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山王鼎
释义

概述

战国时代中山国王所作铜鼎与方壶。一般将其与同出的的嗣王所作圆壶合称“中山三器

”,1977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中。三器均有很长的铭文,记载中山国的历史,补充了文献中的缺佚。现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它是我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在1977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一个中山国君王的墓中,通高51.1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顶盖及鼎腹部刻有铭文469个字,共刻有铭文77行,(盖上2个字,腹部凸玄纹以上3个字,以下1个字)计469个字。

器型及历史背景

鼎为铜身铁足,圆腹圜底,附耳,兽蹄足,覆钵形盖,顶有三环钮,通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自鼎盖环钮以下至鼎腹足部以上,刻铭文469字。方壶即通常所谓的钫,肩饰四条夔

龙,腹两侧各有一铺首,通高63厘米,腹径35厘米,腹的四面刻铭文450字。圆壶为短颈鼓腹,两侧有二铺首,圈足,有盖,盖饰三钮,通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182字。中山王鼎、壶的铭文内容相似,主要是赞颂相邦率师伐燕而建立的功勋,并谴责燕王哙让王位于燕相子之,因为“臣主易位,逆天违人,故身死国亡”。文献记载,当时只是齐国乘机入侵,攻破燕都。今据鼎、壶铭文,中山国的相邦司马也率师参加了这次伐燕,并夺地数百里,城数十座。齐伐燕事发生在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 316),鼎和壶的铸造时间当在此后不久。

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文献所载仅是片言只语,王室世系也不清楚。中山王鼎、壶铭文为研究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如“皇祖文武、桓祖成考”,即记录了四位先王的庙号,连同作器者王,作圆壶者,这就衔接起了前后共六代中山王的世系,对文献所载中山武公前后的历史作了重要补充。

中山王鼎铭文释文

释文如下:唯十四年,中山王错命相邦周,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穆穆济济,严敬不敢怠荒。因载所美,昭跋皇功,诋燕之讹,以儆嗣王。唯朕皇祖文武,恒祖成考,寔有纯德遗训,以施及子孙,用唯朕所放。慈孝寰惠,举贤使能,天不斁其有忨,使得贤才良佐周,以辅相厥身。余知其忠信也,而专任之邦。是以游夕饮饲,罔有懅惕。周竭志尽忠,以佐佑厥辟,不贰其心,受任佐邦,夙夜匪懈,进贤措能,无有遹息,以明辟光。适遭燕子哙,不辨大义,不忌诸侯,而臣宗易位。以内绝召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则将使上觐於天子之庙,而退与诸侯齿长於会同。则上逆於天,下不顺於人也,寡人非之。周曰:为人臣而反臣其宗,不详莫大焉。将与吾君并立於世,齿长於会同,则臣不忍见也。周忨从在大夫以靖燕疆,是以身蒙皋胄,以诛不顺。燕故君子哙,新君子之,不用礼义,不辨逆顺,故邦亡身死,曾无一夫之救。遂定君臣之位,上下之体,休有成功,创辟封疆,天子不忘其有勋,使其老策赏仲父,诸侯皆贺。夫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愿爱深则贤人亲,作敛中则庶民附。呜呼,允哉若言!明跋之于壶而时观焉。祗祗翼翼昭告后嗣。唯逆生祸,唯顺生福,载之简策,以戒嗣王。唯德附民,唯义可长,子之子,孙之孙,其永保用无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