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央大街步行街 |
释义 | 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欧式风情建筑风格) 发展历史(1896—1898诞生 1899—1901成长 1902—1924繁荣 1925—1930回归 1931—1944屈辱 1945—1957曙光 1986—1998骄傲 1999—2006辉煌) 中央大街步行街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著名的最富特色的商业一条街。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被改称为"中央大街",后发展成为全市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沿袭至今。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保护建筑13栋。 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中央大街确定为保护建筑街路。1996年8月,市政府决定将其改造成步行街。 中央大街历时十个月的综合整治改造后,于1997年6月1日正式开通,是目前亚洲最长最大的步行街。 哈尔滨是一座被欧洲文化所印染的多彩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称谓。走在街上,最直观的体现是比比皆是的欧式建筑,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近期荣膺了中国“国家人居环境范例最高奖”的中央大街了。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这里都有明显的体现。被称为“亚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百多年来,不仅是一条老街、步行街,更是建筑艺术博览街。 中央大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马路方石路宽10.8米。中央大街步行街区总占地面积94.05公顷,约1平方公里,东起友谊路至经纬街路段西侧建筑红线,西至通江街友谊路至经纬街路段东侧建筑红线,南起尚志大街至通江街路段北侧建筑红线,北至尚志大街至通江街 路段南侧建筑红线的区域和防洪纪念塔广场区域。 街区内共有休闲区17个,停车场18个,欧式古典路灯152盏,草坪绿地14处,约2600平方米,各类雕塑小品5个,喷泉3处。设监控中心1个,全街区共设置30个摄像头,实行全覆盖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确保各类突发事件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建筑风格中央大街全街区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其中主街17栋。 中央大街虽非哈尔滨市最长的一条街,但却是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有常见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 欧洲风格满布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五步一典,十步一观。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使得中央大街成为远东最著名的街道。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在中央大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其涵盖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为世上少见。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中央大街57号(皇宝珠宝) 原为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建于1923年,砖混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墙体仿石块砌筑处理,一层采用落地窗,二层为竖向圆拱状窄窗。仅在转角处设女儿墙,其轮廓为折线与曲线结合处理,局部开洞。顶部冠以圆形穹顶,使该建筑轮廓富有变化。阳台金属栏杆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建筑檐口装饰复杂。哈尔滨Ⅱ类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187号(哈尔滨市江沿小学校) 原为俄国商人伊·雅·秋林开办的秋林商行道里分行。建于20世纪初期,砖木结构,仿文艺复兴建筑风格。首层以连续的腰线分割,墙面采用仿块石砌筑,二层为对方额高窗,窗口上有石膏花饰,与一层的大玻璃窗相对应。檐上做间断的女儿墙,上面饰以巴洛克式浮雕,建筑顶部的转角突出,屋顶轮廓富有变化,檐口下有精美的装饰造型。哈尔滨Ⅱ类保护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中央大街92号(杰西卡) 原为伊格莱维纤商店。建成于1921年,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该建筑物底层为仿石基座,采用落地窗,二、三层窗口形式复杂多样,主入口上部两侧设高大的爱奥尼柱式。檐口出挑大,立面设宽大的阳台,铁艺栏杆花饰精美。女儿墙局部高起,富有变化并与两侧形成对比。哈尔滨Ⅲ类保护建筑。 欧式风情建筑风格中央大街虽非哈尔滨市最长的一条街,但却是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有常见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 欧洲风格满布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五步一典,十步一观。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使得中央大街成为远东最著名的街道。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在中央大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其涵盖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为世上少见。 发展历史1896—1898诞生1896年6月3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秘约》,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中东铁路在中国东北大地上延伸……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开始铺设,哈尔滨段松花江南岸的古河道渡口成为卸货的码头。这里原是900年前女真人完颜氏家族崛起之地,方圆是一望无垠的湿地,苇子在漂满浮萍的水泡中随风摇曳。中东铁路的铺设,破坏了这里的宁静,铁路工程局所需的筑路机械和材料,从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和伊曼起程,上溯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运抵哈尔滨。中央大街北头防洪纪念塔以西,便是当年的卸货场地。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沼泽和苇塘中碾出了一条泥泞的土道,形成了一条街。这街就是后来的中国大街(中央大街更名前被称为中国大街)。 1899—1901成长中东铁路工程的加速,聚集此地的劳工日益增多,中东铁路工程局将靠近码头的荒地划给散居在哈尔滨的中国居民和劳工,沿路两侧筑屋安家,并命名为“中国大街”,其寓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到了1900年“中国大街”已具雏形。在狭窄的街道两旁挖设阴沟以利排出街上积水。街面铺上木板、铁皮,在各十字路口架着木桥,供人行走方便,骡马车和挑担的劳工在这条大街上来 1902—1924繁荣随着沙俄殖民主义者一步步蚕食,中国大街的土地被殖民者租卖招商。1902年开始,这里大兴土木,街两侧遍布建筑工地。一时间洋人商贾云集,洋行店铺,重楼叠宇,路标、牌匾多用俄文,他们所经营的也尽是洋货。虽称“中国大街”却充满了异国情调,与“中国大街”的称谓已名不副实。中东铁路的修筑和哈尔滨的开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国内战争使俄罗斯、波兰、德国、丹麦、奥地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云集到哈尔滨。中国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这些金发碧眼的洋面孔。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外国侨民,把随身携带的金钱和财产花到在这里建筑家园上。他们在哈尔滨寻找到了失去的乐园,按照自己民族样式建起街道、商店、宅园,流亡者在异国他乡获得了生存环境使心灵得到慰藉。 中国大街,更是建筑师们展示才华的理想场地。那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其中坐落这条大街上的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已是名声远扬。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大街上,俄国的毛皮、英格兰的呢绒、法兰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坚的食品罐头、瑞士的钟表、以及各国干鲜果品等等均有出售。中国大街兴起之后,两侧相继建起一条条辅街。由于当时哈尔滨为铁路附属地,市政权、警察权等为俄国所攫取,市区街道皆为俄文街名,高加索街、沙曼街、八杂市街……充斥着异国味道。由于中国大街是建在沼泽上的,每逢春夏之交,车辆行驶在大街上,路面犹如海绵一般,稍有不慎车就会陷进地里, 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特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把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大街顿时显示出高贵的气派。使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凿,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面包,人们也把它叫面包石。传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块银元,而当时一块银元足够寻常人家一个月的伙食费,足足有一公里长的中国大街真可谓是黄金铺路。 1925—1930回归1926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权,1927年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改俄文街名为中文街名,1928年7月,中国地方当局顺应民意,将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同时改换街牌。中央大街成了哈尔滨最洋气的街道。那些没有到过莫斯科、巴黎、罗马的人在这条街上尽情感受到异国风情,领略到欧式建筑的风采。而那些曾游历过世界的人,在这条街上感受到的是欧罗巴的文化气息。这条街上处处展示出哈尔滨“国际都市”的风情。 1931—1944屈辱“九一八事变”以后,这里成了日本侵略者的乐土。到处挂着膏药旗,中央大街方砖石上传来的是穿着和服的日本艺伎踢踢踏踏的木屐声、日本宪兵骄横姿行的铁蹄声……大街在滴血、在流泪…… 1932年,也就是哈尔滨沦丧于日寇之手的第一年,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当时水位海拔标高至119.72米时,年久失修的江堤,突然溃决了,无情洪水像猛兽一样汹涌澎湃地冲进街市,顿时一片汪洋,全市险被洪水淹没。当时中央大街水深1米,交通断绝,车马停驶,小船在街中行进。全市男女老少相率奔命,登房上屋的危在旦夕,坠溺水中的呼救不应,真是惨不忍睹。侥幸逃出的人避难于高地,到处搭起了破烂窝棚,灾民大多是赤手空拳,粒米皆无。 《滨江时报》上有这样的记载:“老人小孩尽先救济,按人发给证书,凭书发给面包,而饥饿之灾民,每人仅给一片,时演争夺战……此种凄惨状况,见者没感战愧之不置。”饥寒交迫,疫病又乘机袭来,死于霍乱的到处可见,一处处死亡者即千余人。日寇汉奸们,也不得不承认“此次民众受患颇重,流离颠覆,饥溺相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水退后,路边杂草丛生,灾民饥寒交迫,中央大街在昏暗中呻吟流泪。许多人开始背井离乡,流浪逃亡。于是一支凄婉的歌从中央大街北头响起,沿松花江唱着,传遍大将南北:“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14年的日伪统治,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苦难和耻辱。中央大街记录下许许多多的历史疮疤,也见证了反抗者寻自由、求解放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45—1957曙光哈尔滨人在这条街上淌过血流过泪,经历过任人宰割的苦难之后,于1945年迎来了大地重光,次年又迎来了解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筹备会就是在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宾馆举行。 中央大街面包石上走过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游行队伍;走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士兵;走过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开垦北大荒的战士;扭过庆祝公私合营的秧歌……1957年哈尔滨又一次发生了特大洪水,水位高出历史最高值24厘米,洪水以每昼夜51厘米涨差的速度向哈尔滨市袭来,逐形成哈市特大洪峰。在特大洪水袭击面前,哈尔滨市人民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解放军官兵的英勇奋斗,终于取得抗洪的最后胜利,保卫了哈尔滨市的安全。在这次防汛斗争中,哈市沿江筑成了全长达104.80公里的永久性长堤。 为纪念这次战胜洪水,修建了一座刻有“塔镇江天”字样的防洪胜利纪念塔,对战胜洪水的丰功伟绩永志不忘。纪念塔身高大雄伟,圆柱回栏环绕,这是哈尔滨市人民战胜洪水的象征,也成为中央大街最北端的起点。由此向南即是闻名遐迩中央大街。北面隔江是风光秀丽的太阳岛。1966年起“文革岁月”时,它一度被改成为“反修大道”,直到1976年又恢复“中央大街”之名。 1986—1998骄傲中央大街于1986年经由哈尔滨市政府定为保护街路,1996年8月,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后,百年的老街建筑通过大规模的修复,使“东方小巴黎”锦上添花,重放异彩。1997年,更增加了它的魅力。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中央大街全长1450米,路宽11米,人行道宽2至6米,仍保持圆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罗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保护建筑13栋。 加上风格各异的辅街休闲区,构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历经时代变革的风雨,中央大街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街,今日已是哈尔滨市最繁华的街道之一。1997年6月哈尔滨市政府把中央大街定为步行街。这条百年老街成为步行街后,更增加了它的无穷魅力。1998年,哈尔滨经历了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军民万众一心,团结共战洪魔,经过一个月的生死拼搏,暴虐的洪水被制服了。中央大街经受了灾难的考验,安然无恙。 ? 1999—2006辉煌中央大街是当地人颇感自豪的旅游胜地。每当有外地的客人来,哈尔滨人总要津津乐道地介绍这条街,脸上闪烁着主人式的骄傲。走进中央大街,环境优美,风情万种。独特的欧式建筑、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园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步行街的夜晚流光溢彩,游人如织,更有一番特色,充分体现出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中央大街如今已成为建筑艺术街、繁华商业街、旅游休闲街、公众文化街。中央大街的方石留下岁月的痕迹。这些方石块历经百年风雨的洗刷和无数先人双脚的磨擦早已变得光可鉴人,走在上面仿佛就是在触摸这座城市的历史,而这历史是这座城市的人们用坚实的脚步,一步步走出来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