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陈村 |
释义 | 简介朱陈村位于山东省临市罗庄区境内涑河流域,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很高的知名度。 文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朱陈村》让朱陈村名誉全国,诗歌中写道: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 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我生礼义乡,少小孤且贫。徒学辨是非,只自取辛勤。 世法贵名教,士人重冠婚。以此自桎梏,信为大谬人。 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二十举秀才,三十为谏臣。 下有妻子累,上有君亲恩。承家与事国,望此不肖身。 忆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 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 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 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 悲火烧心曲,愁霜侵鬓根。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 白居易的笔下风景秀丽的朱陈村,曾有“朱陈八大景”之说,分别为“龟探河源”、“三松合壁”、“一楼风寒”、“珍珠宝泉”、“卧虎石岩”、“蟠龙山区”、“叮铛响石”、“玉带涑水”。时光境迁,因种种原因如今“朱陈八大景”也多剩“断壁残垣”的身影,如今能看到的风景区,也只有于2006年6月26日被临沂市旅游局评为AA级旅游区以“珍珠宝泉”著称的宝泉寺公园。 历史沿革朱陈村是临沂市县区中最早发展民族工业地区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在躲避兵荒马乱、地震水灾的年代,一群身怀绝技的山西喜鹊村的窑工,纷纷投奔到这个遍地充满陶瓷原材料和燃料资源储量丰富的地方。其中有周姓、孙姓两家窑业大户也从外地迁来,就在罗庄以西的朱陈村落户扎根了,利用当地大青矸、焦宝石、紫土、石英粉、瓷石、粘土、大青土、黄矸、黄药土等数十种陶瓷原料,以及储量丰富、分布面广的地下煤炭资源,发展手工陶瓷业。清末以后由于中国大地战乱不断,朱陈村境内手工陶瓷业遭受毁灭性打击,手工陶瓷作坊所剩无几,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朱陈村陶瓷业逐步复苏,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上级行政单位罗庄镇建成一批陶瓷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在朱陈境内临沂瓷厂带动下,罗庄镇境内先后成立了临沂陶瓷一厂、临沂陶瓷二厂、临沂陶瓷三厂,为须应时代发展各厂家纷纷进行由粗变细、由黑变白的陶瓷产品研制,并都以白粗瓷为主白细瓷为辅生产日用瓷,生产活动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驴拉碾,脚踩泥,成型手拉坯,干燥靠太阳",是当时手工劳动的真实写照。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至70年代初,朱陈陶瓷业又迎来一次质的飞越,陶瓷生产由早年的手工劳作变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各陶瓷厂家所从事的原料粉碎、练泥和产品成型均实现了机械化,烧成也均由直焰窑改为机动隧道窑。这种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实现,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也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几倍、十几倍的提高。自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改变了陶瓷产品只能内销不能出口的局面并且随着科技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陶瓷产品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出口产品也由一般的杯、盘、碟等单件向餐具、茶具、酒具、工艺美术等成套产品发展,使临沂朱陈陶瓷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而且外销量逐年增加,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东欧、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出口创汇大户。 民风民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形成其一方特定的民风民俗。朱陈"夜猫子集"就是朱陈人的独特习俗之一,它名闻遐迩,传誉省外,引起不少人的新奇之感。 朱陈集奇时间长朱陈集奇。其一,别的村镇逢集都是上午早饭后开市,下午日西坠结束,而朱陈集却是天黎明前开市(饮食业更早),早饭前罢集,时间早而短,故人称朱陈集为"早集",形象的说法叫"夜猫子集";其二,别的集市定日逢集(循农历),或"一、六"、或"二、七"、或"三、八"不等,五天一集,而朱陈集则是一年365天逢364个,大年初一(春节)例外,歇一天,所以从宏观上看,朱陈早集的时间又是最长的。 早集朱陈早集不知始于何朝何代,何年何月,古风遗俗,无可考证。朱陈是古沂州境内的大邦之地,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生意兴盛,黑陶制作业发达,民间采煤业历史悠久。因之,自古以来朱陈及奔朱陈从事商业贸易的人多,制陶和采煤的人多。他们有的夜间才歇工,有的凌晨要上工,店铺开门,学童上早课,还有的通宵玩个牌什么的,故不少家庭里都有早起晚睡的人。加之孝子夜间伺候年老父母,乳母五更哺育幼儿,四外乡的农民赶早集卖青菜,更多的是家庭里为了准备一天的食物和菜看,都要上街买吃买喝,朱陈早集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夜集每当夜幕深沉,万簌俱寂,人们酣睡的三更,街上突然发出一声有力的咳嗽,随之"开锅的糁好了——"的响亮而悠扬的吆喝声——夜猫子集的号角——响起来,只几口,便划破了朱陈的夜空,唤醒了沉睡的人们。走出家门,繁星当空,街上几点摇曳的灯光却已在夜幕中闪烁,若在冬天,地摊侧旁则燃着一堆篝火(作取暖、看秤、点钱之用),夜猫子集便拉开了序幕。糁锅、粥锅旁站着或蹲着的人们喝着糁或粥,嚼着香脆的油条、烧饼,或吃着热乎乎的包子、棕子,津津有味。整条街融化在清新凉爽而安详的氛围中。天蒙亮时,拎着菜篮的主妇或男当家便纷纷来到集市上购物品。早集经营的商品主要是食物,有熟食、蛋、禽、鱼、肉、蔬菜和粮食等,也有日常生活必备品。早集上热气袅袅,和声漫语,平静祥和,没有一般集市的大声喧哗、粗声叫骂、飞扬尘土、臊臭气味,也缺少摩肩接踵、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场面。 解放前后至60年代,早集设在朱陈村中心南北大街北段,北起供销社门口,南至石虎子路口,全长二百多米,两旁店铺林立。文革时期及其后,早集迁至村南头,近邻朱陈煤矿。1996年朱陈四村建设了"朱陈宝泉综合农贸市场",早集随后又迁至朱陈村东南农贸市场,此处交通更加便利。 好处朱陈"夜猫子集"开市早,时间短,规模小,经营物品单一,属"短、平、快"型。无论在何种社会背景下,也不管几易其址,"夜猫子集"以自己的惯性顽强地延续下来。1986年3月朱陈虽新开设了"二、七集"和春秋会,但它们终究未形成大气候,较之"夜猫子集"仍逊色多多。 不难看出,朱陈"夜猫子集"是当地工商繁荣的产物和象征,是人民生活的需要和依托,它培养了朱陈人的商品意识,促进了朱陈商品经济乃至各业的兴盛和发展。 文化 宗教 教育朱陈村地方戏种主要以临沂柳琴戏为主,临沂柳琴戏的主要特点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用尾音翻高的唱腔,哼出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代表作有《王祥卧鱼》。 朱陈村村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二种:一种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主要代表建筑为宝泉寺,修建于唐宋年间。另一种是西洋传入的基督教,俗称”耶稣“。主要代表建筑为朱陈教堂,修建于1999年。 1882年1月荷兰传教士安治泰来山东临沂口传经书,创立圣言会(基督教会),大约在清末民初,朱陈村民开始大量信仰基督教,近一百年来,除了文革动乱十年间停办以外,一直未停息过,其信徒一度超过佛教信徒。 卫生事业旧中国时期,朱陈村卫生医疗事业十分落后,全村只有一个中草药堂,村民因生活拮据,很少有人花钱开药方捉药,在此社会背景下,山东历史上的“朱陈瘟疫”,在朱陈村首先爆发瘟情。 1946年4月,肠道传染病——霍乱,在临沂县朱陈区朱陈村(现为临沂市罗庄区罗庄镇朱陈村)中悄然传播。至5、6月,病势蔓延,死亡人数增多,终于酿成了震动朝野四方的"朱陈大瘟疫"。 据村民反映,同年3月有村民李某出门卖窑货(黑陶器),病死南方,抬回家滨葬后,朱陈就发生了这种病。该病初起,病人上呕下泻,先吐黄水后吐绿水,拉稀拉黄水,最后脱水死亡。由于当时缺医少药,村民缺乏卫生常识,此病蔓延迅猛,发病火急,治疗不迭,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形成了"头午抬死人,下午人抬他"的惨景。如:村民孙某之父早晨吃了4个煎饼,抗着扁担下地打高粱叶,感到头一麻,得病回家一篓就死亡;另一孙某之妻头午给丧主助忙,下午本人病死;村民卢某父母得病同一天死亡;村民马某天天到宝泉寺大松树下躲避瘟疫,两个月后的一天吃过晚饭睡下,天明病残。此病至高峰期的7月份,全村每天被瘟疫病魔夺去生命的就有5、6人,死亡最多的一天竟达16人,村民发病率达50%以上,村民葛阊编歌谣日:"虎烈拉(霍乱英文译音),虎烈拉,烈虎闯进这一家,咬了爷,咬了妈,另外吃尽小儿娃……"整个朱陈村阴霾密布,一片悲哀,穿白戴孝者比比皆是。真谓"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村民巴不事田业,惶惶不可终日。此病向四处村庄迅速蔓延,付庄、朱隆等村也有流行。因此,朱陈周围村庄群众谈及色变,胆战心惊,对朱陈人采取隔离政策。 "瘟疫"一发生,就引起了朱陈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委书记颜寿山、区长李金涛等同志带领村民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发动村民在村各路口站岗,不准走亲戚,也不准赶早集;向群众宣传防疫知识,消灭苍蝇蚊子传染源;鼓励本村民间医生极力抢救,并及时向上级政府请调医疗队。临沂县政府派出医疗队,会同村医紧急抢救。医生们夜不能寝,疲惫不堪。村医陈黄牛劳累交加,染病死亡,他的母亲、妻子和三个孩子也全瘟殁。 1946年8月,山东省卫生总局局长白备伍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联总)雷黛德大夫,带领鲁中军区医疗队到临沂霍乱疫区进行防治,他们带来大量"疫苗"和药品。紧接着山东省主席黎玉发布了《山东省政府关于防治霍乱的指示》,对疫区防疫工作提出了要求,规定了办法和措施。经过省卫生总局、联总、滨海行署和临沂县政府卫生人员两个月的大力防治,终于扑灭了流行临沂数月的大"瘟疫",朱陈"瘟疫"亦随之涅灭。据统计,朱陈村"瘟疫"共使321人丧生。 新中国成立后,朱陈村曾规划为朱陈乡,下划分五个自然村,后撤捎朱陈乡,在村名不改变前提下,保留了五个自然村,这种规划现状让朱陈村保留了五个农村医疗合作社区卫生机构,近十个私人卫生诊所。 同名村落丰县赵庄镇朱陈村 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现今规划名为朱庄村、陈庄村。人口分布:朱庄村共有朱姓60多户,220口人;陈庄村共有陈姓80多户,224口人。 萧县白土镇朱陈村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现今规划名为朱圩子村、陈庄村。人口分布:陈庄七十多户,301人,外姓只有王姓一户,孙姓一户,其余户全姓陈。 埇桥区夹沟镇朱陈村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现今规划名为草场村。人口分布:草场村共有150户,700余口人,全村大多姓武,其余姓为黄姓和李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