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山舰事件 |
释义 | 中山舰事件也叫“三二0事件”。是1926年3月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事件。 事件简介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使他孙文主义学会分子,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传达给海军局代理局长兼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当时是共产党员)一个命令,要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当中山舰开到黄埔时,蒋介石一面指使其党徒散布共产党“阴谋暴动”推翻广东革命政府的谣言,一面假装“惊异”,造谣说李之龙不服调遣,擅入黄埔。以此为借口,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内外交通;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及其他舰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其卫队枪械;包围广州东山的苏联顾问所;驱逐了黄埔军校中及国民革命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 反动事变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0事件”。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为了排斥共产党人,夺取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军权,指使欧阳格以黄埔军校驻广东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海军的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第二天,中山舰开到黄埔。蒋介石却诬指中山舰擅自开入黄埔,是共产党阴谋暴动。20日,蒋介石以此为借口,命令逮捕了李之龙。扣押中山舰,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武装,拘留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左派党代表和政工人员四十多人,宣布广州全市戒严,还包围苏联顾问团住处。对这次事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主张依靠工农群众,坚决进行反击,打击蒋介石的反动气焰。但是,由于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退让政策,以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夺取了第一军的军权,三名反对蒋介石的苏联顾问被解聘回国。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 事件背景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成了国民党的领导人,继续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继续国共合作,准备北伐。1925年11月国民党右翼召开西山会议,反对容共。苏联顾问季山嘉和蒋关系不睦,竭力拉拢汪精卫反蒋。 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校长掌握军权,既想得到苏联的援助,又不愿看到共产党坐大,暂时表示支持汪精卫。 事件经过1926年3月20日,开始执行反共政策的蒋介石,设计将中山舰调出广州,随后又以该舰未接命令擅自移动为名诬其阴谋暴动,随即下令逮捕该舰长、中共党员李之龙,并展开一系列的清共行动。史称此为“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可以说是中国最为出名的军舰之一,有“浓缩的中国现代史”之喻。它原名「永丰舰」,是清政府在1910年以68万银元向日本三菱造船厂订制的钢木结构炮舰。战舰于1913年建成,舰长65.837米,宽8.8米,型深4.5米,设主副炮8门,最快航速每小时25公里。 武备平常的中山舰却与诸多历史事件有关联。1922年,军阀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炮击总统府,图谋加害「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中山在深夜突围后即登上「永丰舰」指挥平叛,历时55天,使此舰成了他的流动总部。1924年11月,孙中山最后一次搭乘「永丰舰」,转赴北京共商国事,次年3月在京病逝。孙中山逝世后,3月30日广州国民政府将「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并于4月13日举行更名仪式。一年后,中山舰又因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而再度闻名天下。 1926年3月18日晚,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指使亲信,以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到中山舰舰长(代理海军局局长)李之龙家中传达命令,声称奉校长命令,要海军局速派得力兵舰二艘开赴黄埔。其实,这是蒋介石精心设计的第一步,即制造假命令将把中山舰调出广州,以便为其罗织罪名埋下伏线。 李之龙接令后,随即通知中山、宝璧两舰于3月19日晨开往黄埔,向军校教育长邓演达请示任务。邓却回答:不知道有什么任务(邓反对蒋介石独裁,是国民党中比较坚定的左派。李之龙接到的命令是以邓的「电话」为名为转达的,此实为蒋等人玩的一箭双雕之计)。因此,中山舰等当天下午返回广州。 这时,蒋介石和属于右派的孙文主义学会分子开始放出谣言,称“共产党要暴动”、“李之龙要造反”和“共产派谋倒蒋、翻国民政府,建立工农政府”等。同时,蒋介石开始大举逮捕共产党人。3月19日深夜, 蒋秘令逮捕李之龙、解除中山舰武装,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以及苏联顾问和共产党人的住宅以及全市共产党机关,还扣押了军内国民党左派党代表和政治工作人员40多人,严密监视邓演达。当广州市内一切布置妥当后,蒋介石电令驻扎潮汕的第一军,将全军党代表撤销并驱逐,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该军。 蒋介石等人制造「中山舰事件」,目的是夺取在粤海军实力(蒋介石完全清除了国民党第一军的共产党员,完全掌握了第一军的军权,使其成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清除军队中的共产党力量。此举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是国民党右派势力分裂国共合作、企图夺权的信号。 历经磨难的中山舰则在抗日战争中的1938年,于长江武汉附近江面被日军击沉。59年后即1997年,这艘名舰被打捞出水。 2008年5月15日,一代名舰中山舰在武昌下水,计划5月底回归其殉难地湖北武汉金口,落户武汉市为其量身打造的中山舰博物馆。修复后的中山舰不能自航,但已恢复自浮能力,舰体在水上基本能保持平衡,将借助大型漂浮设备“航行”。 中山舰释简介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船厂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于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斗中被日军击沉于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 来源“中山”舰原是一艘炮舰。它是1910年由清朝海军大臣载洵和北洋海军提督萨镇冰在日本三菱工厂订造的。该舰排水量为780吨,长62.1米,宽8.9米,型深4.5米,吃水2.4米,双机单舵,功率1350马力,时速13.5海里。舰上可装煤150吨和淡水16吨。舰员为108~140人。主要武器是:阿式105毫米炮1门,47毫米炮4门,马式1磅炮2门。造价为68万银元。1913年该舰造成后交给中国,开到上海时被命名为“永丰”号。 更名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世长辞。4月16日,广州革命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由广东省省长胡汉民下令,将“永丰”舰命名为“中山”舰。 武汉保卫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山”舰等49艘军舰被国民党政府调入长江内,以“拱卫京畿(南京)”。这些舰只大部分被日寇飞机和舰炮击沉,或自沉于江阴、马当等所谓“阴塞线”上。1938年秋,京、沪沦陷后,武汉成了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中山舰奉命参加武汉保卫战,担负从嘉鱼、新堤至武昌县金口镇江面的警戒及运输任务。当时,中山舰主、副炮已拆下装在岸边几个要塞上,1938年10月24日下午15时许,当“中山”舰巡航在湖北金口江面时,突遇六架敌机轮番攻击。舰长萨师俊等20余人在作战中牺牲,另有20多人负伤。“中山”舰舰尾等处要害部位中弹,经抢修无效,沉没在波涛之中。 评价“中山”舰悲壮地为国捐躯了,但它25年的非凡舰史,却永远令人难以忘怀。它辉煌的过去和蕴含的丰富内涵将永远铭记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现状1997年1月28日,中山舰被打捞出水。2月19日运至湖北造船厂修复,恢复了1925年前后的整体面貌。1999年12月,位于武昌白沙洲湖北造船厂的中山舰博物馆成立。2008年5月15日,中山舰在南华船舶公司再次下水,借助浮船坞和拖船前往金口临时码头。16日,中山舰在金口登陆。经过765米的陆路迁移,26日中山舰正式落户武汉市金口镇中山舰风景区为其量身打造的中山舰博物馆。 2009年4月11日下午,位于武汉江夏金口的中山舰博物馆首次对外开放。 真相不明事件疑问至今海内外学者对其中内幕尚有存疑的三种假设。 有人认为是蒋介石平息了一场共产党的叛乱,或是汪精卫和中共试图利用中山舰绑架蒋介石赴苏。有人认为是蒋故意将中山舰调动又矢口否认以制造借口打击共产党。有人认为这是和「西山会议」派关系密切的「孙文主义学会」成员欧阳格(欧阳钟的叔父)等故意向李之龙假传蒋介石的指令,两边离间蒋和中共。 论据第一,中山舰驶往黄埔并非李之龙“矫令”,它与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党代表汪精卫、苏联顾问季山嘉无关,也与共产党无关。多年来,蒋介石和国民党部分人士一直大肆宣传的所谓“阴谋”说显然不能成立。 第二,蒋介石没有直接给海军局或李之龙下达过调舰命令。因此,所谓蒋介石下令而又反诬李之龙“矫令”说也不能成立。 第三,中途加码,“矫”蒋介石之令的是黄埔军校驻广州办事处主任欧阳钟。而欧阳钟才是中山舰事件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孙文主义学会骨干、海军军官学校副校长欧阳格的侄子,只有了解他的这一身份,才有助于揭开中山舰事件之谜。 中山舰事件的整个过程是欧阳格与王柏龄定计之后,一面唆使欧阳钟矫令,一面向蒋介石谎报,其结果便演出了震惊中外的三二0事件。 独秀评价关于三二○事件,陈独秀说:“三二○事变发生的原因虽然很多,然而,最主要的原因则是阶级矛盾。”“在这个时期,党的策略并不是一致的。首先,我们党在广东工作的同志和鲍罗廷同志的意见是,我们当时应采取进攻的策略。”“然而,党的意见是,当时不仅有戴季陶主义思想,不仅有蒋介石的武装力量,而且在他们后面还有整个资产阶级。我们的力量不足以镇压蒋介石。因此,党中央坚决主张采取退守——让步的策略。”对此,陈独秀表示,支持党中央采取的妥协退让政策,并为此进行了辩解。他说:“我的意见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力量,当时的确不能够镇压蒋介石;况且蒋介石也还没有公开地暴露出自己的反革命面目,社会舆论也不会同意对他进行镇压。因此,我认为党中央的策略是正确的。” 新的解释“中山舰事件”源于一场误会 原有的党史存在的记忆误差 著名党史学者罗平汉教授,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读者展开了一幅鲜活而生动的党史画卷。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1914年9月8日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后,也经常不去上课,只不过他不去上课是去参加了留日学生的反袁斗争。由于他总不上课,1916年2月2日被校方以“长期欠席”为由予以除名。另一位创始人陈独秀,为自己兼任校长的预科大学争取到了一笔款子修建校舍,担心一旦离开广州,款子就可能泡汤,因此放弃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陈公博倒是参加了一大,而且还带去了新婚的妻子,后旅社隔壁房间发生了枪杀案,他竟不待大会闭幕便落荒而走……这些细微之处生动地再现了这些党史人物的性格,并或多或少地预示了其未来的人生轨迹。 中共的卓越领袖毛泽东,1918年和1919年曾两次到北京。毛泽东后来向斯诺回忆说,第二次在北京(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的时候,“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其中之一就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不过,大概是由于年代久远吧,毛泽东的记忆在这里出现了误差。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经陈独秀和李汉俊校订后刊行出来(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是在1920年8月,面世后供不应求,次月即进行了第二次印刷。毛泽东第二次在北京期间,此书应该还未出版呢。 毛泽东有可能是在杂志上读到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1919年4月《每周评论》第16号刊载了舍译《共产党宣言》,1919年11月《国民》2卷1号刊载了李泽彰译《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但都是节译。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据罗章龙回忆说,《共产党宣言》的汉译本,除陈译本外,还有当时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译自德语的油印本,毛泽东也许读过这个油印本。遗憾的是,这个油印本未能存世,无从考证。 “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误以为自己会被劫而采取的过激行为 大革命时期影响国共合作的重大事件首推“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悍然下令,占领中山舰,逮捕时任海军局代局长和中山舰舰长李之龙(系共产党员,海军中将),并在广州部分地区实行戒严。通常以为这是蒋介石向共产党挑衅的一次阴谋,但读过《细节》一书后发现,这不过是由于中山舰的临时调动引发的一场误会。敏感而多疑的蒋介石,误以为汪精卫和苏联顾问季山嘉试图把他劫持到中山舰上,送往苏联。不过仅仅十几个小时之后,即事变当天下午,当蒋意识到这完全是自己的主观猜忌后,他就取消了戒严,下令交还收缴的武器,并放回被软禁的党代表,重新恢复常态。但这一事变涉及国共及苏联的关系,性质是严重的,因此蒋思想压力极大。据说,事变当天下午,何香凝径直去见蒋介石,质问他派军队到处戒严,究竟想干什么?斥责他是不是发了疯,想投降帝国主义?蒋“竟像小孩子般伏在写字台上哭了”。1926年6月28日,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总理纪念周训词》中又重申:“我可以明白(地讲),三月二十日的事件,完全与共产党团体是没有关系的。”因此,“我们中国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确定是要合作到底的。”历史真相和人们的固有认识,差距真是太大了。 季米特洛夫的口信有力地支持了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1931年4月,由于出现了“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中共中央主要领导被迫撤离上海。根据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提议,在上海成立了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博古担任中共最高领导人创造了若干空前绝后的纪录:一是年纪轻,他此时年仅24岁。二是资历浅,他既不是政治局委员,也不是中央委员,而是从一名普通党员毛泽东称之为“新党员”直接成为了党的最高负责人。尽管如此,博古等人却根本不屑于毛泽东等久经考验的同志。时任临时中央三常委之一的张闻天对毛泽东能力也了解不够,他后来回忆说:到了苏区一年半,毛泽东“究竟他是什么人,他有些什么主张与本领,我是不理解,也并没有想去了解过的”,当时确实“不重视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同志再次被重视是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会议选举毛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此后又决定以毛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但毛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则是在1938年9月六届六中全会上确立的。在六中全会前夕,1938年9月14日至27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是为六中全会做准备的。会议第一天,刚从莫斯科回来的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口信。季米特洛夫让王稼祥转告全党:“在领导机关中要在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解决,领导机关中要有亲密团结的空气。”季米特洛夫的这些话无疑是对毛泽东的最大支持,从根本上剥夺了王明以共产国际钦差大臣自居,不断向毛泽东和中央挑战的资本。李维汉晚年曾回忆:“季米特洛夫的话在会上起了很大作用,从此以后,我们党就进一步明确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解决了党的统一领导问题。”毛泽东也说:“六中全会以前虽然有些著作,如《论持久战》,但是如果没有共产国际指示,六中全会还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六中全会统一了全党的步调,使中共更加坚不可摧。 有对比悬殊的后勤保障,国民党政权想不垮台都难 抗战胜利后,全面内战爆发。中共用了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全中国,也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毛泽东必胜的信念却是坚定的。打胜仗除了信心外,正确的战略战术至关重要。1947年5月中旬,在临沂以北山区的孟良崮,华野以九个纵队加一特种纵队,共计27万人,全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计3.2万余人。这可谓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经典。但这并不是制胜的全部原因,还应看到更多的细节。国民党军历来不大重视后勤补给。整编七十四师全系美械装备,射速快,火力强,同时弹药消耗也大。该师虽然超越编制自行编组了一个辎重团,但却挂羊头卖狗肉,是个步兵团(这在国民党军中是普遍现象)。而且每至战斗,就把辎重及工兵等勤杂部队改编为战斗部队,而不是设法为辎重团增加大车、骡马等装载弹药的设备,因此,整编七十四师仅用了两天就打完了所带的弹药。而该师的后勤能力在国民党军中还是最强的,其他部队就可想而知了。 反观中共部队的后勤补给,据华野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刘瑞龙回忆:在淮海战役期间,动员了500多万民工,大小车辆80万辆,在两个多月内,共转运伤员11万人,送达前线粮食5.7亿斤,弹药物资330万吨。要知道是役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合计不过60万人而已。难怪在淮海战役结束后,粟裕曾讲:“我们除了没有飞机外,一切都有,我们的炮兵和坦克比敌人多。在全歼杜聿明集团时,我军炮火便完全压倒敌人。”“我们打杜聿明,几乎用炮火推平村庄,一个村子打几千颗炮弹和成千成万斤炸药。”有这样悬殊的后勤对比,国民党政权想不垮台都难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