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国桢 |
释义 | 周国桢,1931年生,湖南省安仁县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原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美协江西分会副主席、江西雕塑协会会长、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高岭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评委、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中文名:周国桢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安仁县 出生日期:1931年 职业:雕刻家,艺术家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弹弓手》、《独立》、《天亮了》《雪豹》 人物介绍周国桢,1931年生,湖南省安仁县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原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美协江西分会副主席、江西雕塑协会会长、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高岭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评委、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1988年被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科技先锋”称号,1991年被定为景德镇市拔尖人才,1992年荣获政府特殊津贴。他是我国当代著名陶艺家、画家,又是陶艺教育家,被中外誉为“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一面旗帜”、“现代陶艺创作先锋”和“陶艺泰斗”。1992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当代杰出的陶艺家、画家,更是杰出的陶艺教育家。曾被英、美等国多家国际名人中心列为“世界名人”,1992年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授予其“世纪勋章”。 曾在上海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馆、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等地举办个展十多余次,于澳门及新加坡等地联展多次,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及海内外私人收藏其作品甚多;四川美术出版社、香港文化促进中心等为其出版了专辑。 作品风格周国桢的作品,充满了浪漫的画意,而风趣的标题,更添了作品的情趣。譬如命题 “长者”的猩猩双手垂地,外形构成三角,重心向下,影如泰山,深深揭示长者内心世界的气质;又譬如 “拼命三郎”的野猪,作者从 “拼”字上着眼,有意将颈、背部凸起,颈毛如峰,龇牙挺首,显示健美体感和强烈的冲动势头。富有阳刚之美。 朦胧时期,是指周国桢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作品。作品表现的是低层次的率直和淳朴、童趣和直感,如《迎春》、《饲养员》、《好阿姨》。 唯美时期,是20世界60年代周国桢开始对造型语言、形式的完美和华丽的釉色表层效果着意追求的产物。作品更多体现神、形、理和趣的意味。 古风时期,是周国桢进入20世界80年代后,开始把自己的艺术视野转向遥远的西北文化,立足本土意识,塑造了一个充满人性的动物世界。 新表现时期是从1985年以后,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多地强调艺术家自我精神的外化。粗质陶瓷材料的运用使他的作品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 最高艺术殿堂 一生三次办展 中国美术馆作为中国最高艺术殿堂,是我国国家级造型美术博物馆,主要承担着中国现当代美术作品的收藏、研究、展览和交流任务。它对来此举办个人作品展的艺术家有着严格的标准,其中之一必须是中国美协会员,另外在陶瓷界,一般作品属于工艺品范畴,不具备艺术品的资质,因此极少有人能登此大雅之堂进行个人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陶瓷界个人办展的历史上,有一个人的名字格外瞩目,那就是被誉为“世界陶瓷第一人”的我国陶瓷艺术泰斗,一代宗师周国桢先生,他不仅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的陶瓷艺术大师,而且一生中有三次这样的殊荣。 据海度艺术俱乐部有关人士透露,为庆祝周国桢大师80大寿及60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2011年11月11日至20日由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中国美协、中央美院三家单位联合为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作品展。这是周国桢有生以来第三次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进行个人作品展,惊世创下的中国美术馆办展记录,至今无人能及。前两次都精彩非凡,值得铭记回味,相信第三次也必将辉煌呈现,引领人们一睹大师巅峰的精艺风采。 一代陶艺宗师 当今泰山北斗 周国桢,世界陶瓷艺术第一人,当代陶瓷艺术开创者。1931年,生于湖南省安仁县。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美协江西分会副主席、江西雕塑协会会长、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高岭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他不仅是我国当代著名陶艺家、画家,还是著名陶艺教育家,其弟子不止于陶瓷界,还跨越紫砂、玉雕、雕塑等领域,全球弟子达百万之众。1985年被英国伦敦欧罗巴出版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1988年被美国伊利诺斯州世界名人中心列为世界名人。1992年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授予其“世纪勋章”。曾在上海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馆、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等地举办个展十余次,于澳门及新加坡等地联展多次。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及海内外藏家收藏。中外知名出版社为其出版专辑二十余次。 在第一届陶瓷评委当中,周国桢也是唯一在世的一位。此后,他还曾在第二、五届评比中继续担任评委一职。也许有人尚且不知,如今大名鼎鼎的王锡良、张松茂等顶级陶瓷大师均是由周国桢评出来的。 60年来,大师一直在延续着自己的"梦",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引导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新潮流。从创造高温色釉的"动物世界"到寻求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的契合,先期的概括、夸张、幽默,有雅拙之美;后期的古朴、沉雄、大巧,有古拙之力。不只是让陶瓷从工艺品提升为艺术品,更在陶瓷具体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无数创新。其在大型雕塑上的成就无人能及,其所营造残缺美的造诣更是震撼了世界,甚至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像相媲美。 历数三次展览 细品盛况美誉 据悉,上个世纪,周国桢本人曾在中国美术馆两度办展。 1979年,大师应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之邀,参加了在首都举办的"小型雕塑联展".郁风为之撰文《欣喜之余的呼吁》发表在《光明日报》;作品以其具有深刻生活内涵的感染力,受到中外舆论的关注。 1986年,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主办“周国珍陶瓷艺术展览”;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文联均录放新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钱绍武撰文《周国桢陶雕欣赏》,于《人民日报》刊登;原定由《中国雕塑》编辑部、中央美院雕塑系联合召开的“周国珍陶瓷艺术座谈会”也破格改由中国美协组织召开。大师本人在北京受到最高礼遇,在京艺术家、文艺评论家、中央美院、工艺美院的同仁也都参加了盛会,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座谈会上钱绍武教授说:“对周国桢作品的研究和验收,不是我们几个人能搞出来的。我相信周国桢的艺术将会得到全世界的验收。历史会对他作出适当的评价。” 当时连一些外国使馆官员也久闻盛名前来一睹大师作品的风采,一时间在京各大报刊电视媒体纷纷报道此次展会的盛况,大师成为首都各大报刊的新闻人物,轰动京华。王朝闻、钱绍武等多次撰文予以高度赞扬。《人民日报》、《新华文摘》、《嘹望》周刊、《艺术世界》、《美术丛刊》等报刊杂志,发表了他数十件作品。盛赞他既是景德镇"清代遗风"的反叛者,又是勇于反映时代精神的创造者。《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瓷都艺星》等专版评介其人其作。《文汇报》头版发表《美啊!周国桢的动物雕塑》的评论,盛赞其艺术。 原国务院副总理在观展后对周国桢说:“很好,你这条路子走的对,走得好!” “知音难得,你的作品追求的是神形理趣的高度结合。”国画大师刘海粟对他赞叹道。 著名艺术家王朝闻先生这样称赞他“周国桢在艺术风格上拙中见巧,形象耐看,越看越美,构思巧妙,仿佛自然而然记录其所见”。 “我最近见到的人都在赞美你的作品,都叫我来看看,今天我来了,确实很好,你的成果为国争了光”,国画大师李可染对周国桢这样说。 “我欣赏你的创造精神,你的东西在日本可算是国宝级藏品”,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华君武当面对周国桢这样说。 记者还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此次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第三次举办周国桢80大寿及60年从艺艺术研讨会及个人作品展,由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中国美协、中央美院、景德镇陶院联合举办的,届时文化部副部长、美协主席等领导,中国艺术家、评论家、周国桢的学生及朋友将齐集一堂。如此大规模在艺术界可谓罕见。 时过多年,周国桢再次来到北京览,其艺术成就早已今非昔比,其对中国艺术及中国陶瓷的推动作用更将无可估量,是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全景式再现这位大师毕生艺术辉煌巅峰的重大活动,必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广泛争睹研讨周国桢艺术佳作的热潮。 作品赏析猪,猪,猪,可爱的小猪,在景德镇瓷雕界实在是难得找到只可爱、憨厚让人爱不释手的小猪。而周国桢大师这只小猪,却别具风味,通过窑变的釉面失恒的斑块,却活脱脱的表现出这刚刚从泥塘翻滚出来的小猪的憨样,实在是太讨人喜欢。怎么看都有让人喷饭的效果。相信这这件巧夺天工的作品,一定会给生活带来一连串意想不到的笑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