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重庆交通大学
释义

重庆交通大学创办于1951年,是交通运输部与重庆市共建、交通行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位于长江上游重镇和交通枢纽——重庆。学校占地3200亩,南岸校区与双福校区功能区分、优势互补。

学校主页:

中文名:重庆交通大学

外文名: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简称:重庆交大、CQJTU

校训:严谨 求实 团结 进取

创办时间:1951年11月7日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学校属性:省部共建高校

现任校长:唐伯明

知名校友:郑皆连、刘晓峰、赖明等

所属地区:中国重庆

主要院系:土木建筑学院、河海学院、管理学院等

硕士点:53个

博士点:12个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

科研平台: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办学理念:明德笃学 求实创新

建校铭志: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交大精神:铺路石精神

目标定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交大简介

重庆交通大学创办于1951年,是交通运输部与重庆市共建、交通行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占地3200亩,南岸校区与双福校区功能区分、优势互补。南岸校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地处长江之畔、南山山麓,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是学校开放办学的窗口;双福校区位于重庆西部新城江津双福新区福星大道,紧邻重庆外环高速,远眺缙云山脉,设施现代,环境舒适,是学校潜心育人的沃土。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1951年11月,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为建设大西南,创建了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西南交通专科学校;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康藏公路筑路指挥部政委的穰明德任首任校长。1960年8月,成都工学院土木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水工系和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并入学校,组建重庆交通学院;同年,学校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1985年,学校成为国家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重庆其他交通类院校并入学校。2006年,学校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2009年,国家批准在我校设立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学科专业覆盖面广,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含1个自主设置学科)、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含5个自主设置学科)、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10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涵盖39个二级学科)、51个普通本科专业、28个高职(专科)专业,是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本科专业及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并具有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教学实力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1.98亿元,建成了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1个省部级质量工程建设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强,拥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8个省部级重点科技平台,基础及专业实验室(中心)达30余个。师资力量雄厚,1800余人教职员工中,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等省部级及以上专家教授120余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600余人;中国工程院郑皆连院士、韩其为院士、梁应辰院士等150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定期到校授课(讲学)。截至2011年12月,全日制各类各层次在校生22974人,其中,本科生18503人、硕士研究生2119人、博士研究生100人,留学生125人。

学校是国家交通建设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国家特别是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部高原、山区、库区的大跨径桥梁设计理论与建设、维护关键技术,山区复杂条件下隧道设计理论与控制技术,内河港口建设与航道治理,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材料与修筑关键技术等领域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和显著优势。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20余项。学校主办3种学术期刊,主办的《应用数学和力学》由中国科学院钱伟长院士任主编,是SCI和EI的收录刊源,以中、英文版向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乌利希期刊指南》(U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国际检索机构的收录源刊。

学校面向世界各国招收留学生,与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学生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大学生“挑战杯”全国金奖等国家级奖励。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连续14年超过90%。办学6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高原冻土专家武憼民,原四川省副省长刘晓峰,原四川大学校长陈君楷,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孟凡超,交通运输部监察局局长钟华等在内的八万余名毕业生。

学校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充分肯定,温家宝、李岚清、贺国强、钱伟长、陈至立等领导同志先后到校视察。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8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重庆交通大学将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立足重庆,面向西部,突出交通特色,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交通行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努力把学校建成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知名、区域优势突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重庆交通大学自 1951年11月创办以来,经历了多次改换校名、多次变更隶属关系、多次搬迁校址的艰辛办学历程。

1951年,为建设川藏公路急需,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重庆设立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西南交通专科学校。1951年11月7日,西南交通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办学地点设在重庆市南岸区七公里。

1952年,西南交通专科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学校。

1953年,西南交通学校更名为重庆公路学校。

1954年,重庆公路学校更名为交通部西南公路学校。

1955年,交通部西南公路学校更名为交通部重庆公路工程学校。

1958年,交通部重庆公路工程学校更名为四川省重庆公路工程学校。

1960年8月,成都工学院土木系、武汉水运学院水工系、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迁入四川省重庆公路工程学校,共同组建为国家普通本科院校——重庆交通学院。办学地点为重庆市南岸区七公里。

1971年,重庆交通学院并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办学地点为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

1979年1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校的精神,交通部决定恢复重庆交通学院,并由交通部直接管理。同年5月,重庆航务工程学校与重庆交通学院合并,学校本部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迁出至重庆航务工程学校校址——重庆市渝中区黄沙溪。

1984年7月,重庆交通学院本部陆续迁回重庆市南岸区七公里。

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重庆交通学院增列为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交通部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并入重庆交通学院。

2000年1月,学校由交通部划转重庆市,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重庆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2年,重庆市与交通部签署《关于共建重庆交通学院的意见》。

2004年,重庆市将学校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纳入了重庆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2004年9月,交通部致函教育部,支持学校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

2004年,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国家大型交通企事业单位均明确表示,将以不同方式全力支持学校更名大学工作和学校的建设发展。

2005年,重庆市在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重庆交通学院列为重点建设的8所教学研究型大学之一。

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重庆交通学院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办学地点在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原南岸区七公里)。

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7年,学校接受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

2009年,国家批准在重庆交通大学设立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国家批准在重庆交通大学设立“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11年2月,国家批准在重庆交通大学设立“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年7月,占地2400亩的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一期工程建成。重庆交通大学形成双校区办学格局。

2011年10月,重庆交通大学入选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及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

2011年11月,国家批准在重庆交通大学设立“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至此,学校传统优势的“路、桥、水”三大主干学科均拥有和依托的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

2012年2月,由重庆交通大学等21家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携手组建的“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重庆交通大学等交通运输部行业高校整体迈入“2011计划”重要一步。

校园设施

办学条件

重庆交通大学占地3200亩,南岸校区与双福校区功能区分、优势互补。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4000余台(套),总值1.98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馆藏文献343万册(其中印本文献173万册,电子文献170万册),年订报刊2000余种,拥有中国数图、超星、维普、CNKI、ElsevierSDOL、SpringerLink、EBSCO、PQDD、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研网、网上报告厅等中外文数据库20多个,形成了印本文献和电子文献相结合、覆盖学校所有学科专业的藏书体系。校园网络先进、安全、稳定,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体育设施完善,各类运动场所总面积11万多平方米。

双福校区

双福校区位于重庆西部新城江津双福新区福星大道,紧邻重庆外环高速,远眺缙云山脉,设施现代,环境舒适,是学校潜心育人的沃土。地形为浅丘陵,地势较为平缓,地块内有水体面积约115亩的李子湖。规划2500亩教学科研用地,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拟以出让方式新征400~500亩生活用地建设教职工生活园区。

双福校区以最新校园规划研究成果,结合起地域特色和大学性格,以生态“参天地”,以理水“纳百川”设计理念,异起突出的生态文化特质,在校园文化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校区李子湖、明德湖镶嵌其中,展现生态湿地景象;思源广场、茅以升广场体现人文底蕴,彰显学校特色。

双福校区近期发展主要完成学校本科一、二年级的教学、教育任务,远期发展成为高水平、特色鲜明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现代化校区。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学生课外活动条件,校舍功能、校园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营造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开放性、信息化、生态型的大学校园。

2011年双福校区迎来首批6000名新生。

办学地址

南岸校区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

邮编:400074

双福校区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双福新区福星大道1号

邮编:402247

院系设置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理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航海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重庆交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体育部 重庆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国际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

师资概况

人才战略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人员6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中国工程院郑皆连院士、韩其为院士、梁应辰院士是我校特聘教授。学校还拥有 “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交通部科技英才、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等省部级专家120余人次;聘请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在内的15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名师荟萃

郑皆连(1941.7.17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路桥工程专家。重庆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1965届校友,重庆交通大学特聘教授。1968年首创我国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新工艺,解决了不立拱架修建拱桥的难题。1976年主持设计了广西第一座无支架施工钢筋砼箱拱桥,十多年中修建此类大桥达40多座2万多延米,占当时广西公路大桥总数70%。1992年任邕宁邕江大桥钢骨钢筋砼拱桥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和大桥专家组组长,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跨径的钢筋砼肋拱桥,他提出了千斤顶斜拉扣挂悬拼架设拱骨架技术和连续浇注拱肋外包砼技术,国内首创,广泛推广。

韩其为(1933.11.2-),男,汉族,湖北省松滋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水库淤积)专家,重庆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自1964年开始,韩其为采用力学与随机过程相结合的方法,对泥沙运动统计(随机)理论进行了长期研究。研究获水利部论文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前国际水利学会主席林泰造和肯尼迪等著名学者对其评价很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鉴定认为:“研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泥沙运动统计理论体系,有显著的开创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泥沙运动理论的发展”。

梁应辰(1928.8.30-),河北保定人,1994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道和港口工程专家,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重庆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作为三峡工程航运专家,参加了三峡工程各个阶段有关航运工作,对三峡工程坝址选择,技术攻关,科学论证,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

王梦恕(1938.12.24-),河南省温县人,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交通大学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名誉主任。王梦恕院士从事铁路工程科技工作40余年,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理论研究、科学试验、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以及指导设计、施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促进我国隧道建设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顾安邦(1935.10-),男,汉族,江苏无锡人,博士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教授。195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同年分配到成都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任教,1960年院系调整随迁重庆交通学院,曾任重庆交通学院副院长。2006年6月10日,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第十五届颁奖大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在此次颁发的6个不同类别的茅以升科学技术奖中,顾安邦教授荣获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奖项——桥梁大奖。截至目前,全国高校中仅有4人获此殊荣。

刘忠(1963.8-),博士,教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交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桥梁非线性与空间分析研究。在大跨径拱桥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分析及施工控制等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完成和承担了多个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项、发表论文30余篇。

周志祥(1958.4.11-),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交通运输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第一层次人选,重庆市桥梁与隧道学科学术带头人,山区桥梁与隧道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全国土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著100余篇部,获得发明专利十余项;主研完成“大中型桥梁检测、维护、加固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横张预应力砼梁工艺及性能试验研究”,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桥梁结构损伤机理与神经网路”,获得2008年度重庆市技术发明二等。2000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共9项;在“桥梁结构行为与新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获“全国交通系统青年科技英才”等多种荣誉称号。

陈洪凯(1964.10-),男,重庆江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振兴重庆争光贡献个人。迄今,代表性专著有《危岩崩塌演变理论及应用》《公路泥石流力学》《公路泥石流研究及治理》《危岩防治原理》《岩石边坡渗流与排水机理研究》;发表论文210篇,被SCI收录6篇、EI收录29篇、ISTP收录2篇;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国际领先水平,得到同行专家高度赞赏。研究成果在西部地区大量推广应用,解决了8000多公里干线公路沿线的泥石流、危岩崩塌灾害,确保了三峡库区50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周建庭(1972.9.8-),浙江金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围绕结构安全监测、评价与加固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主持和主研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0项,主持横向项目25项。

校理事会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积极服务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学校决定成立“重庆交通大学发展理事会”。理事会在国家与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范围内开展活动,定位为学校建设发展的咨询机构,由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行业与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社会知名人士、著名学者、杰出校友等组成。通过发展理事会,使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和发展长期、全面、稳定、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提升学校服务理事单位及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学校领导

校党委领导

党委书记:刘 伦

党委副书记:唐伯明、周 直、李宝娣

校行政领导

校长:唐伯明

副校长:王智祥、梁乃兴、黄 明、王昌贤、易志坚、王平义

校纪委领导

校纪委书记:李宝娣

知名校友

谢邦珠,男,1961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道路与桥梁专业,全国十大桥梁人物,现任四川省公路设计院高级技术顾问、四川省川交公路咨询公司顾问总工程师,为国家级设计大师。

郑皆连,男,1941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1965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路桥工程专家。

刘晓峰,男,1947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70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水道与港口系,高级工程师。现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蒋树屏,男,1978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前身),“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获得者,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董事长、首席专家,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何志军,男,1981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桥梁系,全国十大桥梁人物,贵州省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

孙云,男,1981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全国十大桥梁人物,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

周哲玮,男,1950年6月生于湖北武汉,1982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

孟凡超,男,1982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桥梁系,全国十大桥梁人物,中交公路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赖明,男,1956年8月生出生于江苏徐州,1982年毕业重庆交通学院,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第9、10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罗霞,女,1962年生,重庆人,1982年毕业重庆交通学院道桥专业,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道均,男,1962年生,重庆市人,1983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桥隧专业,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院长,教授级高工,道桥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钟华,男,1983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路桥专业,交通运输部监察局局长。

朱碧新,男,1986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副总裁。

周文,男,1986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道桥系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广西北部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事。

冉仕平,男,1988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道路工程系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现西藏交通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兼总工程师。

王劼耘,男,1988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路桥专业,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公司总经理。

姜友生,男,1988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桥梁工程专业,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党委书记。

刘先鹏,男,1990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港航专业,全国十大桥梁人物,中交二航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海怀,男,1968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91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水港系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现任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刘春红,男,1995年从重庆交通学院应征入伍,第七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现任武警交通部队第四支队副支队长。

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建校以来,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创新,在西南地区交通和三峡工程建设的重大科技攻关中取得了大量有影响的成果,成功解决了西部地区300多项交通建设关键技术,产生了3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如解决了钢管混凝土世界第一跨径拱桥——重庆万县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难题,为三峡工程175m水位线决策和施工通航方案论证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等。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以及茅以升科学技术最高奖——“中国桥梁大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0多项。“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各层次项目1800项,科研经费达到了5.14亿元,年均科研经费超过一亿元,获得国家级项目70余项,一批“973计划”前期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相继落户学校。2011年学校科研项目规模和层次再获新突破。各类各层次科研项目数超过517项,科研项目合同经费总额达1.686亿元;依托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主持申报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三峡水库常年回水区航运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获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总经费1500万元。

学校在新形势下深化和拓展产学研工作,促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学校先后与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外经委、四川广安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等政府部门、行业主管单位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与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重庆重交沥青砼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金东海集团、重庆对外经贸(集团)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不断开创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了产学研合作的跨越发展。

主要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单位或个人

粉煤灰筑路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 梁富权、丁良开等

邕宁邕江大桥SRC拱桥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 顾安邦、刘忠等

大跨径劲性骨架砼拱桥收缩、徐变非线性因素影响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 顾安邦、刘忠、施尚伟、潘光友、周水兴

万县长江大桥特大桥(420米)钢筋砼拱桥设计施工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 顾安邦、刘忠等

三峡工程明渠导流及通航研究与运行实践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 赵世强、杜宗伟、舒云龙等

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成套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 顾安邦、向中富、张永水等

西部山区公路铁路泥石流减灾理论与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 陈洪凯、唐伯明等

公路在用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成套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 周建庭、周志祥等

山区拱桥建设与维护新技术研发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 周建庭、周志祥、顾安邦等

科研平台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重庆市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交通运输部重点实验室

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内河航道整治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山区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山区桥梁结构与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水利水运工程重点实验室

山区道路结构与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山区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重点实验室

山地城市交通畅通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工程实验室:

交通土建工程材料重庆市工程实验室

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航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特种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城轨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高校水工建筑物健康诊断技术与设备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经委研究中心:

重庆市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西部交通经济及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校属科研机构:

重庆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西部交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畅通重庆工程研究所

重庆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筹)

学术底蕴

办学理念

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淀、升华并形成了“明德笃学、求实创新”的核心办学理念学,始终坚持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教学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为保障,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计划中,课程建设改革落实到教材建设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做到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学生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多次获得大学生“挑战杯”全国金奖、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等奖励。从2007年起学校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进入重点批次招生,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良好,毕业生供不应求,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连续14年超过90%。2000年、2009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在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学校荣获“优秀”等级,排名第一;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交大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大交大师生秉承“严谨、求实、团结、进取”的校训,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立足重庆,面向西部,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造就了独特的学校精神。 学校因交通发展需求而建立,在发展交通科技和培养交通建设人才中不断壮大,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交通科研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取得的一项又一项高水平研究成果,成功地解决了西部地区特殊环境条件下公路、水路交通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家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学校的毕业生在西部交通行业具有广泛影响,西南地区6个省(市、区)的交通厅厅长、副厅长、总工程师多数毕业于我校;西南地区交通行业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中,我校校友占多数,特别是西藏自治区交通行业75%以上的高级技术人员是我校校友,长江沿线水运建设企事业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多数是我校毕业生。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建校之初的川藏公路建设和金沙江水运开发到如今的山区高速路网和三峡工程建设,广大教师扎根西部、献身交通、攻坚克难,逐步形成了具有交通特质的情系西部、实干奉献、开拓进取的“铺路石”精神,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学校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最基层”,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班级,延伸到学生宿舍,覆盖到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特色。一代代学子传承、弘扬“铺路石”精神,扎根基层,实干奉献,勇于开拓,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岭、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铺路架桥,治河筑港,挥洒青春,建功立业,浇筑人民致富坦途。

对外交流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初期,学校便开始派遣出国留学生,随着学校的的不断发展,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越来越广,先后公派赴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挪威、瑞士、澳大利亚、丹麦等国留学及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考察访问、合作研究、援外工程等各类出国人员数百人次。学校与美国堪萨斯大学、俄国圣彼得堡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越南河内大学等校签订有校际交流协议。

1987年学校开始聘请长期外国文教专家,迄今已聘50余人次。邀请短期讲学专家近130余人次,聘请10名外籍学者为我校名誉教授。学校接受了美籍华人张剑潭先生、日籍华人宋永琨教授的专业书籍、期刊等数千册,定期接受德国港口工程协会赠送的专业期刊。

学校自2004年开始面向世界各国招收留学生,几年间接收了来自美国、比利时、越南、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哈萨克斯坦、尼泊尔、贝宁、刚果(布)等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学校留学生教育体系完善,教学质量得到广泛认可,管理体制健全。学校成立了“留学生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留学生可申请 “孔子学院奖学金”、“重庆市人民政府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重庆交通大学外国留学生校长奖学金”等奖学金。学校配备留学生公寓由专人管理,设施齐备,安全方便。

2009年3月25日学校首个孔子学院在贝宁科特努揭牌。国家汉办正式同意重庆交通大学与非洲贝宁共和国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共建孔子学院。3月25日,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在阿波美-卡拉维大学校园举行,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和贝宁共和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部部长阿比约拉为孔子学院揭牌。

学校校歌

校歌歌词

巴山麓,渝水旁,启程川藏路,艰苦奋斗永不忘。

勤研学,工技强,立志在四方,交通天下大道广。

甘为铺路石,明德行远做栋梁!

甘为铺路石,兴我华夏铸辉煌!

歌词释义

“巴山麓,渝水旁”, 巴山麓,巴山一为重庆的山脉之意,二为南山、缙云山系的统称,因此可以包含“双福校区”位居缙云山系附近的地理位置,此句表明了学校南岸校区和双福校区位居巴山渝水、山水秀丽的地理位置。“启程川藏路”,说明了学校的办学渊源,因学校是当时为川藏路建设培养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成立;“艰苦奋斗永不忘”,进一步延伸了启程川藏路的起源内涵,强调代代交大人不忘艰苦奋斗,实干兴邦。

“勤研学,工技强”,表明了交大师生“善教勤研,实践技能、工作能力强”的教学特质;“立志在四方”,进一步说明了交大学子以交通为载体,以实干和奉献为品格,走向四方的职业特质及发展状态;“交通天下大道广”,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的交通属性,及学科专业发展远景。

“甘为铺路石,明德行远做栋梁”,从学生的角度,点明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

“甘为铺路石,兴我华夏铸辉煌”,以学生的口吻,铿锵有力地说明了学生的理想抱负,也即学校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办学育人目标,以及学校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60年校庆

盛世相约,同谱华章。2011年11月7日,重庆交通大学迎来了60华诞。60周年校庆是重庆交通大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机遇,是解放思想、开放办学的新契机,是与时俱进、再铸辉煌的新起点。

60年来,重庆交通大学以“明德行远、交通天下”为己任,长路当歌、砥砺前行,在人才培养、科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学校以“明德行远·交通天下”为主题,成功举办了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深情回顾了办学历程,全面展示了学校风采。

承赖前驱奠基业,继往开来展宏图。开启又一个甲子新征程,学校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开放办学,努力把重庆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知名、区域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祖国交通运输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科专业

学校按照“稳定与优化工科,强化经管与理科,扶持人文与社会学科”的专业建设思路,以优化学科与专业结构为重点,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建设品牌专业和优势专业群,形成了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符合的专业结构与布局。现有10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涵盖39个二级学科)、3个国家特色专业、7个市级特色专业及9个校级特色专业。同时学校紧贴需求,设置并重点建设了新办专业,新办专业均具有学科基础,大部分在原有专业方向基础上发展而来,教学条件好,师资充足,教学质量有保证,学生满意。

学校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优势突出、协调发展、总体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的原则,设计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因材施教、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有利于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项保障措施得力,培养方案得到很好的执行。

博士学位授权点

截止2011年10月,学校有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11个目录内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道路安全理论与技术),涉及2个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二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负责学院(部)

0814土木工程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土木学院

0815水利工程* 081501 水文学及水资源 河海学院

08150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081503 水工结构工程

081504 水利水电工程

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0823交通运输工程* 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 土木学院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交通运输学院

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0823Z1 道路安全理论与技术 土木学院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注:标注*为一级学科授权点,标注**表示该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点

截止2011年10月,学校拥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工商管理、软件工程等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包括2个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和5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交通电气装备及控制、土木工程安全与环境、基础设施管养工程、空间数据应用及云计算),涉及4个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二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负责学院(部)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研部

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0705地理学* 070501 自然地理学 河海学院

070502 人文地理学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801力学* 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土木学院

080102 固体力学

080103 流体力学

080104 工程力学

0802机械工程*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电学院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04 车辆工程

0802Z1 交通电气装备及控制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土木学院

080502 材料学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机电学院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03 系统工程 管理学院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信息学院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0814土木工程* 081401 岩土工程 河海学院

081402 结构工程 土木学院

081403 市政工程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机电学院

081405 防灾减灾防护工程 土木学院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0814Z1 土木工程安全与环境

0814Z2 基础设施管养工程

0815水利工程* 081501 水文学及水资源 河海学院

08150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081503 水工结构工程

081504 水利水电工程

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0816测绘科学与技术* 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土木学院

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

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0816Z1 空间数据应用及云计算

0823交通运输工程* 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 土木学院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交通运输学院

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0823Z2 交通运输经济 财经学院

0835软件工程* 083500 软件工程** 信息学院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1202工商管理* 120201 会计学 财经学院

120202 企业管理 管理学院

120203 旅游管理 人文学院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管理学院注:标注*为一级学科授权点,标注**表示该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工程硕士培养领域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二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负责学院(部) 备注

0852工程硕士 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 土木学院 卓越计划培养领域

085204 材料工程 

085214 水利工程 河海学院 卓越计划培养领域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 交通运输学院 卓越计划培养领域

085201 机械工程 机电学院 卓越计划培养领域

085234 车辆工程 

085236 工业工程 管理学院 

085239 项目管理 

085240 物流管理 

省部级重点学科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的有:1个交通运输部重点学科、10个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39个重点学科)。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批准部门 类别 备注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交通运输部 二级 

0814 土木工程 重庆市 一级 

0815 水利工程 重庆市 一级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重庆市 一级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重庆市 一级 

0802 机械工程 重庆市 一级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重庆市 一级 

0801 力学 重庆市 一级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重庆市 一级 立项建设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重庆市 一级 立项建设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重庆市 一级 立项建设

部分特色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

该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是国内较早设立的以公路、桥梁工程为主的土木类本科专业之一。建校初期,学校设立了公路工程、桥梁工程等本科专业。该专业现设有桥梁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隧道与轨道交通工程、岩土与地下结构工程、建筑结构工程、检测与维护技术6个专业方向,培养以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为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依托的基础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等4个交通部及重庆市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和“道路与铁道工程”2个博士点及“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交通部“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山区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山区道路结构与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交通土建材料重庆市重点工程实验室”4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及5个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室(中心);“山区桥梁结构与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区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该专业依托的重点学科在大跨径拱桥设计与施工控制、长大隧道施工控制、桥梁新结构与新工艺、旧危桥加固改造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特色与优势,许多成果编入国家行业规范。该专业现有师资96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3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3人,重庆市“名师奖”获得者1人,“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1人,“重庆直辖10周年建设功臣”1人,“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1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9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该专业始终重视发挥科研对本科教学的促进作用,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每年举办的“桥模、建模及承重大赛”都成为校园科技活动的亮点,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大批毕业生已成为西部地区交通行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高层管理人员。“桥梁工程”、“工程测量学”、“钢结构”和“隧道工程”课程为重庆市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是重庆市推荐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出版省部级优秀教材2部,《桥梁工程》、《桥梁工程控制》、《公路小桥涵勘测设计》等5部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工程院郑皆连院士为该专业1965届毕业生,是原交通部10所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唯一一名院士。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

该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是国内较早设立的港口航道专业,从建校初期的水道与港口水工建筑专业发展而来。该专业依托的学科基础有重庆市重点学科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与重庆市共建重点实验室“水利水运工程实验室”、“内河航道整治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和一级学科博、硕士点“水利工程”,拥有“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工程中心”、“重庆市高校水工建筑物健康诊断技术与设备工程研究中心”和“重庆市航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原直属交通部的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有目前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的港口航道实验基地,实验厅(室)面积1.8万平方米,试验场4.0万平方米。该专业依托的重点学科成果丰硕,完成的航道整治、港口、水电站、枢纽工程研究,涉及西南地区几乎所有通航河流或相关工程。该专业现有师资3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重庆市“名师奖”获得者1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韩其为和梁应辰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该专业特聘教授。该专业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近年来,该专业教师获各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编写国家统编专业教材10部,“港口工程学”和“航道工程学”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港口工程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交通运输专业

该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设立于1982年,紧密结合交通运输的发展特点与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基础理论,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社会急需的汽车运用与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及铁道运输、交通运输管理与物流方向的技术及管理人才。该专业依托的学科基础有重庆市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一级学科博、硕士点“交通运输工程”,拥有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及公路运输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1人。近5年,该专业在校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20余项奖励。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多数已经成为西南地区运输行业、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汽车检测与营销.城市轨道交通及铁路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或主要领导。该专业现有师资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近年来完成各类教改和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0项,编写国家统编专业教材7部。学校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在2009年评估中取得排名全国第十二的好成绩,进一步提升了学校该学科在全国的声誉和影响力。

工程管理专业

该专业为重庆市特色专业,设立于1984年,以重庆市重点学科及一级学科博、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重庆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西部交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以工程项目建设管理、高等级公路运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为特色,构建了注重理工基础和管理实际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现有师资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及资助人员3人。该专业很多专业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拥有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或咨询师职业资格。专业实验室“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主要应用软件与市场同步,与企业应用对接。近年来,“工程项目管理”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16门;完成各类教学改革项目8项,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1项;担任了工程管理交通土建管理普通本科教材主任委员单位,出版教材14部,包括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