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稚钱 |
释义 | 古钱币术语。三国蜀汉“五铢”( 一说梁五铢 )中有种钱体轻薄、文字纤弱、穿孔特大之“五铢”,被称之为“稚钱”。与“女钱”一样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妇女及儿童的鄙薄与轻视。 解释梁武帝 时官铸的小钱。 《通典·食货九·钱币下》 :“﹝ 梁武帝 乃铸钱﹞稚钱五铢,径一分半,重四铢,文曰五朱,源出於五铢,但狭小,东境谓之稚钱。五铢钱径七分半,重三铢半,文曰五朱,源出稚钱,但稍迁异以铢为朱耳。” 典故官炉钱 由国家或地方政权机构设炉监铸的钱。如自西汉上林三官“五铢”至清末户部宝泉局所出“宣统通宝”均属“官炉钱”。 历代少数民族、封国或割据政权监钱机关督察铸行的钱币,一般也被视作官炉钱。 “女钱”始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的“公式女钱”,本质上都是青铜质、轻小而薄弱,无外廓而有内郭的“五铢”小钱,均在二铢、三铢之间,亦称之为“稚钱”。此种钱只有官铸者方可称之为“公式女钱”,故与私铸不易区分。 据《通典·食货九》记载:“公式女钱,径一寸,文曰‘五铢’,重如新铸五铢,二品并行。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者,其五铢径一寸一分,重八铢,文曰‘五铢’,三吴属县行之。女钱径一寸,重五铢,无轮郭,郡县皆通用。”自面世起,“女钱”与“男钱”(大钱)就是相对称的。民间传说妇女佩之可生女。 稚钱五铢,径一分半,重四铢,文曰“五铢”,源出于五铢,但狭小,东境谓之稚钱。五朱钱,径七分半,重三铢半,文曰“五朱”,源出稚钱,但稍迁异,以铢为朱耳,三吴行之,差少于余钱。又有对文钱,其源未闻。丰货钱,径一寸,重四铢,代人谓之富钱,藏之令人富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