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重玄派
释义

重玄派系道教哲学流派,其意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来,该派以重玄之义解《老子》,认为老学要义在于“玄之又玄”,以达到哲学思想上的无滞。重玄家融汇佛学的的“双遣法”,以《庄子》“无为”、“忘心”说为基础,采佛教破除妄执意,力图超越玄学,又称越佛学,将道教哲学深化为一种“重玄”哲学,这就是道教的向老庄哲学复归且深入发展的标志。

简介

“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派”是道教老学中最有影响的流派,可视为一个哲学流派。同时他也和道教隐宗妙真道密切相关,重玄派的许多著名大家都是妙真道的宗师。

重(音虫chong),为重复之义。其意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来,该派以重玄之义解《老子》,认为老学要义在于“玄之又玄”,以达到哲学思想上的无滞。重玄哲学,始于东晋孙登,后来梁道士孟知周、藏矜,陈道士诸柔,隋道士刘进喜,唐道士成玄英、李荣、蔡子晃、黄玄颐、车玄弼、张惠超、黎元兴、杜光庭、王玄览,皆阐发重玄之义。重玄家融汇佛学的的“双遣法”,以《庄子》“无为”、“忘心”说为基础,采佛教破除妄执意,力图超越玄学,又称越佛学,将道教哲学深化为一种“重玄”哲学,这就是道教的向老庄哲学复归且深入发展的标志。道教重玄学既遣有、无,又遣非有非无;有无双遣,本迹俱忘,遣之又遣,忘而再忘,方入重玄之境。重玄哲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思维、修持理论上融会贯通,为内丹学哲学支柱之一。该派盛行于唐,以成玄英最为突出,后杜光庭、陈景元亦继承其学说,影响甚大。

历史沿革

“重玄”之说,由来已久。在南北朝之时,就曾出现以“重玄”为宗的道士。自后沿续不已,隋唐逐渐成为一大学派,“重玄”诸家虽无师承沿传关系,但被后代学者视为“重玄派”。 所谓重玄,是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句而来。重玄派以“玄之又玄”之义解老,认为此为老学要义。他们认为老子之道不滞于“有”和“无”,故名为“玄”,以遣有无;但又不可滞于“玄”,故名“又玄”,以遣前“玄”。使“玄”亦不存,归于虚无大道。据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五所说,注老以“重玄”为宗,始于魏隐士孙登,此后梁道士孟智周、臧玄静,陈朝道士诸柔,隋朝道士刘进喜,唐朝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颐、李荣、车玄粥、张惠超、黎元兴,皆明重玄之道。并将"重玄"思想贯穿于道教教义的诸多方面。(玄门大义)今秩,初唐高宗、武后朝道士孟安排摘录(玄门大义),编成(道教义枢)10卷,其中(七部义)说:洞真变化无方,神力自在,故须太玄明空,道成此行。重玄之心既朗,可变之遣斯威。

隋道士刘进喜、李播皆注疏(老子),刘进喜作疏6卷,李播注上下2卷。刘进喜(老子)第七十章疏云:“至言虽广,宗吝者重玄。”又刘进喜造、李仲卿续(太玄真一本际妙经)10卷,认为“正道真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名中正道。”即以“重玄”之义为学者大正观之要。 唐太宗朝道士成玄英撰(道德经义疏),释(老子)“玄之又玄”句云: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人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造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释“玄之又玄”云:意因不生则同乎玄妙,犹恐滞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以又玄以造玄,示明无欲于无欲。

隋唐“重玄”学派的道经还有佚名著(无上内秘真藏义》4卷,张惠超《道德真经玄疏》4卷,王玄览《玄珠录》2卷,通玄先生撰(道体论),司马承祯(坐忘论),佚名撰,(三论元旨),黎兴、方长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10卷。唐代流传,大略出于唐代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太上老君了心经)、(洞玄灵宝定观经)等,均以“重玄”为宗。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也采纳“重玄”之义。

特点

重玄学派注重玄理思辩,它解释《老子》有两大特征:其一是援引《庄子》来阐释老子思想,二是援引佛教哲学,特别是吸取了佛教三论宗和天台宗的思想阐发老子玄理。这就发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使其更具思辩性。另一方面,“重玄学派”也给佛教思想以影响,如三论宗的着作中即多次提到“玄”和“又玄”的概念,即于“重玄学派”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是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唐代是重玄派鼎盛时期,在隋唐佛道的理论之争中,多由重玄学派人物代表道教方面参加,重玄学派也因此在道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传承与影响

重玄派的最初形成当是魏晋玄学的产物,魏晋时孙登以“重玄为宗”解释《道德经》 ,奠定了这一学派发展的基石。魏晋以降,陆续为道教学者所阐释,并吸取了佛教中观思想。 南北朝隋唐时期,梁朝道士孟智周、臧玄静,陈朝道士诸糅,隋朝道士刘进喜,都明“重玄之道”,为重玄学派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唐代是重玄学派的鼎盛时期,有一大批以重玄为宗的道教学者,如蔡子晃、车玄弼、张惠超、黎元兴、等;其中以成玄英、李荣等最为突出,经他们的努力,重玄派成为道教老学中最有影响的流派,唐玄宗李隆基注释《老子》,亦采用其说。

直到唐末五代,蜀地尚存较浓的重玄之风,但重玄派整体上已趋衰微。南宋时邵若愚、董思靖等解老,都明重玄之义,宋代道教一些《老子集注》中大量引重玄学说,此其遗风。

相关人物

介绍

李荣为唐初著名道教学者。道号任真子,绵州巴西人(今四川绵阳市)。唐代道教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高宗(650~683)时。近人蒙文通疑其为成玄英的弟子。

生平

李荣的生平,史料少而零散。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中有云:“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③就是他向人透露的早年学道生活及经过苦修,丹术日精的一些情况。他受到唐高宗的征召,大约就在此时,在蜀中与他有过从的著名诗人卢照邻曾以诗相赠:“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投金翠山曲,奠壁清江濆。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绛云。宝贶幽难识,空歌迥易分。风摇十州影,日乱九江文。敷诚归上帝,应诏佐明君。”④赞扬李荣的道术与文采。

进京以后,李荣活动于长安和洛阳两地,主要是代表道教与佛教论辩,成为“老宗魁首”。显庆三年(658)四月,高宗敕召僧道各七人入内论义,李荣为其中之一。当时李荣“主道生万物义”,与大慈恩寺僧慧立争辩。⑤显庆五年(660)李荣以重玄思想解释《老子》而著称。其重玄思想极受佛教中观论的影响,特别是初唐盛行的佛教三论宗,给其重玄说以许多理论上的启发。当时蜀地三论宗颇为盛行,入蜀讲“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的僧人甚多,讲论之地多离李荣住地不远,对其必有一定影响。因此,他常借助佛教哲学解释《道德经》,提高了道教哲学思想的思辨性。

著作

李荣曾注《西升经》,主要著作有《老子注》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存录“任真子李荣注上下二卷”;《宋史·艺文志》有“李荣《道德经注》二卷”。宋人尤袤《遂初堂书目》也存“李荣注老子”。宋高似孙《子略》卷二“老子注”中录“《任真子集注》,李荣,道士”。今《正统道藏》残存李荣《老子注》。敦煌曾出李荣《老子注》唐高宗时写本,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近人蒙文通于本世纪40年代末据《道藏》残本、北京图书馆和巴黎图书馆所藏敦煌本辑成李荣《老子注》四卷,据称基本恢复了李荣注的原貌。1947年由四川省立图书馆石印刊行。以后严灵峰也有辑校本,收入《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第三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8: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