朱枫 :国家一级导演,同济大学兼职教授。80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记者。1991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成为谢飞教授的第一位研究生,1994年分配至上海电影制片厂,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导演学会会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执导的作品有《乐魂》、《电影春秋》、《见光的爱》《初夏》、《星期天的玫瑰》、《青春与共》、《我爱杰西卡》、《春蚕》、《蓝宝石》、《寻找刘三姐》、《幸福在2010》等;获得过政府奖、金鸡奖提名奖,百合奖一等奖、最佳导演奖等多种奖项。

“朱枫”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45次
最近更新:2012-04-13
创建者:fenghuang505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Lanye2005 展开

百科拆分专员 

半月沙川 

邱冠瑛 

film61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